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投喂甲鱼饲料有哪几种方法?”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投喂甲鱼饲料有哪几种方法?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我国目前甲鱼养殖的模式很多,所以投喂饲料的方法也有各异。下面介绍几种不同条件下不同饲料的投喂设施和投喂方法,供养殖企业根据自己的特定条件参考应用。
(1)水下投喂法把饲料投喂到水面以下的投饵叫水下投饵,目前水下投饵有以下几种:
①水底投饵法:即在靠池塘岸边的养殖池底铺上水泥或水泥瓦等作饲料台,投饵时把饲料直接投到水中,这种投饵法适合野外养殖池中投喂不易失散的动物性饲料,为了检查吃食情况,可在池底吊一小方筐,投喂时在筐中也放上饲料,一定时间后吊起饲料筐检查是否吃净。如广东揭阳的小林鳖场投喂的螺肉就采用这种方法(图5)。
图5 水底投饵法1.吊筐绳 2.水位线 3.饲料筐 4.饲料台②水中饲料台投饵法:这种方法是把饲料台搭在水中,并根据甲鱼不同养殖阶段调整水下的位置,如目前浙江的封闭式温室养甲鱼都采用此法。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甲鱼在水中吃食一般不受环境的干扰,可直接在水中摄食。缺点是投喂配合料的软颗粒时,一些规格大的甲鱼要到饲料台中爬行,这样就会把饲料搅散、搅碎,相对浪费较多,并极易败坏水质,所以笔者不太赞同这种方式喂甲鱼(图6)。
图6 水中饲料台投饵法1.水线 2.饲料台板 3.饲料台柱③水中吊笼投饵法:这种方法是把饲料捏制成团块装在一个竹制的笼里(制笼的竹筋较光滑,也有用塑料绳编的),然后用绳吊入池塘水中,甲鱼从笼眼中伸入头颈叼食。一定时间后把笼吊起,投喂时再装入料块放入池中。这种方法一般适合在温室或采光大棚中养殖的模式,其好处是甲鱼在池水中吃食不受外界干扰,一般甲鱼也无法钻到笼里搅散饲料。缺点是操作较麻烦,而且笼子也装不了多少饲料,一个池往往需要吊好几个笼,但如果再研究改进一下,倒也是一种较好的投饵方法。如浙江、福建利用鳗鱼池塘养甲鱼时往往采用这种方法,因这种方法不用另搭投饵台,也不用把饲料制成软颗粒(图7)。
图7 水中吊笼投饵法1.系绳梁 2.池墙 3.水面 4.料笼 5.饲料(2)水上投喂法把饲料台或饲料点设在水面上,投喂饲料后由甲鱼爬出水面采食后到水中吞食的方法。这种方法适合投喂各种饲料,这种投喂法的好处是能有效掌握甲鱼的实际吃食情况,一般不会造成饲料浪费,因此也不会对水环境造成不好的影响。缺点是如果水面上的环境不好,就会影响甲鱼的吃食,如室温、气温、声音和敌害等。所以,水上投喂必须给甲鱼创造一个良好的吃食环境,如防风雨日晒、防干扰和防敌害等,而这往往是能够人为控制的。所以笔者赞同采用水上投喂的方法,目前国内水上投喂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房式水上投饵法:一般适合野外养殖池塘,即在池塘中间或池边搭建一个投饵房,投饵房四周有甲鱼通往房内的通道,通道口在房内的水中,为了避免甲鱼爬上时身上的水带到饲料中把饲料糊湿,通道的坡长应不少于80厘米,投饵房内的地面上铺上饲料板或防水布。投饵时把饲料投撒在饲料板上就可,投好后把房门关好,这样的好处是鳖吃食时不受外界的任何干扰,到一定时间后去观察,如吃不完可以清理干净,不会造成浪费和影响水环境。缺点是投喂时如饲料房在池中间,就要搭桥或撑船,相对麻烦些,而且建房投资相对要高一些(图8)。
图8 房式池中投饵台1.小桥 2.房门 3.通道口 4.饲料和饲料台 5.水线 6.水中房柱还有一种是房式池边投饵台,其基本道理与池中投饵差不多,只是把料台建在池塘边的坡上,其好处是不用到池中间,可直接在池边开门投饵。但要求建造时注意池坡的处理,其不但要求牢固,还要求坡度不可太陡和太高。一般坡度最好是1∶4,坡长不超过1米为好(图9)。
图9 房式池边投饵台1.鳖池堤坝 2.饲料房门 3.饲料台和饲料 4.堤坡 5.水中房柱 6.水线②池坡团状投饵法:即在池堤边建一个坡式的饲料台,投喂是把饲料捏成团状贴在水面上的池坡上,其好处是甲鱼吃食方便,缺点是有时甲鱼会把饲料拖入水中。池坡团状投饵法分室内和室外两种。室内的主要是在离水面以下2厘米处的栖息台上设一块坡状饲料板(图10);室外的除搭好坡状饲料台外,还应在堤坡和堤顶之间搭一遮风雨的简易棚,棚可用几根立柱和编织布搭建。一般投喂时把饲料用饼状或团状贴在饲料台上,让甲鱼咬一口饲料后到水中吞食,所以建时坡度较缓,投喂时饲料紧贴水面。这种方法甲鱼吃食方便,但缺点是有时团状饲料会被鳖拖入水中,也会造成一定的浪费(图11)。
图10 室内坡式饲料台1.池墙 2.饲料板 3.饲料团 4.水线 5.甲鱼栖息台
图11 室外坡式饲料台1.堤坝顶 2.棚架支柱 3.堤坡 4.饲料坡台 5.饲料团 6.遮拦布 7.水线 8.饲料坡台支架③水上台式投饵法:把饲料台搭在池边,鳖吃食时都爬到台上采食。这种方法的好处是鳖在台上吃食比较好掌握吃食量,一般饲料也不会掉入水中造成浪费。缺点是鳖爬到台上后容易把饲料爬成糊状,使后上来的弱小个体往往吃不到足够的饲料,最后导致许多僵鳖出现(图12)。
图12 水上台式饲料台1.饲料 2.饲料台 3.水线 4.饲料台支柱(3)水面投喂法饲料漂浮在水面上,甲鱼在水中采食的放法。目前,主要是投喂浮性膨化饲料为主。用这种方法投饵,需设一个饲料围栏。做围栏可用网片也可用竹竿、PV管,其目的是把饲料拦住,不让其漂散。这种方法也是今后投喂的趋势,其既可掌握投喂量,也能有效捞出剩余的浮性饲料(图13)。
图13 水面投喂法1.固定支柱 2.围栏 3.栏内饲料(4)最新投饵法这是笔者新发明的在室内投喂的软颗粒栅笼投喂台和室外栏栅投喂台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在水上投喂,能回收剩余饲料,饲料不会掉入水中造成浪费(图14、图15、图16)。
图14 室内软颗粒栅笼投喂台断面图1. 饲料 2.料斗 3.料台 4.水线 5.水泥瓦
图15 室内软颗粒栅笼投喂台立面图1.饲料 2.料斗 3.栅笼 4.料台 5.水线 6.水泥瓦
图16 室外栏栅投喂台1.堤坝顶 2.棚架支柱 3.堤坡台阶 4.饲料坡台 5.饲料团 6.饲料栏栅 7.水线
山东的春节习俗 (列表)
在研究区,仅位于帕米尔最南部,出露面积不大。其中具有大量花岗岩及伟晶岩侵入的砂质板岩及黑云母片岩等组成的基底岩系,盖层为古生代、中、新生代碎屑岩及碳酸盐岩组合。基底岩系在印度河谷以砂质板岩、黑云母片岩为主,见少量含黄铁矿星点的石英岩及大理岩,在北纬34°“Abbottabad”附近,有低变质板岩及弱变形泥岩、板岩(白沙瓦附近)K-Ar年龄(534±14)Ma(Kempe,1978),Abbottabad北部,板岩中有大的斑状堇青石花岗岩侵入,其中重要的Mansehra花岗岩Rb-Sr年龄(516±16)Ma(Le Fort等,1980),属沿喜马拉雅山南坡延伸的一个寒武纪花岗岩带。在Mansehra西北部板岩中的一组劈理被花岗岩接触变质带的花岗岩脉所交切,因此岩石的某些变形是前寒武纪时形成的,所以它们应属前寒武系。
覆于基底岩系之上的盖层,时代及岩性多不相同,其关系尚未查清。
在Besham西南8km处,可见底砾岩不整合于基底片麻岩之上,砾石成分有石英岩、叶片状花岗岩及闪长岩、花岗质伟晶岩、千枚岩、云母片岩等,砾岩厚数米。向上依次为粗砂岩、石墨及厚数百米含砾片岩、绿泥石化砂岩,以上变为泥质灰岩及条带状大理岩;在Abbottabad附近为厚层灰岩,白沙瓦以北的Nowshera附近灰岩含志留纪—泥盆纪化石;在河南灰岩中有石炭纪鹦鹉螺亚纲化石,而在Abbottabad地区的灰岩全部为中生代。从白沙瓦Abbottabad一线以南及至 Abbottabad东北部等的红色砂岩及页岩属渐新世—中新世,代表早期喜马拉雅的磨拉石沉积。
盐岭地区的前寒武系,下部为基拉那群,以千枚岩、板岩、石英岩为主夹安山岩及其凝灰岩,Rb-Sr年龄(870±40)Ma,上部为盐岭组红色含石膏粘土岩、含厚盐层及石膏白云岩、页岩、砂岩及油页岩。寒武系为浅海相砂岩、页岩、黑色页岩、海绿石页岩,含早寒武三叶虫化石,上部为板状砂岩、页岩、白云质页岩含石膏及岩盐假晶,具波纹和泥裂,为潟湖相沉积,奥陶-志留系为浅海相石英砂岩、泥板岩、千枚岩、灰岩、白云质灰岩等,泥盆系以浅海相碎屑岩为主,石炭系—二叠系见有冰碛砾岩,具冈瓦纳相特征。
区内多为新生界覆盖,除东部地区外基底岩层多零星分布。由于印度板块的向北俯冲,形成一系列由北向南的逆冲断裂带,如前述的主地幔逆冲断裂北部的变质岩向南逆冲到主边界逆冲断裂的中生代地层上,而主边界逆冲断裂南、又进一步逆冲到盐岭寒武纪—更新世地层上。在Abbottabad地区见片麻岩向南推覆在中生代钙质变质沉积岩之上,可能是印度北部主地幔逆冲断裂的延续,主边界逆冲断裂常使中生界横切渐新世-始新世的磨拉石建造。
区内的变质作用,有由南往北向主地幔逆冲断裂(主中央逆掩断层)方向递增的趋势,由白沙瓦向南几乎未变质的岩石至Abbottabad附近的绿片岩相和主地幔逆冲断裂附近的矽线石-蓝晶石的角闪岩相。基底岩石的变质早于寒武纪花岗岩的侵入时期,而喜马拉雅期的区域变质作用使北部中生代盖层及基底岩层同时变质。
印度板块在研究区出露极少,为了便于今后对比研究,现将邻区资料简述于下;印度次大陆总体上可划分为3个一级构造单元,喜马拉雅褶皱带(位于中印边界占印度陆地面积不足 10%)、山前坳陷区(位于印度中、北部,为喜马拉雅褶皱带与印度半岛之间,占印度陆地面积约 20%)、印度半岛克拉通(位于印度半岛中南部,占印度陆地面积70%)。
一、喜马拉雅褶皱带
喜马拉雅褶皱带属印度板块北缘,处于印度板块与冈底斯中间板块(青藏板块)的接触带,为一新生代褶皱带,白垩纪末或古近纪,新特提斯洋闭合,印度板块与青藏板块碰撞,形成印度河-雅鲁藏布缝合带。晚渐新世—中新世是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极盛时期(变质变形、花岗岩化)形成了主中央逆冲断层。上新世—更新世,喜马拉雅南部发生逆冲作用,发育主边界逆冲断层。上述两逆冲断层都是老地层从北往南仰冲到较新地层之上。Gansser(1964,1974,1981)以上述3条主要构造线,把喜马拉雅从南到北划分为亚(次)喜马拉雅、低喜马拉雅、高喜马拉雅(中央喜马拉雅),西藏喜马拉雅(特提斯喜马拉雅)、印度河缝合带(蛇绿岩带);并把印度河缝合带以北大片花岗岩基出露地带称为外喜马拉雅。B.F.温德里(1985)把喜马拉雅分为次喜马拉雅、低喜马拉雅、高喜马拉雅(含“中央结晶岩”带、“特提斯喜马拉雅”带)、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后喜马拉雅带等单元。李春昱等(1982)指出,喜马拉雅地区由边界大断裂和中央主断裂、分为喜马拉雅带、低喜马拉雅带、高喜马拉雅带3部分,高喜马拉雅北坡为西藏喜马拉雅,喜马拉雅山脉北麓为藏南特提斯褶皱带,沿印度河上游及雅鲁藏布江为印度板块与冈底斯中间板块(青藏板块)的缝合带。上述意见总体上基本相似,都是以上述3条主要构造线为划分依据。现由南向北简述于下。
(1)亚(次)喜马拉雅山前坳陷带(锡伐利克山前坳陷带):位于主边界逆冲断层南,中新世中期,是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最强烈的第三幕,使岩层褶皱、隆起并伴有岩浆侵入,形成了上升山脉与印度半岛间的山前坳陷。沉积了厚达6km的新近系锡伐利克群的磨拉石建造,由砂岩、粗砂岩、砾岩、粘土层、泥岩、粉砂岩等组成。并发生褶皱、断层和逆冲,以叠瓦构造为主的锡伐利克群,位于主边界逆冲断裂的局部地段,以褶皱为主的该群,位于紧接叠瓦构造的南部。由于喜马拉雅老岩层逆掩在锡伐利克群上,使该群与其他地层多呈陡倾斜断层接触,该带宽约6~50km,在不丹和锡金境内变窄,平均海拔900~1200m。
(2)低(小)喜马拉雅褶皱带:位于主边界逆冲断裂与主中央逆冲断裂之间,由前寒武系变质岩和一些古生界、中生界未变质的岩石组成,并有不明时代的花岗岩和基性岩侵入。有的为前寒武纪后的陆棚相沉积,可与印度地盾上的冈瓦纳沉积对比。不少学者认为低喜马拉雅有一系列向南逆掩的推覆体.据Heim和Gansser 的意见,印度库蒙地区的加瓦尔小喜马拉雅至少有4个叠瓦构造带,推覆于含货币虫岩层之上,舍利地区有一个由绢云母片岩组成的推覆体盖在由古生代白垩纪地层上。从中尼泊尔向东结晶岩石中片麻岩和混合岩所占面积越来越大,构成一巨大的结晶片岩,向上逆冲,大规模地掩埋了低喜马拉雅的沉积岩。在锡金和大吉岭出现未变质的冈瓦纳层被低变质的达岭片岩覆盖,而达岭片岩又被高级变质的大吉岭片麻岩所覆。Loczy 用推覆构造来解释这种现象。B.F.温德里指出,低喜马拉雅带内有由片麻岩(低喜马拉雅结晶岩)组成的逆冲断层岩片和被称为“外侧结晶岩”(来至高喜马拉雅逆冲岩带)的高级变质岩的飞来峰。低喜马拉雅带里的一些复杂强烈褶皱带呈北东—南西方向,与平行喜马拉雅山脉的主构造线斜交。反映具古老的北东—南西构造的印度地盾也卷入了喜马拉雅运动。低喜马拉雅带宽32~30km。平均海拔高度为4500m。
(3)高(大)喜马拉雅结晶岩叠瓦构造带:南以主中央逆冲断裂与低喜马拉雅带为界,在北面,从北西—南东到东—西方向,基本上为连续分布的未变质或浅变质的下古生界与西藏喜马拉雅带分界。该带主要由前寒武纪变质基地(结晶岩系)组成,被新近纪或稍老的花岗岩侵入。结晶岩主要是各类片麻岩,原岩为沉积岩或火山-沉积岩。其他不同程度的变质沉积岩和片麻岩呈复杂的伴生关系。在珠穆朗玛峰等高峰的顶部,结晶岩之上为奥陶纪灰岩所覆盖。结晶岩带分布宽度各地不一,有的构造简单,形成单斜层,有的结晶岩带很宽,构造复杂,构成一系列叠瓦构造和推覆体。哈根认为这些结晶岩带构成了许多推覆体的“根”,并将其划为一系列逆掩岩片。在尼泊尔西部,前人把“中央结晶岩带”按岩性划分出一个薄的“下部结晶推覆体”和一个厚的“上部结晶推覆体”。中央结晶岩带的片麻岩以紧闭、同斜、平卧的小型褶皱为特征,轴面片理平行于岩性和变质的层状构造及主中央逆冲断裂,故被认为与中央主逆冲断裂的逆冲事件有关。在结晶杂岩的下部出现矿物排列与喜马拉雅总走向近直交的近北北东-南南西的线状构造。对这种不协调的线状构造的形成时代有不同认识。
高喜马拉雅带的结晶岩主要由前寒武纪变质作用形成,但不少学者也认为其变质作用可能受阿尔卑斯期花岗岩侵入的影响,因普遍见花岗岩与片麻岩的密切关系,故认为存在阿尔卑斯期变质和花岗岩化作用。也有人认为藏南聂拉木-亚东一带的高喜马拉雅变质岩带的变质作用有三期;第一期发生在前寒武纪晚期或古生代早期,第二期是主变质期,发生于新生代的早-中期,第三期发生于上新世。高喜马拉雅结晶带,被古近纪—新近纪花岗岩广泛侵入,含白云母或二云母淡色花岗岩在结晶岩带的北部分布相当广泛。
(4)西藏喜马拉雅褶皱带(特提斯喜马拉雅褶皱带):南以下古生界与高喜马拉雅带的前寒武纪变质岩带分界,北为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主要由未变质或浅变质的古生界和中生界的稳定型沉积组成,并为新近纪花岗岩切割。石炭纪晚期—早二叠世有冰川沉积,尼泊尔有冰碛砾石,藏南在晚石炭世有冰海相沉积物,中生代地层中夹多层中、基性火山岩,并有典型的海相喷发岩及放射虫硅质岩。
该带一般形成向南倒转的紧闭线性褶皱和向南逆掩的断裂或叠瓦构造(由北向南推覆),局部也有向北倒转的褶皱,如尼泊尔的道拉古里-安纳普尔纳山脉的北侧、是一个向北倒转的平卧褶皱。
(5)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由上侏罗纪—白垩纪复理石、蛇绿岩(超镁铁岩、基性火山岩)和外来岩块等组成。沿缝合带分布蛇绿岩和混杂堆积带,上侏罗统—白垩系深水复理石沉积中,硅质岩和海底火山喷发岩发育并与基性-超基性岩共生。印度河上游拉达克地段的蛇绿岩以玄武质和英安质熔岩、燧石、集块岩、蛇纹岩和纯橄榄岩为标志。并有明显的蛇绿混杂堆积。德拉斯火山岩由辉绿岩、枕状熔岩、集块岩、火山-碎屑岩组成。沿雅鲁藏布江发育的蛇绿岩带,自下而上为超基性岩(地幔岩)、基性岩(堆晶岩)、席状岩墙群、枕状基性熔岩、放射虫硅质岩。其南侧部分地区分布有蛇绿岩组分基质的混杂堆积和以晚三叠世及晚侏罗世—白垩纪的复理石和类复理石层的泥沙质为基质的混杂堆积,其走向与蛇绿岩带一致。
沿缝合带在斯沃特河谷(印度河支流)的片岩中发现有蓝闪石、在拉达克地区的蛇绿混杂堆积中发现了绿片岩-蓝闪石片岩相和角闪岩相的变质岩;在西藏萨嘎的达吉岭和昂仁、拉孜、孜松等地发现有蓝闪石类和黑硬绿泥石、在昂仁的桑桑南发现了阳起绿泥蓝闪石片岩等、代表板块消减有关的高压低温变质带的标志矿物。肖序常等认为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高压低温变质作用主要发生在白垩纪晚期-古近纪早期。
(6)外喜马拉雅带:Gansser所划分的外喜马拉雅带,位于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以北紧邻地带,主要为花岗岩基及上白垩世和古近纪—新近纪沉积物。印度河上游巨大的拉达克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基的宽至少32km,侵入到上白垩统火山岩中。
喜马拉雅褶皱带的花岗岩:喜马拉雅期花岗岩同位素年龄值一般为10~20Ma,侵入时代多为中新世。分布最广的是电气石花岗岩,喜马拉雅东段有木斯、马拉斯卢、马卡鲁等花岗岩;西段的该期花岗岩为电气石花岗岩和电气石细晶花岗岩分布于印度库蒙地区,最大岩体是库蒙北部的巴德利纳斯花岗岩,为黑云母-白云母-电气石花岗岩到花岗细晶岩与围岩侵入接触。此外,还有一些时代不明的花岗岩。在加德满都盆地周围侵入早古生界中的富含石英黑云母花岗岩、白云母-电气石花岗岩、黑云母-堇青石花岗岩、钾长石斑状电气石-黑云母-白云母花岗岩、黑云母-白云母花岗岩其同位素年龄值为33.9Ma。
二、山前坳陷区
山前坳陷区位于印度中北部,呈近东西向展布,以全新世现代松散沉积物平缓覆盖为主,厚度巨大,具磨拉石建造特征,偶见零星前寒武变质岩系出露,显示该山前坳陷是在印度前寒武纪克拉通基底上,由于印度板块向北俯冲,使喜马拉雅自始新世以来不断隆升、剥蚀而形成。
三、印度半岛克拉通
印度半岛克拉通位于印度中部和南部,是印度主要矿产地和开发地。前寒武纪变质岩系在印度半岛克拉通中以太古宇-古元古界发育较全。有多种岩石组合,中-深变质;中、新元古界的分布仅限于克拉通内裂谷与坳陷盆地及线性地堑中,岩性变化不大、变质较浅,根据其组成与结构上的差异,可进一步划分为7个次级克拉通;西达尔瓦尔克拉通,位于印度西部,以发育绿岩带为特征。分高级变质带(变质核杂岩)和低级绿片岩带,前者包括条带状磁铁石英岩、二辉麻粒岩和超基性岩-斜长岩组合,南北向分布,伴有25×108a花岗岩侵入。成矿作用较广泛,如与高级变质带中超基性岩有关的铬矿化、与硅铁建造有关的铁矿、锰矿,在低级变质岩中与火山岩有关的铜矿化和多金属矿化,部分形成规模矿床。东达尔瓦尔克拉通,位于印度中部,以GGT 或类GGT岩浆活动为特征,夹少量绿岩带。在东部叠加有新元古代Cuddapah克拉通内凹陷,其岩性主要为未变形或轻微变形的砾岩、砂岩、白云岩夹火山岩,基本保持原始状态,并有富钾花岗岩和碳酸岩侵入及4个不明时代的金伯利岩筒。新元古代Cuddapah凹陷中含矿层位较多,如白云岩中的重晶石矿床(储量占全球百分之25)、底砾岩型铀矿、Pulivendia层中的石棉矿及火山岩层中的多金属矿化。在变质基性岩剪切带中的石英脉型金矿发育,其中有世界知名的 Kolar 金矿田。在金伯利岩筒及碳酸岩中还发现了金刚石及稀土矿。印度半岛麻粒岩地块,位于印度最南端,发育麻粒岩相岩石为特征,同时分布有角闪岩相片麻岩和“超壳岩石”,含紫苏花岗岩、基性麻粒岩、孔兹岩系、变粒岩和片麻岩等,造山后的碱性杂岩体也较发育。成矿作用主要与麻粒岩相区的硅铁建造和片麻岩相区的超基性岩有关。部分形成具规模的铬铁矿和铁矿床。东高止山克拉通,位于印度东部,以麻粒岩相与孔兹岩系岩石发育并混合产出为特征,常伴有角闪岩相片麻岩,斜长岩以及较晚形成的碱性岩体(1265Ma)呈岩株状侵入。其成矿作用主要为与硅铁建造有关的铁矿和产于钾长锰榴岩中的锰矿等,分布较广。布哈因达拉(Bhandara)克拉通,位于印度中部,以片麻岩夹绿岩带为特征,硅铁建造发育,呈南北向分布,南有较大的Dongangarh花岗岩体侵入,其北叠加有3个中、晚元古代独立凹陷盆地,变质较浅,以石英砂岩、长石砂岩、页岩、灰岩和白云岩为主,偶见叠层石。硅铁建造中铁矿分布最广,具有波痕状赤铁矿-燧石岩和细粒层纹状假象赤铁矿等两个亚建造,矿床规模较大,产于Sausar组石英岩-页岩-碳酸盐岩地层中的锰矿分布也较广。花岗岩体附近有铜矿化。辛格布姆(Singhbhun)克拉通,位于印度东北,是印度前寒武系研究程度较高地区,由辛格布姆陆核组成,太古宇为OMG3200±85Ma,主要岩性为中粒云母片岩、石英岩、钙硅质岩和角闪岩。硅铁建造发育,在陆核中有3条近东西向推覆带和由12个岩株、岩席和岩基组成的总面积达1000km2的花岗岩杂岩体(3000Ma),该区除与硅铁建造有关的铁、锰矿和与超基性岩有关的铬铁矿外,最引人注目的是辛格布姆推覆带上产于绿片岩相岩石中、顺层分布的铜矿及铀矿。阿拉瓦利(Aravalli)克拉通,位于印度西北部,区内太古宇—古元古界不发育,以绿岩和类GGT岩系为主,缺失硅铁建造,呈北东向展布,广泛发育中、晚元古界,岩层变质较浅,以千枚岩、杂砂岩为主夹石英岩和碳酸盐岩,含叠层石及磷块岩,呈近东西分布,花岗岩侵入体分布广泛。区内矿产丰富,有铅锌矿和非金属矿的磷灰石、磷酸盐、石棉、重晶石、萤石、石膏、蓝晶石等,在北东-南西向拉贾斯坦构造带附近,热液型铜矿化较发育,赋存于中、新元古界浅变质岩层中,以克赫特利铜矿规模较大。此外,在剪切带上常有铀矿化。此外,除前寒武系外,印度的冈瓦纳群分布也较广,主要分布于地堑或河谷一带。冈瓦纳群为晚石炭-侏罗纪的沉积层,主要为河流相和湖泊相沉积物,底部有冰川沉积。下冈瓦纳群由含砾粗砂岩、砂岩和煤层组成,底部为典型的冰川沉积,时代为晚石炭世—早三叠世;上冈瓦纳群由炭质页岩、钙质砂岩夹玄武岩,时代为晚三叠纪—侏罗纪。在印度半岛东、西海岸的主要河谷地带分布有白垩纪、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沉积物。另外,德干暗色岩,是印度地盾上仅次于前寒武系的第二位地质体,占据了印度半岛西部和中部的广大地区。属裂隙喷发的高原玄武岩。从晚白垩世开始喷发,最强喷发是在始新世,德干暗色岩与下伏白垩系巴格组间有微不整合,有的不整合于侏罗系、白垩系之上,其本身又为含货币虫的古近系—新近系覆盖。德干暗色岩可分三群,下部暗色岩,分布于中央邦和东部地区,有暗色岩夹层,但火山灰较少;中部暗色岩,分布于中印度和马瓦尔地区,其上部有大量凝灰岩,但缺少暗色岩夹层;上部暗色岩,分布在孟买和卡提阿瓦地区,含大量暗色岩夹层和火山灰。在孟买等地有似火山口的露头。暗色岩厚度各地不同。有从西往东减薄的趋势。近孟买海岸总厚超过2100m往东在中央邦厚约152m,再向东仅有零星露头覆盖在太古宇变质岩上。
山东春节习俗:
1、腊八
腊八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腊八粥进行的,熬粥要安排很多人,“户人”中的烧火户在这天专来烧火。支起大锅,熬出的粥分盛在很多缸里。
腊八粥分两种:一种是粗的,给当差的喝,粥里放大米、肉片、白菜、豆腐之类,喝粥时,一个还给一斤馍馍;另一种是细的,用薏米仁、桂元、莲子、百合、栗子、红枣、红豇豆、江米等熬成,粥面再放上用山楂雕刻的“粥果”。
2、三十
临近三十,孔府忙年活动中最热闹的场面“蒸壮”就出现了,“蒸壮”就是为过年蒸各种馒头、饺子、糕饼。这时“烧火户”又来烧火,蒸各式各样的馒头。?
3、除夕
除夕夜晚衍圣公还要亲自到安怀堂摆供,祭拜白胡子老神仙,据说孔府中所有的精灵鬼怪都归这个白胡子老神仙管。?
扩展资料:
山东春节禁忌:
1、初一忌讳很多,各地大同小异。莒南忌推磨(年前封磨,直到初五才准用磨),忌挑水,忌扫地,忌打人骂人。
2、临沂则忌动针钱,忌包饺子,忌吃荤,忌捣蒜。沂源初一晚上忌点灯,据说点了灯,老鼠就会泛滥成灾。胶东各地最忌初一打破东西,万一打破东西,要手持碎片,不回头,不说话,直走到井边,将碎片抛掷井中,否则“主凶”。
3、也有的地方在打破器物之后,念吉语“岁岁(碎碎)平安”来破解。初一煮饺子,破了不可说“破了”,要改说“挣(赚)了”。过年吃饺子同时吃蒜时,因“蒜”与“散”音同,改称蒜为“义和菜”。
参考资料:
人民网-各地春节习俗――山东关于“投喂甲鱼饲料有哪几种方法?”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珠升号的签约作者“银子诺”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投喂甲鱼饲料有哪几种方法?”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投喂甲鱼饲料有哪几种方法?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文章不错《投喂甲鱼饲料有哪几种方法?》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