《狄康卡近郊夜话》中的民间文化因素-狄康卡近郊夜话

网上有关“《狄康卡近郊夜话》中的民间文化因素:狄康卡近郊夜话”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狄康卡近郊夜话》中的民间文化因素:狄康卡近郊夜话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摘 要:本文从民间童话的讲述方式、民间童话母题的运用及乌克兰民间传说元素的注入三方面分析了果戈理的《狄康卡近郊夜话》中的民间文化因素。关键词:果戈理 狄康卡近郊夜话 民间文化因素

 果戈理是19世纪俄罗斯的伟大作家,他出生于乌克兰波尔塔瓦省米尔哥罗德县索罗奇镇的一个地主家庭,中学毕业后果戈理进入彼得堡谋生,初涉文坛的他遭到了冷遇,在精神上和经济上都陷入了困顿。后来果戈理开始写关于故乡乌克兰,关于狄康卡地方的故事,从1829年4月30日的致母亲的书信中果戈理开始请求母亲给他讲述有关乌克兰的民俗,事无巨细:“下一次写信,希望您给我描写一下农村教堂执事的全部装束,从上衣到靴子,要写出名称,那些最土生土长的,最古老的,变化最小的小俄罗斯人是怎样叫它们的;同样,还有我们的农村姑娘穿的衣服的名称,直到最后一条丝带,以及现在已婚妇女和农民服饰的名称……伊万·库尔巴的节日和水中仙女的故事。此外,如果有什么鬼和家神的故事,那么请写得详尽点,……普通老百姓之中流传的许多迷信传说,可怕的故事,传统习俗,各种逸闻趣事等等。”在后来的信里果戈理还请求得知一些纸牌的玩法、几种环舞的跳法等等这些琐碎的事情的详尽的描述。在《狄康卡近郊夜话》里可以看到这些素材被果戈理巧妙地连缀成一个个充满鲜活生活气息的故事。[1]

 《狄康卡近郊夜话》带着乌克兰的乡间的清新的泥土气息进入文坛,出版后即受到当时批评家、作家和读者的欢迎。书中的故事取材于乌克兰的民间传说,将乡间的日常生活和幻想的神秘世界自由地结合在一起,焕发出民间文化的狂欢、魔幻的奇异色彩。

 一、民间童话式的讲述方式

 《狄康卡近郊夜话》第一部假托蜂农红毛潘柯的名义于1831年5月出版,次年第二部出版,两部都以红毛潘柯的讲述连缀起来,在前言中,“红毛潘柯”的身份是乡村中夜晚聚会的主人。民间文学是一种口头流传的文学形式,在人民中存在着一些讲故事的能手。在原始时代这些能手的身份是巫师、酋长等,一些神话、祭祀文、仪式歌曲等由他们掌握,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长者或者智者掌握了大量的歌谣、传说、故事等信息,作为新的传承人将其传承下去,在讲述过程中还往往加入时代的、个人的价值判断或审美经验,这样在民间文学的形态中,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非常普遍。在民间童话中,叙述者常常跳出来为自己做在场的证明,以证实自己所说故事的非虚构性,留下诸如“那蜜酒我也喝过,不过沾湿了嘴唇”这样的程式化语言。

 在《狄康卡近郊夜话》中,红毛潘柯就是这样一个人物:见多识广,在乡村中受到一定尊敬,所以可以“好像媒人对亲家一样”地同读者对话;听说过许多奇闻异事,并且善于转述,“听到稀奇古怪的事情最多的场合,就数蜂农红毛潘柯家的傍晚聚会了”,他是个爱讲话的人,整个前言都是在絮絮叨叨,东拉西扯地说明自己为什么要出这本小书……果戈理设计这样一个人物,就是为了增加《狄康卡近郊夜话》的真实感,为了向读者说明一切都是讲故事的人亲身经历或是亲眼所见。在第一部前言部分“红毛潘柯”最后向读者发出邀请:随便问个穿脏衬衣牧鹅的娃娃就可以打听到他的房子,而且还告诫大家家门口的路很不平,但是会有美味的食物来招待客人——煞有介事地告诉读者,红毛潘柯是真实存在的,他所讲的故事都是发生过的。在第一部的前言中“红毛潘柯“提到了狄康卡的教堂执事法马·戈里高列维奇,并指出有两个故事是他讲的,并通过对教堂执事的衣着打扮和平素行为的介绍,将这个人物具体化,而在第二部的前言中,“红毛潘柯”说第二部的讲故事的人“除了法马·戈里高列维奇,差不多你们全不认得”,又提到了教堂执事生气离开的事情来解释这部中讲故事的人同从前不一样的原因。事实上,在第一部出版之前,果戈理已经陆续发表了其中的作品,在结集出版之时加上这样一个前言的目的无非是要说明《狄康卡近郊夜话》的真实性,更突出作品奇幻迷离的神秘气氛。这正是利用了民间童话的讲述方式,在这里可以明显地看到果戈理在对民间童话接受过程中受到的影响。

 二、民间童话母题的运用

 与普希金的童话诗相比,果戈理在《狄康卡近郊夜话》中对民间童话的借鉴痕迹并不明显,在作品的情节上并未像普希金的童话诗那样与民间童话有很强的相似性,更多的是对民间童话母题的综合运用。

 《不翼而飞的信》便是一篇综合了多种民间童话母题的小说,小说的叙述者教堂执事讲述了他爷爷在给女皇呈送公文的途中发生的奇异事情。一个自称把灵魂卖给魔鬼的扎波罗什人与爷爷同行,醉酒后两人交换了帽子,睡醒后爷爷发现扎波罗什人不见了,失踪的还有自己的马,最重要的是缝在帽子里的公文被拿走了。在酒店老板的指引下,爷爷找到了灌木丛后魔鬼的领地,为了索回自己的帽子答应与魔鬼玩“抓傻瓜”,靠着作弊赢来的最后一局得到了缝着公文的帽子。

 与魔鬼游戏或斗法是民间童话的常见母题,在《士兵解救公主》[1]中一个退役的士兵在回家的途中经过了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的公主被施了魔法,整夜不得安宁,士兵自告奋勇驱魔。他向国王要了铁弹头、胡桃、纸牌、铁条人等工具,每夜与魔鬼比赛吃胡桃、斗纸牌等,靠诡计赢了大小魔鬼,让魔鬼挨铁条人的打,得到国王的奖赏,并将魔鬼装入背囊走上回家的路程,最后魔鬼被婆娘们放出来,落荒而逃,永远藏到了磨坊下面。还有《提琴手奥赫里姆》[3]讲述的是一个出色的小提琴手奥赫里姆,是个好把式,据说常和魔鬼们作伴出去玩耍。奥赫里姆常常喝的酩酊大醉,由于琴艺高超,常常被魔鬼找去在宴席上演奏,与魔鬼一起欢饮、跳舞。

 有一篇童话故事《铁匠和魔鬼》[4]中的铁匠是个酒鬼,他把所有的钱财都喝光了,为了换酒喝,他把灵魂出卖给魔鬼,换来了在一年之内无论拿出多少都会自动填满的钱罐。一年之后,当魔鬼来收灵魂的时候,铁匠诡计百出,最后把魔鬼装进钱包扔进了水池里。这个故事既有与魔鬼斗法的母题,还有将灵魂出卖给魔鬼的母题,这个母题在《狄康卡近郊夜话》中也比较常见,如在《不翼而飞的信》中那个扎波罗什人便是把灵魂出卖给了魔鬼;《索罗奇集市》中不守契约将小鬼的红袍卖掉的犹太人受到鞭打,从此这件红袍变成了不祥之物,经常莫名其妙地出现。在《伊万·库巴尔日的前夕》中这一母题表现得尤为明显:魔鬼巴萨留克时常来胡闹,引诱人接受他的礼物,而接受了礼物的人最后不但什么都得不到,往往还要受到戏弄和惩罚。青年彼得与碧多卡相爱,由于一贫如洗不能与爱人在一起,他在酒后受巴萨留克引诱,为了钱许下了“让我干什么都成”的誓言。为了财宝他杀死了碧多卡的弟弟,丧失了记忆,在记起了是自己杀死了碧多卡的弟弟后,彼得发了狂,最终被魔鬼带走了。

关于“《狄康卡近郊夜话》中的民间文化因素:狄康卡近郊夜话”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8)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易秋的头像
    易秋 2025年08月27日

    我是珠升号的签约作者“易秋”

  • 易秋
    易秋 2025年08月27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狄康卡近郊夜话》中的民间文化因素:狄康卡近郊夜话”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狄康卡近郊夜话》中的民间文化因素:狄康卡近郊夜话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

  • 易秋
    用户082701 2025年08月27日

    文章不错《《狄康卡近郊夜话》中的民间文化因素-狄康卡近郊夜话》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珠升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