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脾不好怎么办?”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脾不好怎么办?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脾虚是中医常见的病症,多由饮食不节、劳逸失调、久病体虚等因素引起,临床需根据具体证型辨证调理。以下是中医对脾虚的常见辨证及调理方法:
1.脾气虚证
症状: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肢体倦怠,动则汗出,面色萎黄或苍白无华。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大便溏薄(大便稀不成形),甚至出现轻微腹泻,进食油腻食物后症状加重。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恢复脾气的运化功能。
常用中成药:
人参健脾丸、参苓白术散、人参养荣丸,益气健脾。用于脾胃气虚,胃纳不佳,食少便溏。
2.脾虚气陷证(中气下陷证)
症状:兼有明显的气虚下陷特征,如脘腹坠胀感(自觉腹部有下垂感),食后坠胀感加重。可出现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表现为肛门坠胀、大便时直肠脱出等。便意频数但排便不畅,或小便浑浊如米泔水(称为 “尿浊”)。舌淡苔白,脉弱或沉弱。
治法: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提升下陷的中气。
常用中成药:
补中益气丸、益气升阳颗粒,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的泻泄,症见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便溏久泻、肛门下坠。
3.脾阳虚证
症状:除脾气虚症状外,怕冷喜暖,四肢不温,腹部冷痛(遇温痛减,遇寒加重)。大便溏薄,甚至完谷不化(大便中夹杂未消化的食物),小便清长。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治法:温中健脾,驱散脾胃虚寒,恢复脾阳的温煦功能。
常用中成药:
附子理中丸、参鹿膏,温中健脾。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
4.脾虚湿盛证(痰湿困脾证)
症状:身体困重,头重如裹,四肢酸楚沉重,胸闷腹胀,口中黏腻,不想喝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大便黏滞不爽(大便粘马桶)或腹泻,舌苔厚腻。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或厚腻,脉濡缓。
治法:健脾燥湿,运化水湿,消除体内湿邪。
常用中成药:
参苓白术丸、二陈丸,除健脾益气外,也可祛湿,适用于脾虚湿盛所致的便溏、泄泻等。
5.脾不统血证
症状:以慢性出血为特点,如皮下紫癜(皮肤出现瘀斑、瘀点)、齿衄(牙龈出血)、鼻衄(鼻出血),女性可见月经过多、崩漏(非经期阴道大量出血或淋漓不尽)等。面色萎黄,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统摄血液,使血液循行于脉内而不溢出。
常用中成药:
人参归脾丸、益气维血颗粒,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用于心脾两虚,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
其他调理方法
1.饮食调理:
总原则:宜甘温平补,忌生冷、油腻、辛辣。
分型调理:
a.脾气虚/气陷:山药、莲子、芡实、红枣、小米粥、黄芪炖鸡。
b.脾阳虚:生姜、干姜、羊肉、肉桂(如当归生姜羊肉汤)。
c.脾虚湿盛:薏苡仁、赤小豆、茯苓、冬瓜、陈皮(如四神汤)。
d.脾不统血:龙眼肉、花生衣、阿胶(需配伍健脾药如白术)。
2.中医理疗
a.艾灸:足三里、中脘、神阙、脾俞(尤其适合脾阳虚、气陷)、阴陵泉、内关。
b.穴位按摩:足三里(膝下3寸)、脾俞穴(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每日按揉3-5分钟,健脾胃、补气血。
c.穴位贴敷:
脾阳虚 / 寒湿困脾:用 干姜粉 + 艾叶粉 调醋贴神阙穴,睡前贴敷,晨起取下,温阳散寒。
脾虚湿盛:用 茯苓粉 + 薏苡仁粉 调蜂蜜贴足三里,健脾利湿。
3.生活方式调理
a.规律三餐:避免过饥过饱,饭后适当散步助消化。
b.腹部避寒:可通过艾灸或热敷神阙穴(肚脐)温补脾阳。
c.适度运动:八段锦、太极拳等,增强脾胃功能;避免剧烈运动耗气。
d.情绪管理:避免过度思虑(“思则气结” 伤脾),可通过冥想、书法、深呼吸缓解压力;
脾虚气陷者宜减少久站、负重,避免加重内脏下垂。
4.注意事项
a.忌口:脾虚者少食牛奶(滋腻)、西瓜(寒凉)、油炸食品。
b.季节养护:长夏(暑湿季节)重点健脾祛湿。
c.辨证关键:湿热体质(口苦、舌苔黄腻)需先清热利湿,忌用温补。
d.紧急情况:若出现黑便、大量出血、剧烈腹痛,需立即就医。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有效改善脾虚症状,但需长期坚持,不可急于求成。若出现严重消瘦、持续腹泻或出血,需及时就医排查器质性疾病。
关于“脾不好怎么办?”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珠升号的签约作者“靖易”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脾不好怎么办?”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脾不好怎么办?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脾虚是中医常见的病症,...
文章不错《脾不好怎么办?》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