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王安建的代表性成果、著作”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王安建的代表性成果、著作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王安建,王高尚等著.2008.能源与国家经济发展.地质出版社, 北京.
王安建,王高尚等著.2002.矿产资源与国家经济发展.地震出版社, 北京.
王安建, 李树勋, 曲亚军等.1996.脉状金矿地质与成因.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长春.
王安建等.1996.五台山太古宙地质与金矿床.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长春.
张秋生等著.1991.冀东金厂峪地区高级变质区地质与金矿床(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七章、第九章).地质出版社, 北京.
张秋生等著.1988.辽东半岛早期地壳与矿床(第十一章).地质出版社, 北京.
傅志寰主编.1988.破解瓶颈制约推进科学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 北京.
王安建.1998.汇聚型板块构造边缘流体活动与成矿研究回顾.《当代矿产资源勘查评价的理论与方法》陈毓川主编, 83~89.地震出版社, 北京.
Wang Anjian, Peng Qiming and Martin R Palmer.1998.Salt Dome-Controlled sulphide precipitation of paleoproterozoic Fe-Cu sulphide Deposits, Eastern Liaoning, Northeastern China.Economic Geology, 93(1):1~14.
Wang Anjian and Peng Qiming.1994.The origin of the foliations and tectonic style in the charnockitic gneisses, eastern Hebei, China.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Earth Sciences, 10(3/4):205~215.
Wang Anjian, Ma Zhihong and Peng Qiming.1993.The “Φ”shaped structure:--A new exploration model for veined gold (silver) deposits.Resources Geology, special issue, (16):183~194.
Wang Anjian.1992.Geochemistry and Genesis of the Sodium-charnockitic Gneisses, Eastern Hebei Province, China.Acta Geologica Sinica, 5(3):239~258.
Gunter Strubel, Anjian Wang und Shibing Dai.1997.Zerfall Und konservierung der Yungang Grotten.Spiegel der Forschung 13, Jahrgang, (1):2~6.
王安建.1982.鞍山东南部早元古代变质块状硫铁矿床的形成条件及成矿模式.长春地质学院学报(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47~64.
王安建.1986.金矿源岩研究与判定.地质找矿论丛, 1(3):29~38.
王安建.1988.古老地壳内部脉状金矿床的形成模式——以冀东地区金矿为例.矿床地质, 7(4):16~26.
王安建.1990.热液型金矿伴生脉岩系研究及其意义.黄金, 11(10):1~9.
王安建.1991.冀东太古宙结晶基底区构造单元划分.中国区域地质(地质通报), (4):323~334, 365.
王安建.1991.论冀东地区太古宙迁西群的解体.中国区域地质(地质通报), (1):60~67.
王安建.1992.冀东钠质紫苏花岗片麻岩系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地质学报, 66(1):15~34.
王安建, 王微.1992.冀东上营地区长河沿岸角闪斜长片麻岩与紫苏花岗闪长岩的关系及其成因.岩石学报, 8(1):50~60.
王安建, 马志红.1993.φ形构造——脉状金(银)矿床的一种新勘查模式.地质与勘探, 29(10):5~12.
王安建, 马志红, 周永娴, 李明泽.1993.晋东北地区义兴寨金矿综合找矿模型.地质找矿论丛, 8(2):1~15.
王安建, 许虹.1995.脉状金矿成因模式研究:回顾与展望.地质地球化学(地球与环境), (3):10~13.
王安建, 许虹.1995.脉状金矿床成矿作用的研究进展.矿产与地质, 9(6):493~498.
王安建, 许虹.1996.脉状金矿成矿流体研究:现状与进展.矿物岩石, 16(3):98~103.
王安建, 金巍, 孙丰月, 银剑钊.1997.流体研究与找矿预测.矿床地质, 16(3):278~288.
王安建, 高兰, 闫升好, 胡传久.1998.大水式金矿床成因及分布规律探讨-一种成因与古风化壳有关的金矿床系列.矿床地质(sup.), 17:267~270.
王安建, 肖克炎, 王全明.1999.国土资源评价若干构想——以矿产资源评价为例.中国地质, (6):4~6, 29.
王安建, 侯增谦, 李晓波, 施俊法, 王学求.2000.成矿理论与勘查技术方法现状与发展趋势.中国地质, (1):30~33.
王安建, 王高尚.2001.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矿业城市的持续发展——对矿业城市调查研究方法的思考.资源·产业, (11):23~25.
王安建, 高兰, 刘俊来, 曹殿华, 修群业, 范世家.2007.论兰坪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容矿角砾岩的成因.地质学报, 81(7):891~897.
王安建, 曹殿华, 高兰, 王高尚, 管烨, 修群业, 刘俊来.2009.论云南兰坪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的成因.地质学报, 83(1):43~54.
王安建, 曹殿华, 高兰等.2009.西南三江成矿带中南段金属矿床成矿规律与若干问题探讨.地质学报, 83(10):1365-1375.
丰湖书院曾是广东四大书院之一。
书院历来是承载精神气质和文化使命的标志及平台。丰湖书院典藏惠州精神,其“邹鲁人文”和“蓬瀛山水”为世人所景仰,其环境幽雅清静、湖光山色,成为惠州西湖之名胜。
历史上,丰湖书院驰名岭南,是广东四大书院之一。早在700多年前的南宋时期,原市政府背后的银冈岭就创建有讲学的“聚贤堂”,10年后被改为“丰湖书院”。明代,书院逐渐荒废。清代康熙年间,惠州知府王瑛在这里恢复“丰湖书院”;嘉庆年间,大规模修建丰湖书院,聘名士宋湘为山长。这一时期,“从者云集,人竞向学”,书院进入一个新的鼎盛时期。19世纪的丰湖书院,已是闻名岭南的著名书院。近代,书院改办惠州中学堂、惠州中学校和惠州师范学校。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恢复高考后改办惠阳师范专科学校、惠州学院。由于年事久远,朝代更替,丰湖书院原来的房舍已荡然无存,但她对惠州文化所起的作用永载史册。 丰湖书院创建于南宋时期,在宋代大办书院的历史潮流推动下,南宋淳祐四年(公元一二四四年),惠州太守赵汝驭在惠州银岗岭(今南门路银山大厦所在地)创建“聚贤堂”,纪念唐、宋以来对惠州经济文化最有贡献的名儒“十二先生”,(陈偁、苏轼、唐庚、陈尧佐、陈鹏飞、古成之、张宋卿、留正、许申、苏过、陈瓘、陈奂),并作为讲学援道的场所。
银岗岭,是惠州西湖胜景“开元佛迹”所在地。宋代余靖在《开元寺记》中生动描述银岗岭的山水:“重岗复岭,隐映岩谷,长溪带蟠,湖光相照,探幽赏异,一郡之绝”。唐代建造的开元寺是惠州“祠宇最壮、最胜之寺。”从东晋的龙兴寺至唐的开元寺,至南宋的聚贤堂,在惠州文化发展史上具有历史意义。
十年后,宝祐二年(公元一二五四年),惠州太守刘克纲就进一步把聚贤堂改为书院。按当时书院组织改组。“以州学兼山长”(院长)“挑选有志尚的生徒,讲习其中”。作为惠州府的最高学府,并以惠州西湖命名“丰湖书院”(宋代对惠州西湖一般不称西湖,爱称丰湖)。刘克纲并扩建堂舍,在原来的“稀是堂”后面另建“十二先生祠”。西面,又另建“六君子堂”。“南辟四斋,立三门”,作为讲习场所。
宋代三百年间,惠州府六个县共有进士五十三人。归善(今惠州市惠阳区)进士留正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封魏国公。李思纯、李思义、陈国翰、陈开、黎献臣都任过州官。州官薪俸二千石,后人称他们住地为“万石坊”(今市内中山南路)。悔蟠元、梁昭德、张宋卿等称儒林人物。 景定二年(公元一二六一年),摄守林畔在院前建“如沂亭”。经历宋、元之间的战火后,元大德三年(公元一二九九年),山长黄赵孙重建。
明代,书院几度兴废,岭南文化己同全国一样。由于惠州城市建设扩展及惠州西湖声誉日高,国内很多名士南来惠州兴办书院,如“濂溪书院”、“天泉书院”等(不久便废),与丰湖书院竞相传道讲学。著名教育家、哲学家王守仁(王阳明、公元一四七二年至一五二八年)亦曾来惠州。他的学生薛侃在丰湖书院讲学,传播他的学说。
明代,惠州府有进士四十四人。归善进士叶梦熊官至兵部尚书,赠太子太保,留下相当价值的著作。杨起元官至吏部侍郎,对文学和理学都很有研究。他和叶梦熊的著作被收入《四库全书》。叶梦熊、杨起元、叶萼、叶春及、李学一等被尊称为“五先生”。车邦佑、曾守约、张萱、李树勋、韩日瓒等分别在政治、武功、学术、文学等方面有一定成就。郑维新在嘉靖七年(公元一五二八年)写成《惠大记》)。
明代末年,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丰湖书院门庭冷落,逐渐荒废。 清代初期,清统治者害怕书院传播反清爱国思想,对书院多方限制。后来清政府提倡理学,开始有一些地方官吏自行设置书院。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一六八四年),惠州知府吕应奎“奉令捐薪”建西湖书院,购黄塘锦衣园部分地基。又称“义学”。
康熙三十三年(公元一六九四年),惠州知府王瑛鉴于惠州各地教育事业凋零,乃买锦衣园及“义学”地基以为讲学习诵之所,复名丰湖书院(原艮岗岭丰湖书院旧址,清代改建“长寿庵”。后经多次重修,直至近代)。
锦衣园即“泌园”,是明代叶梦熊的别墅。坐落在今丰湖半岛北端,三面环水(今惠阳区师专主体校舍位置),是当时惠州西湖著名的园林建筑之一。叶梦熊“买得龟峰千顷波,增筑楼台三百堵”。巧妙地构成“疏栏架槛通间地,画舫传觞接水篱”。楼台掩映,景态万千,称为“西湖佳丽处”。明亡后,“泌园”虽已衰落,但还是爱国志士交往之地。叶梦熊之孙叶维城与号称“岭南三大家”的诗人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及其他一些明末遗臣、名儒,就在这园内写下很多爱国诗文。
王瑛重视文化教育建设,同时重视风景园林建设。他的《丰湖书院记》,详细阐述他的教育思想:
“土地人民,国有之宝。因其高下而修之,因其知能而教之,则为政之所先也”。“然古今为政知养教人才者犹不乏人,至于点缀湖山,则或以为无益之费,岂知山川之有助于人文若此也”。
王瑛重建丰湖书院,尽了很大努力。他筹划经费,“买金龙镇等处田,岁收租五百余石。置水口圩店房,岁收租四十余两”。对“贫而愿学者,给以膏伙之资”。“岁有赢余,稍为修葺书院,点缀湖山之用”。“建堂舍二十四,以为讲学习诵之所,修建亭、榭、台、沼,以为游息之地”。他延聘名儒来书院讲学。还做到“政暇,课生徒学业其间,因以登临啸咏”。
不久,提督王文雄在书院西侧营建“御书楼”,把康熙皇帝御书杜诗四句:“今代麒麟阁,何人第一功,君王自神武,驾驭必英雄”。摹题于石,供奉楼上。
自丰湖书院重建后,“士之读书奋起,以得科名者,不乏其人。而远近亲朋,相与扁舟湖上,一唱一酬。篇什流传,颇极一时之盛。”
雍正十一年(公元一七三三年),清廷颁布“谕旨”,命各省省城设立书院,并给一千两艮子为开办费。确定“书院是古侯国之学”(相当于“省立大学”)。于是各省纷纷设立书院,再度掀起办书院的热潮。
嘉庆五年(公元一八○○年),惠州知府伊秉绶以“国家尊崇正学”,应“十州人之请”,“费白金五千两”,大规模修建丰湖书院。次年(公元一八○一年)落成。聘名士宋湘为山长。宋湘并为书院正门题额及撰书对联。
伊秉绶号墨卿,福建汀州人。是清代名宦,又是名儒、书法家。“工古隶”。他别具风格的隶书称为“伊隶”。他对惠州的文化教育和社会经济都有建树,惠州人民在书院东侧建“伊公祠”以为纪念。
他在院内立石撰述他的教育主张:“学者,学圣人也,学为人也。人虽谦让,未有让不为人者,而奚辞乎。将与守白鹿洞之遗规,孜孜矻矻,勉乎言与动,以求慊戒欺,以后可为人,可以为贤为圣”。又在院内大堂壁上题隶书“敦重”二字,并写跋阐述:“人需厚重也,重则威仪整,学问固。所以语云:‘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是之谓乎。余故于厅内题‘敦重’二字以铭之”。他继承惠州西湖古典园林建筑传统,建造各种房舍。先后建成“乐群堂”、“澄观楼”、“夕照亭”、
“风浴阁”。“面积广百亩”,超过前代规模。他并制订书院各种制度,订立学规,开拓经费来源。
宋湘,号芷湾,程乡(今梅州市梅县区)人。是诗人和书法家。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主讲丰湖书院期间,四方学儒云集,使书院声名大振。他著有《红杏山房集》十一卷。其中在丰湖书院期间所写的诗篇,集为《丰湖漫草》一卷、《丰湖续草》一卷。临别书院时,在院内澄观楼壁上,写下《五别诗》。晚清诗人丘逢甲誉为“米颠书法杜陵诗”。
嘉庆二十四年(公元一八一九年)惠州知府罗含章一到任就亲自过问丰湖书院。采取很多措施,“正其趋向,发其志气,增其书舍,厚其膏伙,严其考课,亲为讲解文字”,针对当时书院经费不足,教师待遇低微,学生生活困难的状况,带头“捐廉四百两为倡,上下响应,得一万四千五百两,发归(善)博(罗)当商生息”,作为书院基金。并建立财务规章:“立支销章程,勒石碑,通详立案”。“两县绅士轮管,岁上出入之数于官,各属绅士得会校稽查之”。要求教师质量和提高教师待遇并重。“掌院老师须两榜,品学兼优,绅士请府聘任。束修三百两,伙食八十两,贽见节仪合四百两,月米二石。监院,谷四十石”。对学生则按不同班级,提高生活补助待遇。于是,书院进一步巩固发展。“从者云集,人竞向学”。进入一个新的鼎盛时期。 十九世纪的丰湖书院己是岭南的著名书院,既是惠州的最高学府,又是惠州西湖的优美园林胜迹。 民国23年(1934)秋,陈济棠创办省立勤勤大学,校址广州石榴岗,并设附属中学,校址粤秀书院街。民国27年(1-938)秋,勷勤大学停办,附中改为省立教育学院附属中学,迁校于开平百合圩。次年秋,省立教育学院改办省立文理学院,附中亦随之改名为文理学院附中,迁校于乳源,年底再迁于连县东陂。民国33年(1944)附中与学院分离,独立办校,校名定为省立粤秀中学。民国35年(1946)3月,校长钟国鑫率校从连县迁驻惠州丰湖书院(原省立三中校址)办学;同年6月奉省令改办省立惠州师范学校。从此,惠州学院的前身,由广州-开平-乳源-连县-扎根在“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的丰湖书院遗址。
据黄定国先生考证,导演外来学校强占“丰湖书院”旧址的校长钟国鑫,原系惠阳水口人,早年就读于省立三中,考入中山大学中文系,在当时省教厅有一定的“背景势力”。钟对对惠州丰湖书院这块钟灵毓秀的“风水宝地”垂涎,于是“棋先一着”,1946年1月取得省教厅的支持,以“教厅有权处理使用全省省立学校业产”为由,将省立粤秀中学迁驻惠州原省立惠州中学校址。
与此同时,惠州的骄傲,“丰湖书院”的正宗继承者,“开创了惠州近代中等教育先河”的“全省最早的三所省立中学之一”广东省立惠州中学,“由于原址早在同年三月已给从连县迁来的省立粤秀中学进驻,只得改在县城的旧学宫(现桥东惠新东街1号)复校”,这就是后来的惠阳高级中学、最高法院院长肖扬的母校。
关于“王安建的代表性成果、著作”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珠升号的签约作者“紫南”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王安建的代表性成果、著作”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王安建的代表性成果、著作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王...
文章不错《王安建的代表性成果、著作》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