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中国当代文艺思潮的书目录”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国当代文艺思潮的书目录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导论 文艺思潮的基本概念
第一章 本体论文艺思潮
第一节 西方文艺学范畴的文艺本体论
第二节 当代中国文坛的文艺本体论话语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
第二章 主体论文艺思潮
第一节 文艺主体性的迷失与复苏
第二节 关于文学主体性的学术论争
第三节 文艺主体性的退化与深化
第三章 生产论文艺思潮
第一节 艺术生产论的出场、理论渊源和流变
第二节 全面理解艺术生产理论
第四章 价值论文艺思潮
第一节 价值论文艺思潮的历史变迁
第二节 文艺丰富价值的全面展开
第五章 现实主义文艺思潮
第一节 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新时期以来的现实主义思潮
第三节 现实主义的思想内涵和基本特征
第四节 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艺思潮评析
第六章 自然主义文艺思潮
第一节 自然主义文艺思潮的思想渊源
第二节 新时期文学思潮中的自然主义
第七章 现代主义文艺思潮
第一节 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起因
第二节 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主要表现
第三节 关于现代主义的论争
第八章 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
第一节 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特点、演变及命运
第二节 中国文学批评中的后现代主义话语
第三节 对中国后现代主义文本的分析
第九章 人本主义文艺思潮
第一节 中国当代人本主义文艺思潮的话语资源
第二节 中国当代文学与人本主义思潮一
第三节 中国当代文学与人文精神思潮
第十章 英雄主义文艺思潮
第一节 历史观中的英雄主义
第二节 文艺作品中的英雄主义
第三节 后新时期英雄主义的显现方式
第十一章 女性主义文艺思潮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女性解放的理论
第二节 中国妇女解放道路与中国女性文学奠基
第三节 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道路
第十二章 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
第一节 新历史主义的历史诗学特征
第二节 新历史主义的方法论取向
第三节 新历史主义话语的审美形态
第四节 新历史主义的思想艺术特征
第五节 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悖论性处境
第十三章 历史虚无主义文艺思潮
第一节 历史虚无主义的时代背景和哲学脉络
第二节 历史虚无主义的文化表征
第三节 历史的隐喻与现实的批判
第十四章 消费主义文艺思潮
第一节 消费主义文艺思潮的出场
第二节 消费主义文艺的主要文化模式
第三节 中国当下消费主义文艺凸显类型
第四节 消费主义的历史迷失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接受
第十五章 审美主义文艺思潮
第一节 中国当代审美主义文艺思潮产生的社会文化语境
第二节 当代中国审美主义文艺思潮
第三节 当代审美主义文艺思潮评析
第十六章 非理性主义文艺思潮
第一节 非理性主义文艺思潮的涌起和演变
第二节 文艺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第三节 非理性主义的文艺观念和文艺创作
第十七章 文化批评与泛文化主义文艺思潮
第一节 文化批评思潮
第二节 泛文化主义思潮
第十八章 通俗文艺思潮
第一节 通俗文艺思潮的流变
第二节 通俗文艺之辨
第三节 通俗文艺思潮的特征
第四节 通俗文艺思潮对当代中国文艺创作的影响
第五节 通俗文艺思潮的误区
第一版后记
第二版后记
……
互文性的文化视野
1.《境遇与策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文化逻辑》,中国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2.《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修订版。
3.《火焰或灰烬—— 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启蒙主义》,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版。
4.《内心的迷津——当代诗歌与诗学求问录》,山东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5.《境外谈文——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历史叙事及历史意识》,花山文艺出版社2003年9月版。
6.《天堂的哀歌》,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7.《存在之镜与智慧之灯——中国当代小说的叙事与美学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8.《文学的减法》,吉林出版集团2009年版。
9.《猜测上帝的诗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0.《穿越尘埃与冰雪——当代诗歌观察笔记》,西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诗歌卷》2001——2012共十二卷。
2、《中国新时期文学研究资料汇编·女性文学卷》,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3、《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山东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4、《中国当代作家海外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散文随笔集:《海德堡笔记》(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隐秘的狂欢》(山东友谊出版社2006)。
诗集《我不知道春雷是站在哪一边》(2010)。 1.《从启蒙主义到存在主义: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6期。
转载:*《新华文摘》1998年1期;
*《SOCIAL SINCES IN CHINA》(《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1999年4期;
2.《认同或抗拒:关于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的思考》,《文学评论》1995年2期。
转载:*《复印资料·文艺理论》1995年5期。
* 收入陈晓明主编:《后现代主义论争文选》,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原载《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6期),转载于《新华文摘》1998年1期
4.《大地上的喜剧:当代“新乡村叙事”的文化阐释》(原载《小说评论》1999年3期),转载于《新华文摘》1999年10期。
5.《民间理念的流变与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三种民间美学形态》,《文艺研究》2002年2期。
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4期。
*《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3年3期转载。
*《21世纪文学大系·2002理论卷》,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年。
6.《论石评梅的意义》,《文艺研究》2002年特刊(与张光芒合作)。
7.《时间的美学:论时间修辞与当代文学的美学演变》,《文艺研究》2006年7期。
8.《价值分裂与美学对峙:世纪之交以来诗歌流向的几个问题》,《文艺研究》2007年9期。
中文核心期刊
9.《启蒙神话的坍塌和殖民文化的反讽:论〈围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5年
4 期。
10.《抗拒的神话和转向的启蒙:论沈从文的文化立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年
4期。
11.《整合·还原·沉潜·思变——关于现代文学研究的思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3年4期。
12.《莫言文体多重结构中传统美学因素的再审视》,《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6期。《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4年2期转载。
13.《增值与误读:十余年来诸多文学现象的再认识》,《当代作家评论》1995年5期。
14.《在幻象与流放中创造了伟大的诗歌——海子论》,《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5期。被收入崔卫平主编《不死的海子——海子逝世10周年纪念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10版。
15.《黑夜深处的火光:六七十年代非主流诗歌研究》,《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4期。入选白烨编选《2000中国年度文论选》,漓江出版社2001年版;入选陈思和等编:《无名时代的文学批评》,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年版;被翻译为日文发表于日本文学刊物《蓝·BLUE》总第4、5期合并号。
16.《从精神分裂的方向看:论食指》,《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4期。收入《新诗界》创刊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收入林建法主编《寻找文学的灵魂:中国当代作家面面观》,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年4月版。
17.《好日子就要来了吗——世纪初的诗歌观察》,《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2期。
18.《在现实的“私处”》,《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2期。
19.《从“青春之歌”到“长恨歌”:当代小说叙事演变的一个例证》,《当代作家评论》2002
年2期。
20.《叙述的极限——论莫言》,《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2期。《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3年5期转载。被收入林建法主编《灵魂与灵魂的对话:中国当代作家面面观》,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4月版。
21.《这就叫天花乱坠:关于现在的文学批评》,《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4期。被收入林建法主编《灵魂与灵魂的对话:中国当代作家面面观》2004年4月版。
22.《返观与定位: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文化境遇》:《文艺争鸣》1995年6期。
23.《俯望足下的裂隙——论当前文学的精神分化》,《文艺争鸣》1997年4期。
24.《话语与权力:一个戏剧性的演变关系》,《文艺争鸣》2000年4期。
25.《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启蒙主义的两个基本问题》,《文艺争鸣》2001年4期。
26.《“演讲”话语之于革命叙事》,《文艺争鸣》2002年2期。
27.《新时期文学的文化语境与策略》,《文史哲》1995年2期。《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5年7期转载。
28.《论中国文学中的才子佳人模式》,《齐鲁学刊》1990年2期。
29.《解构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学》,《齐鲁学刊》2003年2期。
30.《青春与英雄的画卷》,《中国出版》1997年10期。
31.《评四部新历史主义小说》(译作),原著德国学者洪安瑞(Prof。Dr。Andrea M Riemenschnitter)张清华译,《文艺争鸣》2003年1期。
32.《仙女尘夫模式:一个幻美的主题原型》,《山东社会科学》1991年2期。
33.《由语言通向历史:重论王朔的意义》,《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4期。收入《王朔小说集·跋》,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34.《底层生存写作与我们时代的写作伦理》,《文艺争鸣》2005年3期。
35.《2004年诗歌的若干关键词》,《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1期。
36.《野地神话和家园之梦:论张炜近作》,《小说评论》1994年3期。
37.《困境与契机:中国当代诗歌文化意向的变迁》,《当代文坛》1993年5期。
38.《历史话语的崩溃与堕回地面的舞蹈——对当前小说现象的探源与思索》,《小说评论》1996年4期,《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6年9期转载。
39.《精神接力与叙事蜕变——新生代写作的意义》,《小说评论》1998年4期。
40.《死亡之象与迷幻之境:先锋小说的存在主题研究》,《小说评论》1999年1期。
41.《当代小说中的皇帝婚姻模式》,《小说评论》2000年3期。
42.《选择与回归——论莫言小说中的传统艺术因素》,《山东师大学报》1991年2期。
43.《传统与现代的成功嫁接——重论戴望舒对新诗发展的贡献》,《山东师大学报》1992年4期。
44.《论〈九月寓言〉的农业文化倾向》,《山东师大学报》1994年2期。
45.《历史逻辑与20世纪中国作家的文化策略》,《山东师大学报》1995年4期。
46.《历史神话的悖论与话语革命的开端——重论寻根小说的意义》,《山东师大学报》1996年6期,《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7年2期转载。
47.《“前朦胧诗”论札》,《山东师大学报》1997年6期,《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8年2期转载。
48.《作为表象的生存寓言——重评新写实小说兼及90年代现实主义的命运》,《山东师大学报》1998年6期。
49.《历史·记忆·叙事·文本——论格非小说中的历史哲学与历史诗学》,《山东师大学报》2004年2期。
50.《悲壮的祭礼与从容的运作:新时期诗歌文体沿革回顾》,《山东师大学报》1993年4期。
51.《十年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的回顾》,《钟山》1998年4期,《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8年9期转载。
52.《经典与我们时代的文学》,《钟山》2000年5期。
53.《——苏童论》,《钟山》2001年1期。
54.《另一个陷阱或迷宫》,《诗刊》1998年10期。
55.《历史的岩壁和它的回声——读〈家族〉》,《理论与创作》1996年3期。
56.《2002年诗歌一瞥》,《理论与创作》2003年2期。
57.《2003年诗歌读札》,《理论与创作》2004年2期,《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6期转载。
58.《“谁来追赶这令人心碎的变化”——论翟永明》,《上海文学》2004年2期。
59.《语言的蝴蝶——谈〈发现〉》,《上海文学》2004年7期。
60.《南方的精致——关于〈北回归线〉》,《上海文学》2004年8期。
61.《〈葵〉:穿越意识世界》,《上海文学》2004年9期。
62.《热带的熔点:关于〈诗歌与人〉》,《上海文学》2004年12期。
63.《朦胧诗·新诗潮》,《南方文坛》1998年3期,收入洪子诚、孟繁华主编《当代文学关键词》,广西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
64.《性、政治、历史恐惧症及其它》,《南方文坛》2002年3期。
65.《文学的减法——论余华》,《南方文坛》2002年4期,《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2年11期转载;收入林建法主编《灵魂与灵魂的对话:中国当代作家面面观》,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66.《关于朱文颖的小说》,《南方文坛》2003年1期。
67.《如何不滥用批评的权利》,《南方文坛》2003年4期。
68.《从这个人开始——重论1985年的扎西达娃》,《南方文坛》2004年2期。
69.《走向文化与人性探险的深处:“新历史小说”的一支》,《理论学刊》1995年5期,《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5年11期转载。
70.《窄门以里与深渊以下:余华《兄弟》(上)的阅读笔记》,《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1期3期。
71.《天马的缰绳:论新世纪以来的莫言》,《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6期。
72.《持续狂欢·伦理震荡·中产趣味:对新世纪诗歌状况的简略考察》,《文艺争鸣》2007年6期。
73.《关于文学性与本土经验:从顾彬教授的谈话说开去》,《文艺争鸣》2007年10期。
74.《〈红高粱家族〉与当代长篇小说的变革》,《南方文坛》2006年5期。
75.《残酷青春之后是什么——关于80后写作的思考》,《南方文坛》2007年4期》。
张进的一、发表的主要论文
从文本到主体,显示出了互文性理论已经开始逐渐放弃了只关注作者与作品关系的传统批评方法,而转向一种宽泛语境下的跨文本文化研究。在对文本和主体的研究中,互文性理论关注无所不在的文化传统通过文本对主体和当下文学创作的影响。正如罗兰·巴特所言:“任何本文都是互本文;在一个本文之中,不同程度地并以各种多少能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他本文:例如,先前文化的本文和周围文化的本文。”[9]罗兰·巴特一方面是强调从文本的形式层面探讨文本间存在的互文性,而另一方面则暗示出文本是作为文化的一种表意体系而存在的,文本间的互文性也恰恰就是文本与赋予该文本意义的知识、代码和表意实践之总和的关系,而这些知识、代码和表意实践形成了一个潜力无限的网络,在这个无处不在的文化网络的影响之下,不同的文本内容得以形成。互文性所关注的文化传统的影响是两个层面的:即“先前文化”和“周围文化”。前者更偏重于历史的维度,从历时的角度抽理出跨越时间的文化对该作者创作产生的影响,包括不同时代对文化传统具有什么样的认可程度、采取何种接受方式等;后者则更偏重于现实的维度,从共时的角度分析跨越空间的、与此文本有着或近或远关联的其他民族文化文本对此文本的影响,所以它更偏重于跨地域性的文化交流问题。在一个纵横交错的文化系统中,互文性理论将文本(作为一种显性的存在)、主体(作为一种知性的存在)和文化(作为一种隐性的存在)三者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互文性理论作为一种强调文本影响研究的文学理论,也必然会注重文本背后的文化影响研究。从纵向的时间角度来看,文化影响主要表现为当代文化与前代文化之间的对立与统一关系。从统一面来讲,互文性理论注重研究当代文化蕴涵的前代文化的影子,反映出文化发展所具有的延续性;而对立面则反映出了不同时代文化的差异性,表现在时间的层面则为文化的背离与叛逆,也即与文化传统的冲突。文化冲突一直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命题,后现代强调削平深度、消解传统正是一种文化叛逆的表现。这一点互文性理论将其吸纳进来,通过对文本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寻找出其间内藏的文化变异的因子。不过,尽管诞生于后现代的背景之下,互文性理论在强调文化冲突面的同时,也尽力避免后现代过度激进所带来的文化虚无论的缺陷,它将文化的延续性也纳入其理论体系之内,使历史性表述成为可能。文本被置于一个非文本的历史框架之内,与历史文献、宗教仪式、民俗活动等非文学文本形成相互指涉的互文性描述,历史和文本进入到了一种互文性的运动之中。这样,互文性理论将新历史主义“历史诗学”观点的合理性吸收进来,使文本与历史的交流得以重建。
从横向的空间角度看,互文性理论主要是关注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对话性问题,而当下文化霸权影响日益增大,强势文化如何影响并改变着弱势文化,尤其是第三世界的文化体系,第三世界文化如何在一定程度上迎合强势文化审美趣味的同时,又葆有自我独立性,是构成文化互文或者说文化交流的核心问题。这一问题意识也明显地体现在当下的写作之中:一方面是异域文化的移植,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建构整体性生存背景;另一方面是本土文化的建构,以民族文化资源为本位,挖掘民族文化内涵,从而形成一套与西方话语相对峙的民族话语体系。后殖民主义批评家赛义德指出,写作本身就是把控制和受控者之间的权力关系系统转换为纯粹的文字。互文性理论与后殖民主义一致,就是要从文字中找出不同文化系统中权力关系的支配状况,在文本的支配性与文化的支配性这两个层次上寻找到契合点。所以互文性理论在文化问题上表现出的倾向无外乎以上两种,它将一个文本与影响该文本的他文本置于文化交流的语境之下,在寻找文本互文性的同时,也试图寻找出文化的互文性。
互文性理论在文化层面的深入,使文学话语在呈现出不同的意识形态,并在生存空间上具有了更多的可能,文本结构在更多层次上也具有了多重复合的统一。这正如巴赫金在分析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时所提出的“文学的狂欢节化”,他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的真正的复调,这确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特点。”[10]这种“全面对话”的小说使文学与非文学话语、宗教传统、民俗文化等等相互指涉变为可能,而“互文性”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使文学创作具有了一种多声部对话的“复调”性质。
《新中国翻译文论的模式及其意义》,史忠义等主编:《思想与诗学》(《人文新视野》第七辑),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
《新中国翻译文论的话语模式及其启示》,《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活态文化转向与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10年第4期全文转载。
《活态文化及其对文艺学的挑战》,《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9期。
《空间诗学与翻译文论的合法化》,《兰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唯物史观视野下的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年第5期。(《文艺报》2007年11月6日摘要介绍。)
《元批评的思维特征与学科取向》,《兰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社会能量叙事与生态美学方法论》,《兰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7年第2期全文转载。)
《民族志》,《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第3期。
《批评工程论——新历史主义的当代意义》,《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第1期。
(人大复《文艺理论》2005年第5期全文转载)
《批评工程与批评之罔》,《兰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新华文摘》2005年第23期“篇目辑览”)
《通向一种历史诗学》,《甘肃高师学报》2005年第6期。
《新历史主义的文学批评观》,《韶关学院学报》2005年第10期。
(《新华文摘》2006年第5期“篇目辑览”。)
《新历史主义与解释学》,《兰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人大复《文艺理论》2004年第4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2004年第10期“篇目辑览”;入选2004年《中国学术年鉴》)
《论清末民初文学公共领域的形成及特征》,《兰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新华文摘》2005年第5期“篇目辑览”)
《新历史主义与文化人类学》,《韶关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马克思主义与新历史主义历史诗学》,《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人大复《文艺理论文摘卡》2005年第2期。)
《论新历史主义的读者接受观念》,《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4期。
《论福柯解构史学对新历史主义的影响》,《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历史的叙事性与叙事的历史性》,《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人论与文论的再度自觉与交互建构》,《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人大复《文艺理论》2002年第4期全文转载)
《论新历史主义的逸闻主义》,《兰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新历史主义与历史转向和语言论转向》,《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论巴赫金的历史诗学》,《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观澜索源 原始要终》,《东方丛刊》2002年第4期。
《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思想内涵和基本特征》,《文史哲》2001年第5期。
(《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第6期转载)
《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悖论性处境》,《兰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新华文摘》2001年第11期摘录;人大复《文艺理论》2001年第10期全文转载)
《意境的时空结构和审美功能系统》,《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人大复《美学》2001年第9期全文转载)
《在“历史诗学”与“文化诗学”之间》,《甘肃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人大复《文艺理论》2002年第3期全文转载)
《论新历史主义历史文化诗学的作家主体观》,《燕山大学学报》2001年3期。
《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效应》,《湘潭工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文学话语实践论》,《社科纵横》1998年第4期。
《中国古代文学本质观的范式审视》,《宁夏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
《论赋比兴的语言结构和修辞系统》,《兰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8年6期摘录)
关于“中国当代文艺思潮的书目录”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珠升号的签约作者“回继超”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中国当代文艺思潮的书目录”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中国当代文艺思潮的书目录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导...
文章不错《中国当代文艺思潮的书目录》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