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齐宣王与孟子”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齐宣王与孟子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齐宣王(约前350年-前301年,约50岁),妫姓、田氏,名辟疆,战国时代齐国国君,齐威王之子。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齐宣王见到西方秦国招揽贤士,得人而治,越来越强大的情势,便开始发展文化事业。齐宣王喜爱文学游说的士人,不惜耗费巨资招致天下各派文人、学士来到齐国“稷下学宫”来,闻声而来的有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等七十六人,都赐给府宅,官拜上大夫,不担任官职而让他们自由议论。齐国稷下学者逐渐多起来,将近数百上千人,使稷下学宫进入鼎盛。
作为儒家大师的孟轲长住稷下30多年。
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战国时期田齐的官办高等学府,始建于齐桓公田午。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稷门附近。"稷"是齐国国都临淄城(今山东省淄博市)一处城门的名称。"稷下"即齐都临淄城的稷门附近,齐国君主在此设立学宫。故因学宫地处稷门附近而得名为"稷下学宫"(这与东汉时期的"鸿都门学"得名由来相同)。
稷下学宫遗址
孟子听说齐国有一个“稷下学宫”,是个读书人相互交流的好地方,于是就离开刚刚碰壁的魏国,前往齐国临淄。此时齐宣王(齐威王的儿子)继位不久,增修了齐威王开创的临淄稷门外的稷下学宫。著名学者如邹衍、淳于髡(念昆)、田骈、接子、慎到、怀渊等七十六人,都被齐宣王安排在这里做学问。名闻天下之学者,聚集这里的达数百千人之多。真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了。除了孔、墨两大显学,一家之中又细分多派,儒分为八,墨离为三,此外还有道、法、阴阳、名辩诸家,以及农家、杂家、兵家、纵横家,蔚然如雨后蛙噪,成为先秦诸子们的欢乐谷。
复建的稷下学宫
在这里,齐宣王与孟子交往甚密。《孟子》一书中齐宣王与孟子对话对此做了详尽的记录:
一、齐宣王问孟子:齐桓公、晋文公两个称霸主的事业,你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说:孔子的学生,没有讲齐桓公、晋文公两个霸主的事业的。所以,后代没有流传,我也不知道。如果你一定要听,那只有讲,用仁政来治理天下的道理。齐宣王讲:德性怎么样,才可以行王道呢?孟子讲:保民而王。就是能够,行保护百姓的政策,去治理天下,那个也不能抵挡。齐宣王讲:像我这样,能算保民吗?孟子讲:可以。齐宣王讲:你从什么地方,知道我可以。 二、孟子讲:我听你的臣子胡合说,有一天你坐在大堂上,一个拉牛人从堂下走过,你看见了,你说:这牛拉到那去。拉牛人说:拉去用牛血涂新铸的钟。你说:放了吧,我不忍心,看他浑身发抖,他又没有罪,却送他去死。拉牛人说:那涂钟的事就废弃了。你说:怎么能废弃呢?换个羊去就是了。有没有这件事。齐宣王讲:有。孟子讲:你的这个心,就可以行仁政,治理天下了。齐宣王讲:百姓都认为我爱财,以小易大,我齐国虽然偏小,我怎么能贪一条牛呢!我主要不忍心,看他去送死。孟子说:牛和羊有什么分别呢。牛不死,而羊去送死。但这是你,良心的发现。原因是,见牛未见羊也。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所以,君子总是远离厨房啊!
稷下学宫遗址
三、孟子说:有一个人来告诉你王,我的力量,能够举起三千斤重,却举不起一根鸟儿的羽毛。我的眼睛能够看见,秋天鸟儿换毛后的,羽毛尖子。但是,有一车茅柴,放在那里,我却看不见。他这样说,你相信吗?齐宣王说讲:我不相信。
孟子说:现在你王的恩惠,能够到禽兽身上,而不能施到百姓身上,是什么原故。说一根鸟的羽毛,拿不起来,是不用力拿。一车柴草看不见,是不用眼睛看。百姓见不到你的保护,是你不用恩惠。所以说:你不能够行,治天下的王政,是你不肯做,不是做不到。
不为者与不能者,是不一样的。譬如说:肩挟太山,跳过北海。说我不能,这就是不能。又譬如,替长辈折根树枝。你说力量不够,那是你不干。所以你王,不行治天下的王政,是折根树枝之类啊!敬重我自己的父母,然后拿来,推敬别人的父母,爱护我自己的子弟,也同样拿来,爱护别人的子弟,天下可运于掌。
四、孟子告诉齐齐宣王,我听庄暴讲,你喜欢音乐,是吗?宣王讲:是的,不过我只能喜欢,现代的音乐。孟子讲:如果你喜欢音乐,到了极点,那齐国就差不多,可以太平了。孟子又问:你一个人快乐,还是和人共同快乐。宣王讲:还是和人共同快乐好。
齐宣王问:周文王养鸟兽的园子方七十里。有这样的事吗?孟子讲:古书上记载有。百姓讲这园子太小了。宣王讲:我养鸟兽的园子方四十里。可百姓讲,这园子太大了,是什么原故。
孟子说:文王的园子方七十里。割草的砍柴的人,都可以到那里去,打野鸡的同打兔子的,也可到那里去。他同百姓共有,百姓讲这园子太小了,不是很应该吗?我初到齐国,听说有个园子方四十里,如有那个杀了一头鹿,就同杀人一样定罪。这四十里路像个陷阱,百姓讲大,不是很应该吗?
五、齐宣王问孟子。同邻国交往,有什么道理吗?孟子讲:只有那有良心的大国,能够去事奉小国。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顺着天理的人,就能保天下,恐怕违背天理的人,只能保守自己一国。
六、孟子在雪宫见到齐宣王。宣王讲:有道德的人,也有这样地方快乐吗?孟子讲:做了国君,只知道自己快乐,不同百姓共同快乐。也是不讲情理的。能够快乐百姓快活的事,百姓也就能够,快乐君王快活的事。能够忧愁百姓的忧愁。百姓也就能够忧愁君王的忧愁。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七、齐宣王问孟子。有人叫我把从前,周文王巡狩时,在太山下,造的行宫拆掉,你说拆还是不拆。孟子说:这是从前称王于天下,造的宫殿,你王如果,想行王者之事,就不要拆。宣王讲:请你把从前,王者所行的政事,讲给我听听。孟子讲:从前周文王,治理岐山这个地方。种地人收九分,他取一分租税,做官人世代给俸禄,关口同市面上,只稽查匪类,却不收税。犯罪的人,不连累他的妻儿老小。
八、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最穷苦的百姓啊,到什么地方诉苦啊?周文王从良心上发出好的政策。一定要先保护好这四种人。
九、齐宣王讲:我有个喜欢银钱,同货物的毛病。孟子讲:这不防碍行王政。让在家里的百姓,有柴草粮食。出门的百姓装满足足的干粮。你喜欢银钱同货物,与百姓同有。这对于行仁政有什么防碍呢?齐宣王又说:我还有一个毛病。喜欢女色。孟子说:你要做到,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孟子又说:做司法的官,管不好他手下办事的人,你看怎么处理。宣王说,罢了他的官。孟子又说:做国君的,四境之内治不好,那怎么处理。宣王听了这话,知道是说自己的。不好回答,就看着左右的人,说别样的事了。
十、孟子对齐宣王又说:所称故旧的国家,并不是说,有高大的树木,有世代的老臣。现在你不但没有世臣,并且连亲信臣子也没有。齐宣王说:我怎么样才能知道,谁有才能呢?
孟子说:左右皆曰贤,不可信。诸大夫皆曰贤,还不信。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看出真是好人,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不要听。诸大夫皆曰不可,也不要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看出真是不可,然后去了他。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的确可杀,然后再去杀了他。所以杀人的时候说,这是全国人要杀你啊。
十一、齐人伐燕,胜利了。宣王说:拿一万两兵车的齐国,去攻一万两兵车的燕国。用了五十天时间,打胜了,我想单靠人力,恐怕是不行的。如果不打,我怕违背天意。所以打了。你看怎么样。孟子说: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万乘之国,去攻打万乘之国。百姓送饭送水,来迎接你的人马。没有别的意思,避水火也。
十二、齐宣王讲:我取了燕国,各国诸侯都想救燕,来攻我,那我怎么办呢?孟子讲:《书经》上讲,商汤第一次征伐,从葛国开始。天下百姓都信服他,向东征,西方夷人就抱怨,向南征,北方狄人就抱怨。说为什么?后来解放我们。民望之,若大旱之云霓也。市面上生意不停,耕者继续种地,杀了他们的国君,解救那受苦的百姓,若时雨降,民大悦。
孟子讲:如果你杀他父兄,累其子弟,毁其宗庙,抢掠他的贵重东西,当然就不行了。现在你快些发布命令,归还掳掠来的老人小孩,阻止不要抢掠,他的贵重东西。同燕国百姓商量,替他们立起国君,然后你的军队就撤走,那还来得及,止住诸侯来攻。
十三、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看待臣下如同自己的手足,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自己的腹心;君主看待臣下如同犬马,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路人,君主看待臣下如同泥土草芥,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强盗仇敌。”宣王说:“《礼》规定,要为先前侍奉过的君主穿孝服。君主如何做,臣下才能为他服孝呢?”孟子说:“(臣下)有劝谏被实行,有建议被采纳,恩惠润泽民众;(臣子)因故辞去,君主就派人领他出境,并事先到他所要去的地方做好安排;离去三年不返回,才收回他的土地和房屋。这叫做三有礼。这样,臣下就愿意为他服孝了。如今做臣下的,有劝谏君主不实行,有建言君主不听,恩惠不能润泽民众;因故离去,君主就要拘捕,又(使他)陷困境于所要去的地方;离开当天,就没收了他的土地和房屋。这就叫做强盗仇敌。对强盗、仇敌一样的国君,还怎么为他服孝呢?”
十四、齐宣王问有关卿大夫的事。孟子说:“大王问的哪一类公卿?” 齐宣王说:‘卿大夫还有不同吗?” 孟子说:“有不同。有王室同宗族的;还有异姓的卿大夫。” 齐宣王说:“那我请问王室同宗族的公卿该如何。” 孟子说:“君王有过失就劝谏;反复劝谏还不听从,他们便改立他王。” 宣王听了勃然变色。 孟子说:“大王不要怪罪。您问我,我不敢不说真话。” 稍许,宣王脸色正常了,又问非王族的异姓卿大夫。 孟子说:“君王有过错,他们便加以劝谏;反复劝谏还不听,他们便辞职离开。”
十五、齐宣王想要缩短服丧时间。公孙丑说:“父母去世的话,服一年丧,不是比不服丧好吗?”孟子说:“这就像有人扭他哥哥的胳膊,你对他说姑且慢慢地拧,这不是个办法,只是教导他孝敬父母兄长罢了。”有个死了生母的王子,他的师傅替他请求守几个月的丧。公孙丑说:“像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孟子说:“这个王子是想服完三年丧却无法做到。即使多服一天也比不服好,是对那些没人禁止他,而自己不愿服丧的人说的。”
《考工记》书影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考工记》是齐国政府制定的指导、监督和考核官府手工业、工匠劳动制度的书,作者为齐稷下学宫的学者;主体内容编纂于春秋末至战国初,部分内容补于战国中晚期
《考工记》书影 今天所见《考工记》,是作为《周礼》的一部分而存在。《周礼》原名《周官》,由“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组成
西汉时,“冬官”篇佚缺,河间献王刘德便取《考工记》补入。刘歆校书编排时改《周官》为《周礼》,故《考工记》又称《周礼·考工记》(或《周礼·冬官考工记》)
《考工记》篇幅并不长,但科技信息含量却相当大,内容涉及先秦时代的制车、兵器、礼器、钟磬、练染、建筑、水利等手工业技术,还涉及天文、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
孟尝君
孟尝君 中国战国四公子之一,齐国宗室大臣。孟尝君姓田名文。田文的父亲叫靖郭君田婴。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齐宣王庶母所生的弟弟。田婴从威王时就任职当权,曾与成侯邹忌以及田忌带兵去救援韩国攻伐魏国。后来成侯与田忌争着得到齐王的宠信而嫌隙很深,结果成侯出卖了田忌。田忌很害怕,就偷袭齐国边境的城邑,没拿下,便逃跑了。这时正赶上齐威王去世,宣王立为国君,宣王知道是成侯陷害田忌,就又召回了田忌并让他做了将领。威王十六年(前341),田忌跟孙膑、田婴一起攻打魏国,在马陵战败魏国,俘虏了魏太子申杀了魏国将领庞涓。宣王七年(前336),田婴奉命出使韩国和魏国,经过他的一番活动使韩国、魏国归服于齐国。田婴陪着韩昭侯、魏惠王在东阿南会见齐宣王,三国结盟缔约后便离开了。第二年,宣王又与梁惠王在甄地盟会。这一年,梁惠王去世。宣王九年(前334),田婴任齐国宰相。齐宣王与魏襄王在徐州盟会互相尊称为王。楚威王 得知这件事,对田婴很恼火,认为是他一手策划的。第二年,楚国进攻齐国,在徐州战败了齐国军队,便派人追捕田婴。田婴派张丑去劝说楚威王,楚威王才算罢休。田婴在齐国任相十一年,宣王去世,齐愍王立为国君。愍王即位三年,赐封田婴于薛邑。
2009-3-14 21:39 回复 资兴帮 224位粉丝 3楼平原君,名赵胜(?-前253年),是中国东周战国时期赵国宗室大臣,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封于东武(今山东武城),号平原君。在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时任相,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之一,以善于养士而闻名,门下食客曾多达数千人。和齐国孟尝君田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合称战国四公子。
赵惠文王元年(前298),平原君被拜相,其后“三去相、三复位”,前后相赵48年,历经惠文王、孝成王二朝。《史记·赵世家》记,赵惠文王“十四年(前285),相国乐毅将赵、秦、韩、魏、燕攻齐,取灵丘”。《乐毅列传》也说“以相国印授乐毅”。《史记·赵世家》又记,赵惠文王十八年(前281)“魏冉来相赵”。又记“齐安平君田单将赵师而攻燕中阳,拔之。又攻韩注人,拔之。(赵孝成王)二年(前263年),惠文后卒。田单为相”。除此三事之外,皆由平原君相赵。《将相和》中的“相”蔺相如与平原君同时代,其实并未相国。
2009-3-14 21:40 回复 资兴帮 224位粉丝 4楼号称战国四公子之首
信陵君(?—前243年),名魏无忌,中国战国时代魏国人,是魏昭王的儿子,魏安厘王同父异母的弟弟。信陵君是战国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魏安厘王时期官至魏国上将军,和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楚国春申君黄歇合称为“战国四公子”。
魏公子信陵君无忌,“魏昭王少子而魏安嫠王异母弟也”,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因此多归公子。而列国也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地十余年。”但才高招忌,安嫠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安嫠王即位十数年,齐楚相约攻魏。老臣唐睢西说秦昭王,秦发兵救魏。安嫠王昏庸无能,目光短浅,居然“以秦救之故,欲亲秦而伐韩”。信陵君乃纵论天下形势,谏阻魏王,指出秦乃虎狼之国,“非尽亡天下之国而臣海内,必不休矣”。韩为魏之屏障,韩存则“卫、大梁、河外必安”,韩亡则魏危在旦夕。事实上,后来秦果于秦王政十七年亡韩,二十二年亡魏。作为一个出色的军事家,信陵君可谓高瞻远瞩。
魏安嫠王二十年,秦昭王破赵长平军,进兵围邯郸,赵王请救于魏。三晋本为一家,赵魏尤其唇齿相依。但魏王畏秦,令晋鄙将十万大军屯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信陵君数劝魏王不得,乃窃符救赵。目光高远,当机立断,信陵君可谓不世之英雄。
信陵君留赵十年,“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安嫠王三十年,信陵君返魏,将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乘胜追击至函谷关,“秦兵不敢出”。赫赫武功,名震天下。以秦之强,于公子在世之日,不敢复加兵谋魏。
信陵君亲韩救赵存魏,于三晋及天下其功可谓大矣,可惜功高震主,秦王又以反间计日毁公子于魏王。魏王本畏公子,遂“使人代公子将”。为免杀身之祸,信陵君“谢病不朝”,“饮醇酒,多近妇女”,四年后便“病酒而卒”。实令人扼腕叹惜。
四公子皆称喜士,致食客数千,但唯有信陵君乃真正能下士者。每闻贤者,必卑躬往请,以诚相求,以礼相交。如大梁侯嬴、朱亥,邯郸毛公、薛公。汉高祖少时即闻公子贤,即位后“每过大梁,常祠公子”。高祖十二年、十二月,为战国王者及秦始皇置守冢十家。非王而获守冢者独信陵君一人。史记: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信陵君之贤,诚不虚也。
2009-3-14 21:42 回复 资兴帮 224位粉丝 6楼春申君 (前320~前238)本名黄歇,东周时期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曾任楚相。黄歇游学博闻,善辩。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12县。
春申君明智忠信,宽厚爱人,以礼贤下士、招致宾客、辅佐治国而闻于世。顷襄王时,秦昭王派大将白起带兵打败韩国和魏国后,联合韩、魏两国共同讨伐楚国,形势危急,顷襄王派能言善辩的春申君出使秦国,说服秦昭王退兵。顷襄王病重,春申君设计使留在秦国作为人质的楚太子熊完逃回楚国即位,即考烈王。考烈王任他为相。在秦军围攻邯郸时,春申君带兵救援。后又为楚北伐灭鲁。
当时楚考烈王无子,春申君以此为忧。后来,春申君娶赵人李园之妹。李园妹有身孕后,献于考烈王,生子被立为太子(即楚幽王),而李园妹被立为王后。李园因此逐渐掌握大权,蓄养死士,欲杀春申君。考烈王病死后,李园令人埋伏于棘门之内,杀死春申君及其全家。
春申君黄歇,四公子中唯一非王室中人。然相楚考烈王二十五年,辅国持权,说一不二,自有其过人之能。
黄歇初以博闻辨术事顷襄王,封左徒。二十一年,秦拔楚郢,“烧先王墓夷陵”。二十二年,复拔巫黔中郡。是时黄歇为楚使于秦,知秦王轻楚,恐秦举兵灭楚,遂以滔滔辨才说秦昭王,指出“天下莫强于秦楚”,秦楚相争犹如二虎相斗。蚌鹤相争渔人得利,灭楚而致韩魏强盛实属不智之举。再者秦楚素来友好,韩魏于秦却有累世之怨。故仇楚不如善楚,伐楚不如伐韩魏。昭王以为善,乃止将军白起,“发使赂楚,约为与国”。
顷襄王二十七年,太子完质于秦,黄歇随行。三十六年,顷襄王病,黄歇乃设计使太子逃归楚。秋,顷襄王卒,太子完立,是为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春申君,从此荣宠不衰。
春申君相楚二十余年,考烈王无子。赵人李国欲献其妹于楚王,恐无子失宠,遂投春申君门下。春申君性好渔色,年近花甲,色心未衰,乃自取其妹。及有身,李园教其妹言于春申君:“楚王虽幸君,然王无子,百年后必立兄弟。君相楚日久,多失礼于王兄弟。异日恐有杀身之祸。不如进妾于王,一旦有子,则楚国尽为君之天下矣。”春申君“大然之”,乃进之楚王,欲效吕不韦故计。后果生男,立为太子,李园遂受重用。
李园本非善人,得势后更是野心勃勃,阴养死士,欲取春申君而代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春申君徒为他人做嫁衣裳,自己却懵然不知。二十五年,考烈王病,春申君门下贤者朱英劝春申君:“楚王卒,李园必杀君以灭口。”可怜春申君一生玩弄权术阴谋,此时居然天真,以为李园“弱人也,仆人善之,且又何至此!”十七日后,考烈王卒,李园使死士刺春申君于棘门,“尽灭春申君之家”。
春申君初为左徒时,外无宾客之助,内无王室之亲,说秦以存魏国,设计而归太子,独赖其才而成大事,其智何其明也。及为相国,五年将兵救赵,八年北伐灭鲁,复兴楚国。以非王室宗亲而相楚二十五年,言必听、计必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名为相国实则楚王也。其文治武功、才能手段可见一斑。一世英雄,暮年竟灭族于竖子之手,可怜可叹
关于“齐宣王与孟子”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珠升号的签约作者“灵枫”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齐宣王与孟子”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齐宣王与孟子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齐宣王(约前350年-前3...
文章不错《齐宣王与孟子》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