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文化与经济学在如何提高人的幸福的观点上有何区别.

网上有关“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文化与经济学在如何提高人的幸福的观点上有何区别.”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文化与经济学在如何提高人的幸福的观点上有何区别.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中国传统哲学侧重于从人生体悟的层面去着重追问幸福的根基与理论问题。在形式上,中国哲学在文化的主流方面把对幸福的探讨与其自身主天人合一,重和谐;主人道,重人生;主求善,重修身;主心性,重内省的方式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概念和范畴,构成了自己民族的思维方式,以其鲜明的民族特点形成了以儒、释、道为核心的幸福观。儒家与苏格拉底的幸福理论,有甚为相似的地方,即都把幸福与德性联系在一起。儒家学说考虑的基点则是知行合一,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与习是同一的,不能非此非必,两者并行而抵达一种德性的境界,这就达到了幸福。 儒家的幸福观精神博大精深,可以一言以蔽之,曰:内圣外王之道。认为幸福就在于善行,就在于为社会整体利益而行动的同时,又强调为完善德行而“一箪食,一瓢饮”的苦行精神,注重个人德行的完善和人生的不朽的“内圣外王”的幸福思想。

道家的幸福观,一言以蔽之,曰:自然无为、返朴归真。老子主张致虚守静,为而不争,无为是首要的。人们保持自然天性并且充分自由地发展,这个时候就是最幸福的了。总之,道家认为,万物的本然状态是最好的状态,能顺其自然之性就能得到最大的幸福。

传统文化的儒道释三家,从不同的层面给当代人一种终极关怀的幸福观:儒家要求人们积极“立言、立德、立功”,实现人生的三不朽;道家要求人们平等、坦然地看待一切,不为功名利禄所束缚,回归本真的世界和自由的状态,达到与天地万物“逍遥游”的境界;佛家则为人们建立了一个清静的彼岸世界,可以把人们从物欲纷争中彻底解脱出来,实现人生的超凡脱俗。

幸福和物质条件的改善有关,但物质条件的改善并不必然带来幸福。幸福不能靠纵向比较获得,幸福感更多的是和你的邻居横向比较后的一种心理感受。在一个开放的社会,让老百姓“忆苦思甜”功效失灵,也不能象如今的朝鲜和曾经的中国“闭关锁国”年代那样告诉国民“天下还有三分之二的受苦人吃不饱穿不暖”来增进自己的幸福感。

毫无疑问,物质是幸福的基础。正如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论,人最基本的需求是“吃穿用度等生理需求”,而这一需求的满足必须仰仗物质财富。但显然,幸福并非仅仅只用金钱来丈量。著名的“伊斯特林悖论”解释了这一现象,即:通常在一个国家内,富人报告的平均幸福和快乐水平高于穷人,但如果进行跨国比较,穷国国民的幸福感与富国差别没有那么大,古巴人和美国人的幸福感就很接近。

幸福是一种效用,是一种主观评价。经济发展能够提升人们对幸福的感觉,这种

感觉来自于充足的食品、清洁的用水、便利的交通和通信、多彩的生活、对闲暇的

享受等等。总而言之,发展比不发展让人们的幸福感要强一些。

幸福是一种效用,是一种主观评价。幸福感是由人们所具备的客观条件以及人们的需求价值等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个体对自身存在与发展状况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是满意感、快乐感和价值感的有机统一。经济发展能够提升人们对幸福的感觉,这种感觉来自于充足的食品、清洁的用水、便利的交通和通信、多彩的生活、对闲暇的享受等等。

关于“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文化与经济学在如何提高人的幸福的观点上有何区别.”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10)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佩妮的头像
    佩妮 2025年08月21日

    我是珠升号的签约作者“佩妮”

  • 佩妮
    佩妮 2025年08月21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文化与经济学在如何提高人的幸福的观点上有何区别.”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文化与经济学在如何提高人的幸福的观点上有何区别.寻找了一些...

  • 佩妮
    用户082112 2025年08月21日

    文章不错《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文化与经济学在如何提高人的幸福的观点上有何区别.》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珠升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