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詹天佑修铁路时的社会背景”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詹天佑修铁路时的社会背景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 –1919年4月24日)(Jeme Tien Yow),字眷诚,广东南海人,祖籍江西婺源,是中国首位铁路工程师,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
詹天佑1861年(清咸丰帝十一年)出生在一个普通茶商家庭。儿时的詹天佑对机器十分感兴趣,常和邻里孩子一起,用泥土仿做各种机器模型。有时,他还偷偷地把家里的自鸣钟拆开,摆弄和捉摸里面的构件,提出一些连大人也无法解答的问题。1872年,年仅十二岁的詹天佑到香港报考清政府筹办的“幼童出洋预习班”。考取后,父亲在一张写明“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出洋证明书上画了押。从此,他辞别父母,怀着学习西方“技艺”的理想,来到美国就读。
在美国,出洋预习班的同学们,目睹北美西欧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对机器、火车、轮船及电讯制造业的迅速发展赞叹不已。有的同学由此对中国的前途产生悲观情绪,詹天佑却怀着坚定的信念说:“今后,中国也要有火车、轮船。”他怀着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信念,刻苦学习,于1867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纽海文中学业。同年五月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专攻铁路工程。在大学的四年中,詹天佑刻苦学习,以突出成绩在毕业考试中名列第一。1881年,在一百二十名回国的中国留学生中,获得学位的只有两人,詹天佑就是其中的一个。
回国后,詹天佑满腔热忱地准备把所学本领贡献给祖国的铁路事业。但是,清政府洋务派官员迷信外国,在修筑铁路时一味依靠洋人,竟不顾詹天佑的专业特长,把他差遣到福建水师学堂学驾驶海船。1882年11月又被派往旗舰“扬武”号担任驾驶官,指挥操练。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第二年,蓄谋已久的法国舰队陆续进入闽江,蠢蠢欲动。可是主管福建水师的投降派船政大臣何如璋却不闻不问,甚至下令:“不准先行开炮,违者虽胜亦斩!”这时,詹天佑便私下对“扬武”号管带(舰长)张成说:“法国兵船来了很多,居心叵测。虽然我们接到命令,不准先行开炮,但我们决不能不预先防备。”由于詹天佑的告诫,“扬武”号十分警惕,作好了战斗准备。当法国舰队发起突然袭击时,詹天佑冒着猛烈的炮火,沉着机智地指挥“扬武”号左来右往;避开敌方炮火,抓住战机用尾炮击中法国指挥舰“伏尔他”号,使法国海军远征司令孤拔险些丧命。对这场海战,上海英商创办的《字林西报》在报道中也不得不惊异地赞叹:“西方人士料不到中国人会这样勇敢力战。‘扬武’号兵舰上的五个学生,以詹天佑的表现最为勇敢。他临大敌而毫无惧色,并且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还能镇定如常,鼓足勇气,在水中救起多人……”
从战后到1888年,詹天佑几经周折,转入中国铁路公司,担任工程师,这是他献身中国铁路事业的开始。
刚上任不久,詹天佑就遇到了一次考验。当时从天津到山海关的津榆铁路修到滦河,要造一座横跨滦河的铁路桥。滦河河床泥沙很深,又遇到水涨急流。铁桥开始由号称世界第一流的英国工程师担任设计,但失败了;后来请日本工程师衽实行包工,也不顶用,最后让德国工程师出马,不久也败下阵来。詹天佑要求由中国人自己来搞,负责工程的英国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得同意詹天佑来试试。
詹天佑是一个认真踏实的人,他分析总结了三个外国工程师失败的原因后,身着工作衣与工人一起实地调查,(P116)密测量。夜晚,借着幽暗的油灯,又仔细研究滦河河床的地质构造,反复分析比较,最后才确定桥墩的位置,并且大胆决定采用新方法——“压气沉箱法”来进行桥墩的施工。詹天佑果然成功了滦河大桥建成了。这件事震惊了世界:一个中国工程师居然解决了三个外国工程师无法完成的大难题。
詹天佑初战告捷后,立刻遇到了更为严峻的考验。1905年,清政府决定兴建我国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北京至张家口)。英俄都想插手,由于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他们的企图没能得逞。英俄使臣以威胁的口吻说:“如果京张铁路由中国工程师自己建造,那么与英俄两国无关。”他们原以为这么一来,中国就无法建造这条铁路了。在这关键时刻,詹天佑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全权负责京张铁路的修筑。消息传来,一些帝国主义分子及英国报刊挖苦说:“中国能够修筑这条铁路的工程师还在娘胎里没出世呢!中国人想不靠外国人自己修铁路,就算不是梦想,至少也得五十年。”他们甚至攻击詹天佑担任总办兼总工程师是“狂妄自大”、“不自量力”。詹天佑顶着压力,坚持不任用一个外国工程师,并表示:“中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我以为耻!”“中国已经醒过来了,中国人要用自己的工程师和自己的钱来建筑铁路。”
1905年8月,京张铁路正式开工,紧张的勘探、选线工作开始了。詹天佑亲自带学生和工人着,背着标杆,经纬仪,日夜奔波在崎岖的山岭上。一天傍晚,猛烈的西北风卷着沙石在八达岭一带呼啸怒吼,刮得人睁不开眼睛,测量队急着结束工作,填个测得的数字,就从岩壁上爬下来。詹天佑接过本子,一边翻看填写的数字,一边疑惑地问:“数据准确吗”?“差不多”,测量队员回答说。詹天佑严肃地说:“技术的第一个要求是精密,不能有一点模糊和轻率,‘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能工程人员之口。”接着,他背起仪器,冒着风沙,重新吃力地攀到岩壁上,认真地又重新勘测了一遍,修正了一个误差。当他下来时,嘴唇也冻青了。
不久,勘探和施工进入最困难的阶段。在八达岭、青龙桥一带,山峦重迭,陡壁悬岩,要开四条隧道,其中最长的达一千多米。詹天佑经过精确测量计算,决定采取分段施工法:从山的南北两端同时对凿,并在山的中段开一口大井,在井中再向南北两端对凿。这样既保证了施工质量,又加快了工程进度。凿洞时,大量的石块全靠人工一锹锹地挖,涌出的泉水要一担担地挑出来,身为总工程师的詹天佑毫无架子,与工人同挖石,同挑水,一身污泥一脸汗。他还鼓舞大家说:“京张铁路是我们用自己的人、自己的钱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全世界的眼睛都在望着我们,必须成功!”“无论成功或失败,决不是我们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而是我们国家的成功和失败!”
为了克服陡坡行车的困难,保证火车安全爬上八达岭,詹天佑独具匠心,创造性地运用“折返线”原理,在山多坡陡的青龙桥地段设计了一段人字形线路,从而减少了隧道的开挖,降低了坡度。列车开到这里,配合两台大马力机车,一拉一推,保证列车安全上坡。
詹天佑,字眷诚,江西婺源人。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出生在一个普通茶商家庭。儿时的詹天佑对机器十分感兴趣,常和邻里孩子一起,用泥土仿做各种机器模型。有时,他还偷偷地把家里的自鸣钟拆开,摆弄和捉摸里面的构件,提出一些连大人也无法解答的问题。1872年,年仅十二岁的詹天佑到香港报考清政府筹办的“幼童出洋预习班”。考取后,父亲在一张写明“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出洋证明书上画了押。从此,他辞别父母,怀着学习西方“技艺”的理想,来到美国就读。
在美国,出洋预习班的同学们,目睹北美西欧科学 技术的巨大成就,对机器、火车、轮船及电讯制造业的迅速发展赞叹不已。有的同学由此对中国的前途产生悲观情绪,詹天佑却怀着坚定的信念说:“今后,中国也要有火车、轮船。”他怀着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信念,刻苦学习,于1867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纽海文中学业。同年五月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专攻铁路工程。在大学的四年中,詹天佑刻苦学习,以突出成绩在毕业考试中名列第一。1881年,在一百二十名回国的中国留学生中,获得学位的只有两人,詹天佑就是其中的一个。
回国后,詹天佑满腔热忱地准备把所学本领贡献给祖国的铁路事业。但是,清政府洋务派官员迷信外国,在修筑铁路时一味依靠洋人,竟不顾詹天佑的专业特长,把他差遣到福建水师学堂学驾驶海船。1882年11月又被派往旗舰“扬武”号担任驾驶官,指挥操练。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第二年,蓄谋已久的法国舰队陆续进入闽江,蠢蠢欲动。可是主管福建水师的投降派船政大臣何如璋却不闻不问,甚至下令:“不准先行开炮,违者虽胜亦斩!”这时,詹天佑便私下对“扬武”号管带(舰长)张成说:“法国兵船来了很多,居心叵测。虽然我们接到命令,不准先行开炮,但我们决不能不预先防备。”由于詹天佑的告诫,“扬武”号十分警惕,作好了战斗准备。当法国舰队发起突然袭击时,詹天佑冒着猛烈的炮火,沉着机智地指挥“扬武”号左来右往;避开敌方炮火,抓住战机用尾炮击中法国指挥舰“伏尔他”号,使法国海军远征司令孤拔险些丧命。对这场海战,上海英商创办的《字林西报》在报道中也不得不惊异地赞叹:“西方人士料不到中国人会这样勇敢力战。‘扬武’号兵舰上的五个学生,以詹天佑的表现最为勇敢。他临大敌而毫无惧色,并且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还能镇定如常,鼓足勇气,在水中救起多人……”
从战后到1888年,詹天佑儿经周折,转入中国铁路公司,担任工程师,这是他献身中国铁路事业的开始。
刚上任不久,詹天佑就遇到了一次考验。当时从天津到山海关的津榆铁路修到滦河,要造一座横跨滦河的铁路桥。滦河河床泥沙很深,又遇到水涨急流。铁桥开始由号称世界第一流的英国工程师担任设计,但失败了;后来请日本工程师衽实行包工,也不顶用,最后让德国工程师出马,不久也败下阵来。詹天佑要求由中国人自己来搞,负责工程的英国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得同意詹天佑来试试。
詹天佑是一个认真踏实的人,他分析总结了三个外国工程师失败的原因后,身着工作衣与工人一起实地调查,(P116)密测量。夜晚,借着幽暗的油灯,又仔细研究滦河河床的地质构造,反复分析比较,最后才确定桥墩的位置,并且大胆决定采用新方法——“压气沉箱法”来进行桥墩的施工。詹天佑果然成功了滦河大桥建成了。这件事震惊了世界:一个中国工程师居然解决了三个外国工程师无法完成的大难题。
詹天佑初战告捷后,立刻遇到了更为严峻的考验。1905年,清政府决定兴建我国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北京至张家口)。英俄都想插手,由于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他们的企图没能得逞。英俄使臣以威胁的口吻说:“如果京张铁路由中国工程师自己建造,那么与英俄两国无关。”他们原以为这么一来,中国就无法建造这条铁路了。在这关键时刻,詹天佑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全权负责京张铁路的修筑。消息传来,一些帝国主义分子及英国报刊挖苦说:“中国能够修筑这条铁路的工程师还在娘胎里没出世呢!中国人想不靠外国人自己修铁路,就算不是梦想,至少也得五十年。”他们甚至攻击詹天佑担任总办兼总工程师是“狂妄自大”、“不自量力”。詹天佑顶着压力,坚持不任用一个外国工程师,并表示:“中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我以为耻!”“中国已经醒过来了,中国人要用自己的工程师和自己的钱来建筑铁路。”
1905年8月,京张铁路正式开工,紧张的勘探、选线工作开始了。詹天佑带着测量队,身背仪器,日夜奔波在崎岖的山岭上。一天傍晚,猛烈的西北风卷着沙石在八达岭一带呼啸怒吼,刮得人睁不开眼睛,测量队急着结束工作,填个测得的数字,就从岩壁上爬下来。詹天佑接过本子,一边翻看填写的数字,一边疑惑地问:“数据准确吗”?“差不多”,测量队员回答说。詹天佑严肃地说:“技术的第一个要求是精密,不能有一点模糊和轻率,‘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于工程人员之口。”接着,他背起仪器,冒着风沙,重新吃力地攀到岩壁上,认真地复勘了一遍,修正了一个误差。当他下来时,嘴唇也冻青了。
不久,勘探和施工进入最困难的阶段。在八达岭、青龙桥一带,山峦重迭,陡壁悬岩,要开四条隧道,其中最长的达一千多米。詹天佑经过精确测量计算,决定采取分段施工法:从山的南北两端同时对凿,并在山的中段开一口大井,在井中再向南北两端对凿。这样既保证了施工质量,又加快了工程进度。凿洞时,大量的石块全靠人工一锹锹地挖,涌出的泉水要一担担地挑出来,身为总工程师的詹天佑毫无架子,与工人同挖石,同挑水,一身污泥一脸汗。他还鼓舞大家说:“京张铁路是我们用自己的人、自己的钱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全世界的眼睛都在望着我们,必须成功!”“无论成功或失败,决不是我们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而是我们国家的成功和失败!”
为了克服陡坡行车的困难,保证火车安全爬上八达岭,詹天佑独具匠心,创造性地运用“折返线”原理,在山多坡陡的青龙桥地段设计了一段人字形线路,从而减少了隧道的开挖,降低了坡度。列车开到这里,配合两台大马力机车,一拉一推,保证列车安全上坡。
詹天佑对全线工程曾提出“花钱少,质量好,完工快”三项要求。京张铁路经过工人们几处奋斗,终于在1909年9月全线通车。原计划六年完成,结果只用了四年就提前完工,工程费用只及外国人估价的五分之一。一些欧美工程师乘车参观后啧啧称道,赞誉詹天佑了不起。但詹天佑却谦虚地说:“这是京张铁路一万多员工的力量,不是我个人的功劳,光荣是应该属于大家的。”
京张铁路建成后,詹天佑又继任了粤汉铁路督办兼总工程师。这时,美国决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学位,要他亲自去美国参加授衔仪式。为了全力参加祖国铁路建设,他放弃了这一荣誉。
辛亥革命后,詹天佑为了振兴铁路事业,和同行了起成立中华工程学会,并被推为会长。这期间,他对青年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他除了以自己的行为作出榜样外,还勉励青年“精研学术,以资发明”,要求他们“勿屈己徇人,勿沽名而钓誉。以诚接物,毋挟褊私,圭璧束身,以为范例。”
詹天佑从事铁路事业三十多年,几乎和当时我国的每一条铁路都有不同程度的关系。到晚年,因积劳成疾,不幸于1919年病逝。周恩来同志曾高度评价詹天佑的功绩,说他是“中国人的光荣”。
詹天佑对全线工程曾提出“花钱少,质量好,完工快”三项要求。京张铁路经过工人们几处奋斗,终于在1909年9月全线通车。原计划六年完成,结果只用了四年就提前完工,工程费用只及外国人估价的五分之一。一些欧美工程师乘车参观后啧啧称道,赞誉詹天佑了不起。但詹天佑却谦虚地说:“这是京张铁路一万多员工的力量,不是我个人的功劳,光荣是应该属于大家的。”
京张铁路建成后,詹天佑又继任了粤汉铁路督办兼总工程师。这时,美国决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学位,要他亲自去美国参加授衔仪式。为了全力参加祖国铁路建设,他放弃了这一荣誉。
辛亥革命后,詹天佑为了振兴铁路事业,和同行了起成立中华工程学会,并被推为会长。这期间,他对青年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他除了以自己的行为作出榜样外,还勉励青年“精研学术,以资发明”,要求他们“勿屈己徇人,勿沽名而钓誉。以诚接物,毋挟褊私,圭璧束身,以为范例。”
詹天佑从事铁路事业三十多年,几乎和当时我国的每一条铁路都有不同程度的关系。到晚年,因积劳成疾,不幸于1919年病逝。周恩来同志曾高度评价詹天佑的功绩,说他是“中国人的光荣”。
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其间,厘定了各种铁路工程标准,并上书政府要求全国采用。中国现在仍然使用的4尺8寸半标准轨、珍氏自动挂钩(Janney Coupler,亦称姜坭车钩、郑氏车钩,美国人 Eli Janney 所创)等等都是出自詹天佑的提议。此外詹天佑亦着重铁路人才的培训,制定了工程师升转章程,对工程人员的考核和要求作出明文规定,并且定明工程师薪酬与考核成绩挂钩。京张铁路堷训了不少中国的工程人员,詹天佑所制定的考核章程亦成为其他中国铁路的模仿对象。
京张铁路建成后,詹天佑获宣统赐工科进士,任留学生主试官等职。1910年,任广东商办粤汉铁路总公司总理兼工程师,1912年兼任汉粤川铁路会办,负责兴建粤汉及川汉铁路。此后一直定居在汉口俄租界的鄂哈街9号(今洞庭街51号)。同年成立“中华工程师学会”,并被推举为首任会长。民国成立后,于1913年获政府委任为交通部技监,1914年获颁授二等宝光嘉禾章。1916年,获香港大学颁授荣誉法学博士学位。1919年初,受命往海参崴和哈尔滨任协约国监督远东铁路会议中国代表。4月因病回汉口,4月24日病逝,终年五十九岁。
詹天佑与其妻谭菊珍埋葬在京张路青龙桥火车站附近。1922年青龙桥火车站竖立詹天佑铜像。1987年,附近再建成詹天佑纪念馆
抗战时十大战区的长官是谁
广东梅州将军纪念馆展出梅州籍将军事迹
摘要: 在人们的印象中,梅州是一个崇文重教文人辈出的地方。而向市民开放的梅州将军纪念馆,将第一次向世人集中展示自辛亥革命以来,545名梅州籍将军的风采。为弘扬将军们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梅州市委、市政府在建设文化梅州的进程中,将收集梅州籍将军文史资料和建设梅州将军纪念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经过近两年努力,使梅州将军纪念馆展现在世人面前。
据史料记载,自辛亥革命以来,梅州除了叶剑英元帅外,还涌现了545名将军,其中上将13人、中将116人、少将416人。如广东北伐军总司令姚雨平上将,广东北伐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张文中将;北伐名将黄琪翔等,国民革命军东征名将邓仲元上将,张民达上将;抗日名将罗卓英、黄琪翔、吴奇伟、范汉杰、钟彬、赵一肩、赵公武、温鸣剑、罗又伦、谢晋元、姚子青、黄梅兴、罗策群、姚中英、李友梅、李则芬、陈鞠旅、刘铸军、叶植楠、陈彬、刘国用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邓逸凡、肖向荣、曾国华等将军均是梅州籍将军中的优秀代表。
梅州将军纪念馆馆址地处梅州客家公园内,是一幢2层客家古民居。展览分为革命先驱、长征英杰、抗日名将、开国功臣、当代骄子、将军谱等6个单元,共13个展室。展馆以史带人,以人记事,介绍了梅州儿女为了中华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富强,投身军旅、励精图治、建立功勋的事迹,彰显了梅州将军的动人风采。
在将军馆展厅,“革命先驱”展览介绍了追随孙中山先生民主革命的梅州籍著名将军,有邓仲元、张民达、姚雨平等。张民达是民主革命的骁将,张民达将军多次参加孙中山指挥的重大战役,英勇善战,所向披靡。原梅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廖金龙告诉记者,叶剑英元帅就是通过张民达介绍被孙中山认识的。
“长征英杰”展览介绍了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梅州籍将军,有邓逸凡、肖向荣、曾国华等;“抗日名将”展览则主要介绍抗日正面战场的梅州籍著名将军,有罗卓英、姚子青、谢晋元等;“开国功臣”和“当代骄子”展厅主要介绍参加过解放战争和建国后的梅州籍将军,有叶松盛、杨英耀、王国湘、叶选宁等;“将军谱”展厅则收录了全部梅州籍将军的生平简介。
中国客家博物馆每年都有来自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家的海外华侨到将军馆一睹梅州籍将军的风采。她还向记者透露,将军馆自开馆以来一直不断发展“壮大”,每年都会有一些新的资料补充。旧版《梅州将军录》初稿收录将军545人,后经补充完善的2020新版《梅州将军录》收录国共两党将军585人。
其中梅江区36人(上将1人,中将12人,少将23人);梅县区161人(上将7人,中将28人,少将126人);兴宁114人(上将1人,中将27人,少将86人);大埔109人(上将1人,中将21人,少将87人);五华76人(上将2人,中将12人,少将62人);蕉岭39人(上将1人,中将10人,少将28人);平远38人(上将1人,中将7人,少将30人);丰顺12人(中将1人,少将11人)。
革命先驱:邓仲元上将、张民达上将、姚雨平上将、张醁村中将、张文中将、谢良牧少将 等
长征英杰:叶剑英元帅、肖向荣中将、邓逸凡将军、曾国华中将、杨永松少将、杨辉图少将等
抗日名将:罗卓英上将、黄琪翔上将、邹洪上将、罗又伦上将、吴奇伟中将、范汉杰中将、赵公武中将、钟彬中将、黄梅兴中将、姚中英中将、温鸣剑中将、罗为雄中将、邹震岳中将、李则芬少将、罗策群少将、姚子青少将、谢晋元少将、李友梅少将等。
开国功臣:叶剑英元帅、曾国华中将、肖向荣中将、邓逸凡中将、杨永松少将、杨辉图少将、曾鉴修少将、叶松盛少将、卢达元少将等。
当代骄子:廖万清中将、叶选宁少将、邱喜少将、杨英耀少将、王国湘少将、邓淼泉少将、古国檀少将、古建中少将、张榛盛少将、陈添林少将、林绍新少将、林才文少将、罗来胜少将、胡军少将、 柳河生少将、 姚史燃少将、谢达忠少将、李宇光少将、黄锦容少将、黄声云少将、杨耿光少将、钟建昌少将、孙进少将、马必强少将、陈志杰少将、赖佛新少将、廖维宏少将、蔡军少将、张文辉少将等。
梅江区将军名录
(全区共有将军36人,其中上将1人,中将12人,少将23人。)
叶松盛、张榛盛、黄百韬、刘伯南、李安生、李秉衡、李树棠、余志辉、张建、张天野、张简荪、杨幼敏、钟鸣辉、钟盛麟、侯声、侯志明、侯志磬、侯又生、黄任寰、黄开华、黄惠荪 、黄思基、黄元昌、黄占春、黄和春、黄国俊、曾举直 、熊志一 、丘易色、卢秋达、卢冠伍、何凯诒、李扩、李少穆、赵一肩、赵维钦。
梅县区将军名录
(全县共有将军161人,其中上将7人,中将28人,少将126人);
邓仲元上将、张民达上将、黄镇球上将、黄琪翔上将、黄慕松上将 、罗又伦上将、刘志陆上将、肖向荣、卢达元、叶选宁、罗来胜、古国檀、谢达忠、蔡军、张文辉、陈志杰、廖万清、温清澄、李铁军、陈鞠旅、柯远芬、陈彬、梁干乔、张炎元、温鸣剑、李学炎、林绍斐、林伯民、张文、王岳、王皓明、谢良牧、邓伟棠、邓士富、邓道成、古有成、卢冠伍、叶法武、叶剑光、叶公武、叶雨东、叶植楠、叶简修、叶干武、丘学训、刘璟、刘国用、刘伯英、刘伟民、刘兼善、池中宽、庄伟刚、庄清源、李荟、李青、李我、李克军、李岗、李国堂、李晋天、李鼎曾、李国干、李国圻、李维源、李剑强、李增良、李如杰、李汉冲、李英豪、肖文、肖冲汉、肖毓麟、肖一它、肖宽岳、肖玺明、肖根性、吴今、吴杏宜、余慕陶、邹炎、邹宣祥、邹志奋、张恩观、张伟民、张志岳、张翘柳、张光前、张凤亭、陈节、陈淦、陈海华、陈丹青、陈毓汉、陈复兴、杨冠雄、林一堃、林良彝、林激真、周其镳、周辉甫、饶远苍、饶钦廉、侯梅、徐光华、徐秋宾、郭润华、郭焕章、郭乾辉(郭潜)、郭翘然、凌德民、黄承典、黄维恕、黄纪福、黄心维、黄士弘、黄开荣、黄震球、曹维汉、梁一飞、梁若节、梁世骥、梁顺德、梁特锋、梁国材、曾其清、曾正我、曾涤民、温靖、温克威、温世程、温泰华、谢镇南、谢力公、谢灏龄、谢鲁倩、蓝守清、赖和平、蔡复生、熊略、潘奋南。
兴宁市将军名录
(全市共有将军114人,其中上将1人,中将27人,少将86人。)
邓逸凡 、王国湘 、林绍新 、柳河生 、赖佛新、孙进、钟建昌、李宇光 、李明(上将)、李振 、钟彬 、张醁村 、刘铸军 、刘绍武 、刘既漂 、李振球 、李怀苍 、李洁之 、李新俊 、李伴奎 、肖冀勉 、肖君勉 、廖鸣欧 、陈宇飞 、陈道行 、陈仲宾 、陈隐冀、陈侃 、陈茹玄 、饶景华 、刁作谦、赖刚、廖慷 、罗策群 、林初耀、林振雄、李明(少将) 、李则芬 、何宝松 、潘标 、巫剑雄、廖毓清 、王杰 、王振汉 、廖颂尧 、廖中天 、伍汉屏 、廖淦 、谭忠 、曾问吾 、曾适存 、彭展寰 、黄文思 、刘灏 、刘定藩 、刘圃耘 、刘柏贤 、刘倬环 、刘洪若 、刘飞军 、刘冠亚 、刘海保、饶崇诗 、钟翊群 、钟之辉 、罗阳模 、罗倬汉 、罗梓材 、罗翼群 、李安定 、李康秀 、罗炽扬、幸振芳 、李益群 、幸中幸 、吴达连 、吴应环 、陈挹寰 、陈杰夫 、陈森莲 、陈郁萍 、陈伟霖 、陈绍鹏 、陈寄云 、何孟淳 、何天祥 、何扬番 、何沧浪 、何廼英 、何廼黄 、何学植 、张琛 、张威 、张浩东 、陈名勋 、陈公天 、张伟民 、陈定 、张一中 、陈师 、张立群、谢海筹。
大埔县将军名录
(全县共有将军109人,其中上将1人,中将21人,少将87人。)
杨永松、邱喜、杨辉图、杨英耀、黄声云 、罗卓英、 吴奇伟、范汉杰、赵公武、张文鸿、罗为雄、刘炜、曹铁城、陈克宁、陈启育、陈贤、邓潜进、范德烈、范剑江、范其务、范作人、房伯群、郭寿华、郭思演、郭燮和、郭学云、何寿田、何天杰、何侠、何祖绍、黄寄农、黄觉、黄瑞文、黄世途、黄天蟾 、黄为材、黄尧杰、黄友训、黄柱生、黄逸群、赖玉润、蓝萼洲、蓝锦生、蓝寿麟、蓝文博、蓝锡芳、蓝啸声、蓝迅云、蓝逊、李东星、李加勉、廖武郎、林自余、刘国翔、刘蕉元、刘旭辉、刘真源、刘任坚、刘起时、罗柏麓、罗博平、罗楚材、罗启贤、罗尚忠、罗涛、罗玉良、罗助铎、丘文、丘誉、丘肇周、丘达、饶怡生、温建刚、温克刚、吴沧桑、吴稼秋、吴克英、肖冠英、肖觉民、肖懋之、杨德昭、杨建平、余乃文、曾广鑫、张达中 、张平、张志濂、赵振戈、钟健飞、蒲良梢。
五华县将军名录
(全县共有将军76人,其中上将2人,中将12人,少将62人。)
曾国华、邓淼泉、古建中、陈添林、杨耿光、廖维宏、魏崇良、陈南桴、缪培南、邹洪、黄志良、郑明新、李宏达、邹震岳、李国俊、李友梅、赖慧鹏、蔡春元、邓洪、甘志良、古鼎华、古焕谟、古欣铭、古肇英、古尚英、古怀、李大超、李惠堂、李桂高、李兴民、李振中、廖骐、廖淑伦、廖献周、缪培坤、缪培堃、缪任梁、缪哲良、汤毅生、魏大杰、魏国谟、魏汉华、魏汉乔、魏济中、魏鉴贤、魏汝谋、魏中天、魏育怀、魏源容、魏觐光、温轰、徐志端、曾伯瑶、曾超球、曾国怀、曾杰、曾磊、曾天节、曾友仁、张辅邦、张国良、张俊珠、张斯任、张我权、张应增、张应安、张宗良、张履珍、张汉民、郑燕飞、钟定天、钟奇、钟世谦、钟兴、钟毓灵、陈世光 、孔繁昆。
平远县将军名录
(全县共有将军38人,其中上将1人,中将7人,少将30人。)
姚史燃、姚雨平、黄梅兴、姚中英、姚子青、黎海如、曾养甫、陈成龙、陈志坚、陈方绥、黄明、黄思宗、黄雪春、林震、林锋、林伟宏、刘茂文、刘时亮、刘时荣、刘雄章、丘定侯、丘河清、王瑞献、王尚武、温蒲香、谢义、严若寰、严应鱼、杨杰兴、杨政民、张达权、张大华、张伟汉、张光全、凌发泉、凌坤泉、凌冬青、林秉良。
蕉岭县将军名录
(全县共有将军39人,其中上将1人,中将10人,少将28人。)
曾鉴修、黄涛、林柏森、 黄延桢、张其中、刘栋材、谢晋元、陈孝强、林君勣、林为周、林荫根、林岳生、丘成清 、丘琮、丘清英、涂澄清、涂宽、涂思宗、肖公剑、谢懋权、徐燕谋、徐白光、徐健行、曾繁凯、曾匪石、曾坚忍、曾潜英、 曾颖、曾粤汉、曾则生、曾壁中、曾达欤、钟乃彤、钟永桢、钟梅庆、钟介民、钟岱、刘鼎、林光伟、陈杰。
丰顺县将军名录
(全县共有将军12人,其中中将1人,少将11人。)
黄锦容、林才文、 胡军、马必强、吴逸志、陈勉吾、丁培纶、谭家润、吴亮初、吴署青、张克和、黄冯明。
设为首页 新手上路
陆军论坛 环球风云 中国历史 社会贴图 士兵俱乐部 影视推荐 铁血游戏 铁血读书
海军论坛 生活客栈 世界历史 美眉贴图 幽默搞笑 影视下载 辩论平台
空军论坛 成长攻略 历史贴图 快乐贴图 体育天地 战争影片 军品交流 B T 发布
《钢甲洪流》军事爱好者的游戏 笔记本电脑254元,竞猜就有机会 超级社会化搜索引擎问世
◎铁血社区→铁血历史区→历史风云之中国史→抗日期间国民党的战区编制
推荐本贴给好友 分页:[1]
★帖子主题:抗日期间国民党的战区编制 您是本文第 330 个阅读者 [回帖统计]
mwl
工分: 1420
本区职务:
抗日期间国民党的战区编制
抗战爆发后,为了更加有效的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入侵,国民政府将全国军队进行整编,并划分了作战区域.其作战序列及各部队指挥官如下:
陆海空军最高统帅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
总参谋长:何应钦
陆军
(一)第一战区
司令长官:程潜
作战地区:平汉路方面
兵力:第21集团军 司令官商震,下辖 第32军 军长商震(兼),骑兵第14旅 旅长张占魁。
第1集团军 司令官宋哲元,下辖 第53军 军长万福麟,第77军 军长冯治安,第181师 师长石友三,第17师 师长赵寿山,骑兵第3军军长郑大章。
第68军 军长刘汝明(直属),第92军 军长李仙洲(直属),第106师 师长沈克(直属),第118师 师长张砚田(直属),新编第8师 师长蒋在珍(直属),新编第35师 师长王劲哉(直属),骑兵第4师 师长王奇峰(直属)。
第一战区共辖25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2个骑兵师。
(二)第二战区
司令长官:阎锡山
作战地区:山西方面
兵力:
南路前敌总司令卫立煌,下辖 第3军 军长曾万钟,第9军 军长郭寄峤,第14军 军长李默庵,第93军 军长刘堪,第15军 军长刘茂恩,第17军 军长高桂滋,第19军 军长王靖国,第47军 军长李家钰,第61军 军长陈长捷,第14军团 军团长冯钦哉。
北路前敌总司令傅作义,下辖 第35军 军长傅作义(兼),新编第2师 师长金宪章,骑兵第1军 军长赵承绶,骑兵第2军 军长何柱国,
第18集团军 总指挥朱德。
第66师 师长杜春沂(直属),第71师 师长郭宗汾(直属),第33军 军长孙楚(直属),第34军 军长杨澄源(直属)。
第二战区共辖27个步兵师,3个步兵旅,3个骑兵师。
(三)第三战区
司令长官:顾祝同
作战地区:苏浙方面
兵力:第10集团军 司令官刘建绪,下辖 第28军 军长陶广,第70军 军长李觉,第79师 师长陈安宝,暂编第13旅 旅长杨永清。
第19集团军 司令官罗卓英,下辖 第4军 军长吴奇伟,第18军 军长罗卓英(兼),第79军 军长夏楚中,第25军 军长万耀煌,第73军 军长王东原。
第23集团军 司令官唐式遵,下辖 第21军 军长唐式遵(兼)。
第28集团军 司令官潘文华,第23军 军长潘文华(兼)。
新编第4军 军长叶挺(直属),独立第6旅 旅长周志群(直属)。
宁波守备司令王皓南,辖第194师 师长陈德法,温台守备司令徐旨乾,辖暂编第12旅 旅长李国钧,游击总司令黄绍雄。
第三战区共辖24个步兵师,6个步兵旅。
(四)第四战区
司令长官:何应钦(兼)
作战地区:两广方面
兵力:第12集团军 司令官余汉谋,下辖 第62军 军长张达,第63军 军长张瑞贵,第64军 军长李汉魂,第65军 军长李振球,独立第9旅 旅长李振良,独立第20旅 旅长陈勉吾。
第8军团 军团长夏威,
虎门要塞 司令陈策。
第四战区共辖9个步兵师,2个步兵旅。
(五)第五战区
司令长官:李宗仁
作战地区:津浦线方面
兵力:第3集团军 司令官于学忠,下辖 第51军 军长于学忠(兼),第12军 军长孙桐萱,第55军 军长曹福休,第56军 军长谷良民。
第11集团军 司令官李品仙,下辖 第31军 军长韦云淞。
第21集团军 司令官廖磊,下辖 第7军 军长周祖晃,第48军 军长廖磊(兼)。
第22集团军 司令官邓锡侯,下辖 第41军 军长孙震,第45军 军长邓锡侯(兼)。
第24集团军 司令官顾祝同(兼),下辖 第57军 军长缪溦流
第3军团 军团长庞炳勋。
第27集团军 司令官杨森。
第59军 军长张自忠。
海军陆战队。
第五战区共辖27个步兵师,3个步兵旅。
(六)第八战区
司令长官:蒋中正(兼),副司令长官:朱绍良
作战地区:甘宁青方面
兵力:第17集团军 司令官马鸿逵,下辖 第81军 军长马鸿宾,第168师 师长马鸿逵(兼),骑兵第1旅 旅长马光宗,骑兵第10旅 旅长马全忠,宁夏警备第1旅 旅长马宝琳,宁夏警备第2旅 旅长马得贵。
第80军 军长孔令恂
第82军 军长马步芳。
骑兵第5军 军长马步青。
第191师 师长杨德亮。
挺进军司令马占山。
第八战区共辖5个步兵师,4个步兵旅,5个骑兵师,4个骑兵旅。
(七)武汉卫戍司令部
总司令:陈诚
兵力:第2军 军长李延平,第49军 军长刘多荃,第54军 军长霍揆章,第60军 军长卢汉,第75军 军长周磊,第13师 师长吴良琛,第57师师长施中诚,第77师 师长彭位仁,江防总司令刘兴,海军陆战队。
武汉卫戍司令部共辖14个步兵师,1个步兵旅。
(八)西安行营
主任:蒋鼎文
兵力:第11军团 军团长毛炳文,下辖 第37军 军长毛炳文(兼),第43师 师长周祥初。
第17军团 军团长胡宗南,下辖 第1军 胡宗南(兼),第8军 军长黄杰。
第21军团 军团长邓宝珊。
第38军 军长孙蔚如。
第46军 军长樊崧甫。
第86师 师长高双成。
第165师 师长鲁大昌。
暂编骑兵第1师(直属),骑兵第6军 军长阎炳岳(直属)。
西安行营共辖12个步兵师,4个步兵旅,3个骑兵师。
(九)闽绥靖公署
主任:陈仪
兵力:第75师 师长宋天才,第80师 师长陈琪,福建保安第1旅 旅长陈佩玉,福建保安第2旅 旅长李树棠,福建保安第3旅 旅长赵琳,海军陆战队第2旅
闽绥靖公署共辖2个步兵师,4个步兵旅。
(十)军委会直辖兵团
兵力:第20军团 军团长汤恩伯,下辖 第13军 军长汤恩伯(兼),第52军 军长关麟征,第85军 军长王仲廉。
第2集团军 司令官孙连仲,下辖 第30军 军长田镇南,第42军 军长冯安邦。
第8集团军 司令官张发奎,下辖 第36师 师长蒋伏生,第50师 师长成光耀,第92师 师长黄国栋,第93师 师长甘丽初,第167师 师长薛蔚英。
第26集团军 司令官徐源泉,下辖 第10军 军长徐源泉(兼),第87军 军长刘膺古。
军委会共辖17个步兵师。
空军
第1大队(轰炸机),下辖2个中队:诺斯普罗-2E型18架、弗力特-7型教练机1架;
第2大队(轰炸机),下辖3个中队:诺斯普罗-2E型27架;
第3大队(战斗机),下辖3个中队:霍克III型9架、波音281型10架、布瑞达-27型2架、菲亚特-32型3架;
第4大队(战斗机),下辖3个中队:霍克III型28架、福克*华夫型教练机1架;
第5大队(战斗机),下辖3个中队:霍克III型28架、福克*华夫型教练机1架;
第6大队(战斗机、轰炸机),下辖4个中队:道格拉斯轰炸机27架、菲亚特-32型战斗机3架、波罗尼-111型轰炸机7架、德*哈兰-摩斯教练机2架;
第7大队(侦察机),下辖4个中队:可塞型侦察机27架;
第8大队(轰炸机),下辖3个中队:萨伏亚S-72型6架、道格拉斯轰炸机6架、亨格尔111-A型6架、马丁型6架、福克*华夫型教练机1架;
第9大队(攻击机),下辖2个中队:雪莱克A-12型20架。
直辖大队,下辖5个中队:第13中队:道格拉斯轰炸机7架;
第18中队:道格拉斯轰炸机9架、可塞型侦察机3架;
第20中队:可塞型侦察机11架;
第29中队:霍克III型9架、霍克II型3架;
第31中队:道格拉斯轰炸机9架。
海军
第1舰队,下辖 海容号,海筹号,宁海号,逸仙号,大同号,自强号,永健号,永绩号,中山号,建康号,安定号,克安号。总计舰艇12艘,总吨位17484吨。
第2舰队,下辖 楚有号,楚泰号,楚同号,楚谦号,楚观号,江元号,江贞号,永绥号,民生号,民权号,咸宁号,德胜号,江鲲号,江犀号,湖鹏号,湖鹰号,湖鹗号,湖隼号。总计舰艇19艘,总吨位9359吨。
第3舰队,下辖 定海号,永翔号,楚豫号,江利号,镇海号,同安号,海鸥号,海鹤号,海清号,海燕号,海骏号,海逢号,海琛号。总计舰艇14艘,总吨位14717吨。
练习舰队,下辖 应瑞号,通济号。总计舰艇2艘,总吨位4360吨。
巡防舰队,下辖 顺胜号,义胜号,勇胜号,仁胜号,海宁号,江宁号,抚宁号,绥宁号,肃宁号,威宁号,崇宁号,义宁号,正宁号,长宁号,总计舰艇14艘,总吨位4270吨。
测量舰队,下辖 甘露号,青天号,诚胜号,公胜号,景星号,广云号,璈日号。总计舰艇7艘,总吨位3000吨。
直辖舰队,下辖 平海号,普安号,武胜号,辰字号鱼雷艇,宿字号鱼雷艇。总计舰艇5艘,总吨位5825吨。
关于“詹天佑修铁路时的社会背景”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珠升号的签约作者“南墨”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詹天佑修铁路时的社会背景”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詹天佑修铁路时的社会背景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詹...
文章不错《詹天佑修铁路时的社会背景》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