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的文化视野

网上有关“互文性的文化视野”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互文性的文化视野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从文本到主体,显示出了互文性理论已经开始逐渐放弃了只关注作者与作品关系的传统批评方法,而转向一种宽泛语境下的跨文本文化研究。在对文本和主体的研究中,互文性理论关注无所不在的文化传统通过文本对主体和当下文学创作的影响。正如罗兰·巴特所言:“任何本文都是互本文;在一个本文之中,不同程度地并以各种多少能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他本文:例如,先前文化的本文和周围文化的本文。”[9]罗兰·巴特一方面是强调从文本的形式层面探讨文本间存在的互文性,而另一方面则暗示出文本是作为文化的一种表意体系而存在的,文本间的互文性也恰恰就是文本与赋予该文本意义的知识、代码和表意实践之总和的关系,而这些知识、代码和表意实践形成了一个潜力无限的网络,在这个无处不在的文化网络的影响之下,不同的文本内容得以形成。互文性所关注的文化传统的影响是两个层面的:即“先前文化”和“周围文化”。前者更偏重于历史的维度,从历时的角度抽理出跨越时间的文化对该作者创作产生的影响,包括不同时代对文化传统具有什么样的认可程度、采取何种接受方式等;后者则更偏重于现实的维度,从共时的角度分析跨越空间的、与此文本有着或近或远关联的其他民族文化文本对此文本的影响,所以它更偏重于跨地域性的文化交流问题。在一个纵横交错的文化系统中,互文性理论将文本(作为一种显性的存在)、主体(作为一种知性的存在)和文化(作为一种隐性的存在)三者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互文性理论作为一种强调文本影响研究的文学理论,也必然会注重文本背后的文化影响研究。从纵向的时间角度来看,文化影响主要表现为当代文化与前代文化之间的对立与统一关系。从统一面来讲,互文性理论注重研究当代文化蕴涵的前代文化的影子,反映出文化发展所具有的延续性;而对立面则反映出了不同时代文化的差异性,表现在时间的层面则为文化的背离与叛逆,也即与文化传统的冲突。文化冲突一直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命题,后现代强调削平深度、消解传统正是一种文化叛逆的表现。这一点互文性理论将其吸纳进来,通过对文本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寻找出其间内藏的文化变异的因子。不过,尽管诞生于后现代的背景之下,互文性理论在强调文化冲突面的同时,也尽力避免后现代过度激进所带来的文化虚无论的缺陷,它将文化的延续性也纳入其理论体系之内,使历史性表述成为可能。文本被置于一个非文本的历史框架之内,与历史文献、宗教仪式、民俗活动等非文学文本形成相互指涉的互文性描述,历史和文本进入到了一种互文性的运动之中。这样,互文性理论将新历史主义“历史诗学”观点的合理性吸收进来,使文本与历史的交流得以重建。

从横向的空间角度看,互文性理论主要是关注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对话性问题,而当下文化霸权影响日益增大,强势文化如何影响并改变着弱势文化,尤其是第三世界的文化体系,第三世界文化如何在一定程度上迎合强势文化审美趣味的同时,又葆有自我独立性,是构成文化互文或者说文化交流的核心问题。这一问题意识也明显地体现在当下的写作之中:一方面是异域文化的移植,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建构整体性生存背景;另一方面是本土文化的建构,以民族文化资源为本位,挖掘民族文化内涵,从而形成一套与西方话语相对峙的民族话语体系。后殖民主义批评家赛义德指出,写作本身就是把控制和受控者之间的权力关系系统转换为纯粹的文字。互文性理论与后殖民主义一致,就是要从文字中找出不同文化系统中权力关系的支配状况,在文本的支配性与文化的支配性这两个层次上寻找到契合点。所以互文性理论在文化问题上表现出的倾向无外乎以上两种,它将一个文本与影响该文本的他文本置于文化交流的语境之下,在寻找文本互文性的同时,也试图寻找出文化的互文性。

互文性理论在文化层面的深入,使文学话语在呈现出不同的意识形态,并在生存空间上具有了更多的可能,文本结构在更多层次上也具有了多重复合的统一。这正如巴赫金在分析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时所提出的“文学的狂欢节化”,他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的真正的复调,这确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特点。”[10]这种“全面对话”的小说使文学与非文学话语、宗教传统、民俗文化等等相互指涉变为可能,而“互文性”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使文学创作具有了一种多声部对话的“复调”性质。

导论 文艺思潮的基本概念

第一章 本体论文艺思潮

第一节 西方文艺学范畴的文艺本体论

第二节 当代中国文坛的文艺本体论话语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和史学观点

第二章 主体论文艺思潮

第一节 文艺主体性的迷失与复苏

第二节 关于文学主体性的学术论争

第三节 文艺主体性的退化与深化

第三章 生产论文艺思潮

第一节 艺术生产论的出场、理论渊源和流变

第二节 全面理解艺术生产理论

第四章 价值论文艺思潮

第一节 价值论文艺思潮的历史变迁

第二节 文艺丰富价值的全面展开

第五章 现实主义文艺思潮

第一节 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新时期以来的现实主义思潮

第三节 现实主义的思想内涵和基本特征

第四节 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艺思潮评析

第六章 自然主义文艺思潮

第一节 自然主义文艺思潮的思想渊源

第二节 新时期文学思潮中的自然主义

第七章 现代主义文艺思潮

第一节 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起因

第二节 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主要表现

第三节 关于现代主义的论争

第八章 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

第一节 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特点、演变及命运

第二节 中国文学批评中的后现代主义话语

第三节 对中国后现代主义文本的分析

第九章 人本主义文艺思潮

第一节 中国当代人本主义文艺思潮的话语资源

第二节 中国当代文学与人本主义思潮一

第三节 中国当代文学与人文精神思潮

第十章 英雄主义文艺思潮

第一节 历史观中的英雄主义

第二节 文艺作品中的英雄主义

第三节 后新时期英雄主义的显现方式

第十一章 女性主义文艺思潮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女性解放的理论

第二节 中国妇女解放道路与中国女性文学奠基

第三节 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道路

第十二章 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

第一节 新历史主义的历史诗学特征

第二节 新历史主义的方法论取向

第三节 新历史主义话语的审美形态

第四节 新历史主义的思想艺术特征

第五节 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悖论性处境

第十三章 历史虚无主义文艺思潮

第一节 历史虚无主义的时代背景和哲学脉络

第二节 历史虚无主义的文化表征

第三节 历史的隐喻与现实的批判

第十四章 消费主义文艺思潮

第一节 消费主义文艺思潮的出场

第二节 消费主义文艺的主要文化模式

第三节 中国当下消费主义文艺凸显类型

第四节 消费主义的历史迷失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接受

第十五章 审美主义文艺思潮

第一节 中国当代审美主义文艺思潮产生的社会文化语境

第二节 当代中国审美主义文艺思潮

第三节 当代审美主义文艺思潮评析

第十六章 非理性主义文艺思潮

第一节 非理性主义文艺思潮的涌起和演变

第二节 文艺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第三节 非理性主义的文艺观念和文艺创作

第十七章 文化批评与泛文化主义文艺思潮

第一节 文化批评思潮

第二节 泛文化主义思潮

第十八章 通俗文艺思潮

第一节 通俗文艺思潮的流变

第二节 通俗文艺之辨

第三节 通俗文艺思潮的特征

第四节 通俗文艺思潮对当代中国文艺创作的影响

第五节 通俗文艺思潮的误区

第一版后记

第二版后记

……

关于“互文性的文化视野”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8)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帖俊杰的头像
    帖俊杰 2025年08月31日

    我是珠升号的签约作者“帖俊杰”

  • 帖俊杰
    帖俊杰 2025年08月31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互文性的文化视野”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互文性的文化视野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从文本到主体,显示...

  • 帖俊杰
    用户083103 2025年08月31日

    文章不错《互文性的文化视野》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珠升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