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灭六国有哪些名将?

网上有关“秦灭六国有哪些名将?”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秦灭六国有哪些名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于后世。王翦为秦将,夷六国,当是时,翦为宿将,始皇师之,然不能辅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筊身。

——司马迁评价王翦

01.总述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曾在《资治通鉴》中罗列过秦朝的顶级名将。他们是:王翦、王贲、李信、杨端和、桓齮、内史腾、羌瘣、蒙恬、辛胜、王离、章邯等。这些人中,王翦和王贲父子两,扫平三晋,攻破韩国和燕国的都城,又灭了楚国,算是功勋卓著了。而李信等人,也在消灭六国的战斗中立下过不世之功。

当然,这十位大将中,最有名的还是蒙恬。他被称为中华第一勇士。据《史记》记载,此人曾攻破齐国、北击匈奴、收复河南之地、开发宁夏,属于秦朝第一功臣。但这些人最后的结局都不好。到了秦末与项羽对峙时,只剩下一个章邯。下面,咱就来聊聊这些名将。

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阬秦降卒二十馀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

——韩信评价章邯

02.秦灭六国时的那些名将都去哪儿了?

各位,由于篇幅原因,咱不可能将秦朝的所有名将都进行详细的介绍。咱只能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说一下。先说王翦。据《史记》记载,此人于公元前224年率60万秦军伐楚,杀项燕、俘虏楚王,一举灭了楚国。然后,他又南征百越,并因此而封为武成侯。但接下来他有哪些活动,司马迁就没有记载了。

王翦的最后一次出场,是在吕不韦作乱期间,他负责保护秦王,并建议杀了吕不韦。自此,史书中再无他的记载,大概是寿终正寝了吧。与王翦一样,史书中没有记载结局的,还有王贲、李信、杨端和、桓齮等人。另外一种,像蒙恬这样的,史书中倒是有记载,说他吞药自杀了。

章邯之为兵也,以攻则不足,以守则有余。周文常率百万之师搏于城下矣,章邯三击而三走之,卒杀周文。使其不遂纵以搏敌,而坐关固守为救败之师,关东之土虽已分裂,而全秦未溃也。

——何去非评价章邯

03.章邯为啥能笑到最后?

综上所述,秦朝的那些名将,在秦朝建立后,大部分都没有了下文,应该是被闲置,然后寿终正寝了。而剩下的一些,像蒙恬这样的,那就是在胡亥夺取皇帝宝座的过程中,被杀了。唯有章邯笑到了最后,因为据《资治通鉴》记载,他在秦始皇时代官职并不大,只是个上将军。到了胡亥手里时才任少府一职,在剿灭陈胜吴广起义的过程中才算第一次隆重登上舞台!

大秦帝国最后一支虎狼之师的出征路线之谜!

昨天我写了一篇推测王翦的最终结局是善终还是被害,结果引起了一些小争论,心里还有点意犹未尽的意思,毕竟秦帝国从创立到灭亡中间只有短短的14年时间,这里面肯定有很多不为后人所知的秘密,就写下这个王翦之死的番外篇,供读者笑看。

还有就是“名将的悲歌”这个小系列,我选在里面的名将们最后的结局都不好(或者是我推测出他们的结局不好),能让位高权重的将军们不得善终的只能是当时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人,并不代表我黑了某人...

....................................

在秦始皇嬴政创建大秦帝国一直到大秦灭亡,只经过了短短的14年 (前221年~前207年),在秦帝国大厦将倾之时,很多 历史 爱好者们都会有这么一个疑问,那就是十几年前横扫六国的大秦将领们怎么全都消失了?我对这个问题同意很感兴趣,也花了不少精力查了些资料,我会根据我查到的这些资料,努力还原这14年特别是嬴政在位的这11年发生了什么...

我把秦始皇时期(公元前259-前210)的秦国名将列了出来(名气不大的忽略),仔细查看了他们的生平,做了个排列:

王翦: 生年不详,卒年不详,死因不明。( 灭楚之后从史书消失

蒙骜: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240年, 据传享年七十多岁,老死。

蒙武:生年不详, 卒于 公元前219年 ,死因不明。

蒙恬:生年不详,卒于前210年,被胡亥赐死。一同被赐死的还有蒙毅。

王贲:生年不详,卒年不详,死因不明。( 公元前219年陪伴秦皇东巡后从史书消失

李信:生年不详,卒年不详,死因不明,排除造反被杀。(公元 前221年灭齐后从史书消失)

内史腾:生年不详,卒年不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出任咸阳地方官,老死。

辛胜: 生年不详,卒年不详, 前227年随王翦攻燕,死因不明。(公元前227年攻燕后从史书消失)

王龁: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244年,老死。

羌瘣:生年不详,卒年不详,死因不明,(公元前228年灭赵后从史书消失)

杨端和:生年不详,卒年不详,死因不明,(公元前228年灭赵后从史书消失)

我列举了以上将领,首先排除掉 羌瘣,杨端和,王龁, 辛胜和 蒙骜他们被牵连到公元前219年后的那场“大地震”的可能性,因为他们要么是老死,要么是在灭赵,攻燕之后消失,蒙恬蒙毅是在公元前210年被胡亥赐死,那剩下来的只有 王翦王贲蒙武和李信几人。考虑到嬴政对蒙家的信任(不然也不会把扶苏这个嬴政钦点的帝国继承人放心的交给蒙恬),之所以蒙恬的老爹蒙武死于前219年(也就是秦始皇访仙东巡的那一年),完全是个巧合,蒙武得到善终(嬴政和蒙氏兄弟这对君臣是毫无保留互相信任的关系,不然胡亥 矫诏的时候也不会首先处死扶苏和 蒙氏兄弟,因为蒙氏兄弟对嬴政的拥护,肯定会反对胡亥 矫诏 ,史书也大喇喇地写下蒙武的死亡年份,说明蒙武的死并没有什么需要避讳的地方)。

至于李信,我在上一篇王翦之死的文章里提到他有“小辫子”捏在嬴政的手上,这个“小辫子”随时可以要他的命,甚至是他全族的命,因此李信不敢不听嬴政的话。李信要想摆脱嬴政的控制,只有造反这一条路,可是史书却没有记载李信灭齐之后的任何事情,如果他真造反了,史书不可能不记载。而且李信的后人得到了西汉连续几代皇帝的重用,试问,如果李信真的造反,他的子孙们背着这个黑 历史 还会得到西汉皇帝的重用吗?

有人会说,刘邦就是造秦帝国的反才得的天下,话是没错,可刘邦造反跟李信的造反性质完全不一样,刘邦的造反可以被 历史 定义为“起义”,能始终保持一个正面形象出现在公众视野里,而李信如果也造反,那就是为了“一己私欲”而造反,这个行为在古代不管哪个皇帝看来都是对要杀头的。既然排除李信造反,那李信又怎么突然“消失”了呢,而李信的后人也没有留下他们的先祖的任何信息,这是很不符合常理的。唯一的解释就是李信的“消失”关乎一个天大的秘密,这个秘密大到即使已经改朝换代了,李信的后人也不敢公开,因为一旦公开这个秘密,李信乃至他的后人都会被世人所唾弃,这个秘密就是 李信被嬴政“用”完后,为保守秘密,在得到嬴政某个承诺后,陪同王翦父子一起彻底消失。

王翦自他灭楚“自污”之后美名更盛,世人皆赞王翦的急流勇退,与之相反秦始皇嬴政却被世人推到了舆论的对立面,什么"荒*残暴,刻薄寡恩,好大喜功”这些帽子通通的扣到了他的头上,当嬴政相信自己可以长生不老并且在磕了药之后神经变得愈发敏感,如何把王家这座山头削平,贸然动手只会坐实那些“无中生有”的骂名,而扶持李信,让李信另立一座山头来削弱王家在朝堂上的影响力,就可以达到“温水煮青蛙”的效果。

在王家父子的影响力在朝堂被削弱到最低时,当有一天王家父子突然消失,也不会产生太多对嬴政不利的舆论。李信肯定知道嬴政的计划,但他又不得不任由嬴政摆布,事成之后李信为保全李家而不得不自杀,至于李家后人为什么对他们的先祖讳莫如深,那就是王翦虽死,但他早已站在了舆论道德的制高点上,一旦公布实情,世上恐怕就再难有李家的立足之地。

注:这个番外篇主要是我脑补出来的,大家当听故事吧,求轻喷!

章邯的东进十分顺利,一年不到已经从帝都咸阳杀到了东阿(今山东省聊城一带),战线贯穿东西。如果原齐国之地再被沦陷,那么各路起义军不仅有被南北割断之危,更有被赶入海之险。章邯此时的心情十分舒畅,因为他将拥有对帝国的再造之功。他相信离自己封侯之日已经不远,太尉之职仿佛也已经唾手可得。但是项梁领导的“项家军”很快在东阿给他浇了一盆冷水,浇醒了章邯的美梦。《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居数月,引兵攻亢父,与齐田荣、司马龙且军救东阿,大破秦军于东阿。”东阿之战,可谓是章邯出征以来遭遇的首败。项梁引领的“项家军”也是章邯出征以来遇到的硬茬。东阿战役失利后,章邯由北向南狼狈溃退200多公里至定陶修整部队(定陶在今山东菏泽市一带)。但是章邯刚到定陶还立足未稳,项梁就兵贵神速地“宜将剩勇追穷寇”来了。《史记·项羽本纪》写到:“项梁起东阿,西,至定陶,再破秦军。”至此,章邯可谓是完败了。章邯所统帅的秦帝国“工程队”终于在“项家军”的打击下走向了全面崩溃,章邯借以发家的军事资本元气大伤。章邯可谓是辛苦征伐尽一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章邯输给项梁并不奇怪。首先,章邯虽然是无师自通的军事奇才,但是项梁、项伯和项羽均是出自将门之后,乃是军事世家子弟。项家将领的军事水平可不是周文那样自诩的“尝为项燕军视日,事春申君,自言习兵”,而本身就是项燕的后代。其次,项家的部队皆为江东子弟,从小相互学习和玩耍长大,彼此之间的默契感、协同力和组织力一点都不亚于章邯的“工程队”。再者,在秦楚之间数百年血海深仇与“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谶语的激励下,项家军作战的精神面貌远超章邯的“工程队”。最后,当年项燕因为对秦作战失败而自杀,项家子弟更是人人早就憋足了劲想复仇,何况其中还有千古难逢的战将项羽。章邯败给项梁,一点都不丢脸。

如果没有项梁和“项家军”,陈胜吴广点燃的星星之火可以说基本要被章邯扑灭了。但因为项梁和“项家军”的异军突起,历史有了新的变数。虽然章邯和项梁的强强碰撞以项梁的阶段性胜出为结局,但是起义军的危机并未解除,应该说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更大危机,因为王离的大军杀到了。此情势可谓是杀狼尚未成功,猛虎又咆哮而来。

前文已经说到,秦帝国中枢集团担心仅凭章邯一己之力不能解帝国的倒悬之急,所以在命令章邯带领“骊山工程队”出击的同时,咸阳也向驻扎在九原的王离大军派出了八百里加急的调军圣谕。咸阳通往九原的秦直道上,骏马奔驰,沙尘翻滚,刺着有金**“秦”字的黑色大旗迎风招展。风驰电掣之间,一骑绝尘,只留下了咸阳城的余晖和那越来越小的黑点。

王离挥师中原的线路至今都是一个谜团,但很多人都认为是从九原直接出井陉奔赴河北(注:井陉,位于河北省西部边陲,素有“太行八陉之第五陉,天下九塞之第六塞”之称)。持这个观点的理由一般有二:(一)当年王翦灭赵国,就是率主力东出井陉灭赵。王离作为王翦的孙子,应该会效法祖父的成功线路。而且从井陉出发,距离也最合适。不过当年王翦灭赵,是两路大军并行,另外一路是杨端和的军队。杨端和率河内(今河南新乡一带)兵,与王翦分南北夹击邯郸(《史记·秦始皇本纪》:“十八年,大兴兵攻赵,王翦将上地,下井陉,端和(杨端和)将河内,羌瘣伐赵,端和围邯郸城。”)。(二)《史记·张耳陈余列传》中有一段文字楚明白地记载了起义军在井陉遭遇了秦军:“李良已定常山,还报,赵王复使良略太原。至石邑,秦兵塞井陉,未能前。”所以有人认为这段文字的存在则证明了王离当年是兵出井陉。

其实这两条理由无法支撑王离兵出井陉这个观点。第一,王翦当年灭赵国出兵井陉的军事基地是在“上地”(今陕西北部),而非九原郡。上地属于关中地区,粮草供应可以直接由关中发出,关中与井陉之间尚可形成直线,便于输送。而王离的发兵基地是九原,如果从九原入井陉,则在粮草运输问题上形成了弓背路,不便于运输。因为九原郡本身的粮草就是由关中地区通过秦直道运输。那么现在粮草运输线路则形成了必须先通过秦直道送至九原,然后粮随军走,再通过井陉送至河北。当然会有人发问,那为何秦帝国此时不走关中、上地、井陉到河北的运粮线路,这样不是可以照样在河北接应王离吗?这就不得不说《史记·张耳陈余列传》中的那段文字记载了。我们要知道李良的军队人数并不多,从他后面被被陈余临时拼凑的军队击垮就可以看出。“李良进兵击陈余,陈余败李良,李良走归章邯。···陈余北收常山兵,得数万人”。也就是说陈余击败李良的时候,还尚未收得数万人常山兵,军队数量也应该就在一万人左右。可见,李良的军队人数还应该不到一万人。如果真是王离带军队出井陉,会被李良的军队逼迫成采取“塞井陉”的防守态势吗?这反而说明王离的军队并未出井陉,塞井陉的军队应该是秦帝国守卫井陉的当地部队。秦帝国当地部队对于李良的军队采取了“塞井陉”的防守态势,则说明了秦帝国当时已无实力打通关中到井陉再到河北一线的粮草运输线路。而秦帝国不可能冒险让王离大军带着预备粮食去打通井陉,因为万一战事持久,王离大军的粮草问题就堪忧了。而且此时河北已经沦为燕赵起义军的势力范围,运粮通道的安全性也是一大难题,所以就粮草运输问题就可以推翻王翦兵出井陉的可能。反之王离通过秦直道回咸阳,出函谷关,再凭借敖仓粮食基地挥师中原,粮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最主要是这条线路已经被章邯清理干净,粮道的安全也可保无虞。

第二,秦二世需要王离回师咸阳。我们要知道,章邯带领“骊山工程队”出击之时,秦二世集团尚不得知章邯是否可以成功,或者打心眼里就没觉得章邯会成功。他们对章邯的成功定义就是能拖住起义军,能抵挡住起义军,直至王离大军来救驾。因此,在帝国生死存亡一线之间,秦帝国是不会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押宝在一个少府和“工程队”的身上。王离虎狼之师的到来,才是他们最终的期盼。章邯和他的“骊山工程队”,能做到拖延住和纠缠住起义军,秦二世集团就已经很知足了。只是章邯天赋异禀,超额完成了任务,但这并不影响王离的九原边军回师咸阳。

王离的九原边军抵达咸阳时,帝都的咸阳的危机已经解除,但左丞相李斯却已身陷囹圄之中。秦二世对王离军队的姗姗来迟甚为冒火,因为从咸阳发出圣谕到王离大军回京已接近半年。因为秦二世认为当年始皇帝七月丙寅日驾崩于沙丘平台(今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大平台村南),从九原直道返回咸阳,也不过两月时间,九月便安葬在了骊山地宫之中,所以王离的行动明显迟缓。王离对于皇帝的苛责显得十分郁闷,一方面是他觉得皇帝完全不懂得大军集结和调动的繁杂工作。而且九原边军自从蒙恬被赐死后,军队的办事系统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流畅,行动效率也有了明显的下降。个别将领更是对王离的上任带有抵触和抱怨情绪,认为他是凭祖上荣耀和浑水摸鱼而获得总指挥一职,更有些官兵对蒙恬之事充满了同情而对朝廷持有怨气。再者,自己带大军离开,为防匈奴去而复返地来趁火打劫,布置必要的军事工作也是在所难免,而这些都需要时间。总之,王离心里认为皇帝没有看到自己工作的难度和阻碍。另一方面,虽然从得到圣谕到部队集结完毕确实花了不少时间,但部队集结完毕后他带着军队就马不蹄停,昼夜不歇地朝咸阳奔赴。但是行至中途得知咸阳危机已经解除,才放缓了行军的速度。王离的郁闷不止于此秦二世的责难,更是看到了长辈的故交李斯丞相被打入了监狱。朝堂上政治争斗刮起的腥风血雨让身为职业军人的王离倍感不适。王离想带军队早日离开这是非之地,他开始怀念边塞的草原和大漠的落日。但是二世皇帝却命令他带领军队暂时驻扎帝都周围,二世皇帝认为在章邯没有彻底剿灭山东各路匪寇之前,王离的军队应充当保卫和警戒帝都安全的作用,年轻的皇帝不想再经历一次匪寇抵戏水的经历。再者,年轻的皇帝还想在帝都搞一次盛大的阅兵典礼,一扫之前发生的阴霾。

王离虽然暂时回不到边塞,但很快他也即将带领军队离开咸阳。二世皇帝虽然很想留下王离在身边保卫并顺便搞一场阅兵,但是客观形势的发展很快就让他放弃了之前的所有打算。章邯在东阿战败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咸阳。年轻的二世皇帝为此十分震怒,他担心已经变为星星之火的匪寇重新发展到燎原之势。看来仅凭章邯一人一军之力是难以荡清匪寇了,二世皇帝决定派大秦最精锐的军队,王离的九原边军出击中原。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通过寥寥数字对此进行了记载:“秦果悉兵益章邯,击楚军”。

王离从咸阳出征之前,秦二世听从了赵高的建议,命令王离进入中原战区后一切接受章邯的节制。王离得到此命令后觉得十分窝火,自己堂堂将门之后,边军统帅居然受一个非职业军人的少府节制,而且目前他还在吃败仗。但皇帝的思路十分清楚,一则帝国的两支军队均投入了中原战场,那就必须得有一个总指挥,否则相互掣肘和对抗,不仅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还要产生反作用。再则因为皇帝抱怨王离的姗姗来迟,故必须给予王离处罚。让他接受章邯的节制,算是给这个将门之后的小小惩戒。赵高很乐意皇帝的安排,其实皇帝这个安排也是在他不断怂恿之下做出的决定。赵高不愿意看到四大家族和任何一个将门之后趁此崛起而成为他晋升的绊脚石。没有军队背景的章邯是他积极拉拢的对象,他必须得拥有自己的嫡系部队。他力保章邯成为帝国军队的总指挥,就是要让章邯认识到他们是一个阵营的人,更要让章邯知道赵高既能给予他荣耀,也能收回这个荣耀。

王离的军队正式出征了,大军急行途中,前方又传来了章邯再次兵败定陶的军报。王离知道章邯快撑不住了,立即下令全军加倍急行军,昼夜不息,马不停蹄,必须以风驰电掣的速度驰援章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前方军报令人丧气的气氛还未散尽,后方的噩耗接踵而来,李斯丞相被腰斩了。《史记·李斯列传》记载:“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

七月,中原天降大雨,《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写到:“天大雨,三月不见星”。冰冷的雨水浸透了王离的铠甲,打湿了他的全身,王离感受到了来自全身的寒意。雨水也迷离了王离的双眼,他第一次感到有些看不清前方,他突然有些想念祖父和父亲,怀念那儿时的美好时光。

关于“秦灭六国有哪些名将?”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13)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董哲玮的头像
    董哲玮 2025年08月21日

    我是珠升号的签约作者“董哲玮”

  • 董哲玮
    董哲玮 2025年08月21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秦灭六国有哪些名将?”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秦灭六国有哪些名将?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王氏、蒙氏...

  • 董哲玮
    用户082102 2025年08月21日

    文章不错《秦灭六国有哪些名将?》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珠升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