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介绍下日本俳句”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介绍下日本俳句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这是日本著名俳句诗人松尾芭蕉(1644~1694) 俳句的代表作。俳句是日本传统诗歌形式中的一种短诗,也是世界上最短的格律诗之一。它以极其短小的形式表现作者刹那间的感受, 多用比喻、象征等手法, 语言 含蓄、隽永、简练, 便于记忆和流传。俳句作为一种独立的诗体,形成于十五世纪。原称“俳谐”,是一种以表现市民生活为主的诙谐诗。俳圣松尾芭蕉把 它从诙谐提升到真挚,并引向抒情诗的意境,奠定了它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俳句有两个最基本的特点。第一,每首俳句都是三行十七个音节,第一行五个音节, 第二行七个音节,第三行五个音节,即构成“五、七、五”的格式,而不押脚韵。第二, 每首俳句都必须有而且只能有一个“季题”。所谓“季题”,又称“季 语”,即与四季有关的自然现象或人事现象。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现象,就是用与春夏秋冬四季有关的风花雪月、鸟兽虫鱼、花卉草木等为标志和暗示,使读 者一看即知该俳句所吟咏的是四季中的那个特定季节的事物。二是社会现象, 即以宗教、习俗、人事 (包括节日、忌日、纪念) 等来暗示一年四季中的一个特定季 节。
这首俳句是松尾芭蕉最著名的作品,也是“蕉风”(即“芭蕉风格”的简称,其特点是:朴素而严谨,“诙谐达到真诚”,具有闲寂、幽雅、余情、纤细的美,悲中有喜、喜中有悲、雅俗浑然融合的意蕴,含蓄隽永的语言)的代表作。日本学者高滨虚子在《俳句的理解与欣赏》中介绍道:“本诗是芭蕉俳风新纪元创立的一大标志。同以往滑稽洒落的俳句不同, 此句乃如实描绘实情实景, 有顿悟之境。其日芭蕉独居涤川草庵时,听到庭中古池传来水声。那声音正是青蛙跳入水中造成的。因为周围极其寂静,这水声也格外地清亮。在这首俳句中,芭蕉悟到了俳道的生命,不在于滑稽和洒落,而在于这样一种闲寂之处。”
这首俳句的特点在于外表平淡而内蕴深厚,形式短小而余味无穷。静谧的古池塘边, 万籁俱寂, 一切似乎凝然不动。忽然,传来一只青蛙跃入水中的声音。全诗到此戛然而止, 似乎一切都已说完, 又似乎一切都未说完。这首俳句虽然在形式上完结 了,可在读者的心理上并没有完结,它永远在向读者述说着什么。这种述说, 细加分析,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余味”。第一,听觉余味。青蛙跳入池塘, 其跃水之 声是“扑通”、“啪叽”还是其他声音? 引人推想。第二,视觉余味。俗话说“一石激起千层浪”。青蛙跳入池塘后, 池水泛起由小到大一圈圈的涟漪, 这圈圈涟漪 一层层扩展又消逝, 久久地荡漾在读者的眼前, 让人遐想。第三,意义余味。英国诗人布莱克有诗云:“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个天堂,/把无限 放在你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梁宗岱译)生动地表现了在艺术家灵感迸发的瞬间,理性主义者、机械论者们执意严格精确区分的沙粒与世界、野花与 天堂、有限与无限、刹那与永恒进入了一个无差别的契合境界,世界恢复了整一,人性恢复了和谐。芭蕉这首俳句与此有类似之处, 但又独具特色。
首先,俳句表现了东方人特有的那种在闲静中体悟生命活力从而“顺随造化”、“回归造化” 的思想。古池塘四 周万籁俱寂,而池塘的水面一片平和,更增添了一种幽寂的气息。在这古老的寂静中, 只有心境极其清幽、极其闲逸的人, 才能听到青蛙猝然跳入水中发出的虽清晰 却微小的响声。俳句一方面以蛙入池塘之声衬托了心灵的清幽闲逸,另一方面更以春天苏醒的青蛙的跳跃声,在幽静安恬的气氛中展示了一种富有生命觉醒和冲动的 充满生机的春之气息。而水声过后,古池塘的 水面又恢复了宁静。在这样一个神妙的瞬间,动与静达到了完美的结合——表面上是无穷无尽的幽静,内里却蕴藏着大自然的生命律动和大自然的无限奥妙,以及诗 人内心的无比激情,余韵悠悠,味之无尽。在诗人仿佛不动声色、信口道来的轻松自然中,又体现了东方人特有的那种“顺随造化”、“回归造化”的思想——造物 无言,万物适时而动,但终归要回归造化,一切尽可在幽寂闲逸中顺随造化,融入自然。
其次,这首俳句体现了禅宗的一些哲理。禅宗是极东方化的一种宗教,它有一个“梵我合一”的世界观理论,一方面强调世界本“空”,一方面又重视在“空”的世 界里,体验并捕捉活跃的生命,并使个体生命回归永恒的实在,达到“梵我合一”。为达到“梵我合一”的境界,禅宗强调通过个体的直觉体验——顿悟,通过“青 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的平凡现象世界,去整体把握存在的本源——表现为瞬间的永恒,从而进入一个梵我同一、物己双忘、宇宙与心灵融合一 体的奇妙又美丽、愉快而神秘的精神境界。这首俳句正是通过古池塘、青蛙入水、水声这些平凡的现象,表现了诗人对宇宙真理——“梵我合一”境界的直观表现与把握。一片寂静的古池塘,凝结着神秘、幽浮的“过去”,而冬眠醒来的青蛙,则象征着生机勃勃的“现在”,在青蛙跃入水中发出声响的一刹那间,“过去”与“现在”在人的直觉顿悟中倏然融合一体,而水声及层层荡漾的涟漪,则向茫茫的未来无限延伸着。这样,芭蕉通过青蛙入水这一意象,直觉地表现了时间的绝对同一——过去、现在、未来在一个神秘的瞬间统一起来,弥漫到禅宗那无差别的“空”的境界;冬眠醒来的青蛙象征着生命的复苏,古池塘里的水是生命的本源,生命觉醒的青蛙跳入池中,则是个体生命回归永恒实在并与之合一的象征。就这样,芭蕉在这首短短的仅十七个音节的俳句里,生动又深刻地以直觉顿悟的方式表现了禅宗的理想境界,展示了个体生命与宇宙的哲理关系。
本诗的艺术特点有二。一是即兴、自然。这种诗往往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经过长期的思考,长久的酝酿,在一个神奇的瞬间,在某一外物的触发下,如 牛顿见苹果落地而发现万有引力一般,诗人豁然开朗,不假思索地即兴挥洒出这仿佛信手拈来的神来之笔(我国晋代诗人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池塘生春草,园 柳变鸣禽”也是如此)。二是以动写静。诗人写静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静写静,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此时无声胜有声”。一种是以动写静,如我国 六朝诗人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松尾芭蕉擅 长以动写静,他的另一首著名俳句“静寂,蝉声入岩石”(林林译)以主观感受夸张地写出了极端的寂静——竟使人感到蝉声渗入了岩石。这首俳句也不例外, 一九 一六年印度诗人泰戈尔访问日本时读到它, 对之赞不绝口:“够了, 再多余的诗句没有必要了。日本读者的心灵仿佛是长眼睛似的。古老而陈旧的水池是被人遗忘 的、宁静而黝黑的。一只青蛙跳入水里的声音, 清晰可闻, 可见水池是多么的幽静!”这首俳句影响极大,以致二百余年后的今天,美洲俳句社的刊物还以《蛙池》
松尾芭蕉的写作风格松尾芭蕉有哪些经典的俳句?
《芭蕉七部集》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以松尾芭蕉(1644—1694)为主要作者的俳句集,收集了芭蕉创作最盛的十年间芭蕉和门人弟子具有代表性的句作,故又称《俳谐七部集》或《蕉门七部集》。七集按编定顺序是《冬日》(1684)、《春日》(1686)、《旷野》(1689)、《瓠》(1690)、《猿蓑》(1691)、《炭囊》(1694)、《续猿蓑》(1698)。后人佐久间柳居从七本俳句集中精选成一本合集,亦名《芭蕉七部集》,在日本具有较大的影响。
《芭蕉七部集》反映了芭蕉俳句创作的全貌。其中一些句作反映社会现实,同情人民的不幸。如“请纳凉/北墙凿个小窗。”这里运用汉诗“暑月贫家何所有,客来惟赠北窗风”的意趣,包含着对贫苦人民一无所有的深切同情。再如一首“遗弃儿/霜为衣/风为被。”弃儿衣食无着,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形象跃然纸上。芭蕉一反贞德派、谈林派戏谑的俳风,增进了严肃的社会内容。芭蕉更多的俳句是咏物、写景、叹事,抒发某种情怀和心志。如“云雀原野鸣/自由自在一心轻”,“春回大地气象改/无名山丘笼曙霞”,“啮到紫菜砂/感叹老衰牙。”“云雀”句由旷野云雀的鸣叫,联想到自由自在的生活;“春回”句写春回地暖的景观,生意盎然,表现作者勃发向上的情绪;后一句由啮到菜砂而叹老,深感老之将至。芭蕉长期过着行旅生活,足迹遍布岛国。宿露之行的艰苦,旅途所得的喜悦,成为芭蕉俳句的重要内容。如“投宿已疲乏/忽又见藤花”,“菖蒲结做草鞋带/绑在行脚上”。前一首中的“藤花”,在暮蔼中更见凋敝,“疲乏”的旅人又睹困乏之物,辛劳之感倍增;后一首中的“菖蒲”是端午节挂在门口以驱邪气之物,今在旅途,绑在脚上,图个吉利。前者是个疲劳不堪的旅客,后者是个整装待发的游人。再如一首《旅怀》:“今秋为何添霜鬓/飞鸟入流云。”这是作者多年漂泊生活的感叹。还有如缅怀古人、凭吊古迹、 自家身世、亲友赠答等俳句,内容丰富。
芭蕉的俳句文字平朴,但含蓄隽永,韵味无穷。在对对象的描写中,融注进自己的真情实感,又不是明白直露,一览无余。如“古池塘呀/青蛙跳入响水声”,以一瞬间的一个小动作的声响,冲击周围的寂静,以声写静,表达了一种幽思发微的意趣。芭蕉俳风以寂静、幽雅、纤细为主,但又多变化。如:“寂静/蝉声入岩石。”“微风吹得轻柳散/主客皆闻远钟声。”“余吾湖夜/鸟梦沉沉。”但也有“坟墓震动/我的哭声似秋风”的 *** ,“伊良古崎冬日到/喜见只鹰击长空”的愉悦,“海涛正汹涌/银汉横佐渡”的豪迈和“陋室无长物/小蚊款嘉宾”的诙谐。芭蕉被称为“俳圣”,他的句作是日本俳坛学习的典范。
松尾芭蕉是日本江户时代的著名诗人。他的原名是松本润弘。松尾芭蕉是他用来写诗的名字,也是他的笔名。他还有许多其他的名字,如陶青,花道缘和刁玄月。那么松尾芭蕉的个人信息是什么呢?
圣德太子的肖像
松尾芭蕉出生于河南上野。他父亲英年早逝。他家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一个妹妹。自从父亲去世后,家里一直由哥哥一个人抚养,所以作为家里的另一个男人,松尾芭蕉承担了一部分责任,去了当地的领主家做女招待。后来他学会了幽默,上帝也是幽默的爱好者。他们经常一起喝酒,写诗。松尾芭蕉于1662年首次为人所知。在此期间,他写了两首诗,被收入诗集出版。与此同时,他给自己起了个武士的名字。不到两年,他的老主人就去世了。不愿意继续为新主人服务的松尾芭蕉离开了上野,开始四处游历。
在江户时代,松尾芭蕉经常四处游历,寻找创作灵感,甚至和一群追随者创立了自己的传送门。有一段时间,松尾芭蕉并不满足于自己的成绩,创作遇到瓶颈,开始沉思。那段时间他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打坐、读书、旅游,特别喜欢读一些庄子、李白、杜甫的作品。
694年,松尾芭蕉开始了他最后一次长途旅行,离开京都前往大阪,却在前往大阪的途中突然腹部不适而死,死前留下了一首俳句。
松尾芭蕉的经典俳句
松尾芭蕉是三郎太松下的笔名,人们也直接称他为穆萨。他是江户时代著名的幽默诗人,甚至被称为“圣人”。松尾芭蕉的经典俳句是什么?
松尾芭蕉俳句
松尾芭蕉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留下一大家人抚养。为了减轻哥哥的负担,他去了当地的领主家当服务员。主人是个热爱俳句的人,教他写俳句。两人经常喝酒,交换意见。当时松尾芭蕉的俳句有俳句的色彩。松尾芭蕉于1662年首次成名。他的两首诗选自《左叶山中集》。从那以后,松尾芭蕉一直在写作。有时,他也受到李白和杜甫的影响。他的诗充满了色彩。
如果你想说松尾芭蕉的经典俳句,没有什么比他的《古池塘》更好的了,他说:“当青蛙跳到水中央时,它扑通一声。”据说一只青蛙跳进了一个旧池塘,激起了涟漪。在青蛙跳之前,它被一动不动的青蛙和平静的水包围着。当青蛙跳跃时,它的运动与水的静止和运动相结合。青蛙跳进池塘后,一切又恢复了平静。这些看似简单的文字,其实表现的是松尾芭蕉内心的激动,如同破碎的池水,而最终的平静,则表现的是自然的循环规律和自然的生命力。松尾芭蕉的《樱桃鉴赏》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字里行间清晰地呈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闲适宁静的环境。
松尾芭蕉的写作风格
松尾芭蕉以写俳句闻名,俳句是日本古典短诗,有17个读音,要求严格,类似于中国古代的七言绝句。俳句起源于日本诗歌的两种形式,即连歌和和声诗。擅长俳句的松尾芭蕉文笔如何?
漫画《松尾芭蕉》
松尾芭蕉出生于上野县。他是家里的第三个孩子。他上面有一个哥哥姐姐,下面有一个姐姐。都说一个人的生活环境会对他的未来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所以小地方出身的松尾芭蕉的文笔大多是恬静闲适的。他非常喜欢旅行,所以他的俳句中也有许多对自然的宁静描写。
他的经典作品之一,《顾迟》,突出了他的写作风格。最初的故事是
松尾芭蕉的文笔恬淡从容,看似简单的文字,其实蕴含着很大的哲理。
松尾芭蕉的成就
松尾芭蕉出生在日本的一个小地方。他生于1644年,卒于1694年,享年51岁。松尾芭蕉是家中第二号人物,有一个哥哥。松尾芭蕉成就最大,最令人难忘的是他在俳句方面的成就。他是江户时代著名的俳句家。
漫画《松尾芭蕉》
俳句是日本的短诗,相当严谨,有点像中国的绝句。中国的绝句受限于平仄,俳句受限于“季节表达”。俳句起源于两种诗歌形式:连续的歌和和谐的诗。在松尾芭蕉生活的时代,他将俳句推向了顶峰。那时候不叫俳句,叫俳句。俳句成为一种独立的诗歌风格,被其他俳句艺术家称为俳句。
松尾芭蕉的俳句特别朗朗上口,寓意丰富,其中最经典的是《顾迟》。短短的17个字,按照“5-7-5”的比例排列,生动地刻画了冬眠的青蛙刚开始醒来,平静无波的池水,运动的青蛙与静止的池水碰撞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首俳句既有诗的意境,又有人生的哲理。著名诗人泰戈尔读这首俳句时赞不绝口。他说,“这就够了,再多也是多余的”。由此可见,松尾芭蕉在俳句方面的造诣是很深的。
松尾芭蕉的成就主要是将俳句推向了顶峰。他的许多俳句成为后人效仿的典范,这也奠定了他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读松尾芭蕉的俳句,总能让浮躁的心找到片刻的宁静,感受大自然的秘密。
关于“介绍下日本俳句”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珠升号的签约作者“双冰”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介绍下日本俳句”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介绍下日本俳句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这是日本著名俳句诗人松...
文章不错《介绍下日本俳句》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