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传统手工艺有哪些

网上有关“苏州传统手工艺有哪些”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苏州传统手工艺有哪些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苏州有许许多多精美的手工艺品,如桃花坞木刻年画、苏绣、苏扇……根据 苏州文化 来说,这些都是来自民间传统的手工艺,十分精美,又具有古典风格。家中摆饰或者送给亲人朋友都相当适合,一起来看看这些传统手工艺都有些什么吧!

桃花坞木刻年画

木版年画是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桃花坞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以北。桃花坞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为鼎盛时期,每年出产的桃花坞木版年画达百万张以上。

桃花坞年画的印刷兼用着色和彩套版,构图对称、丰满,色彩绚丽,常以紫红色为主调表现欢乐气氛,基本全用套色制作,刻工、色彩和造型具有精细秀雅的江南民间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吉祥喜庆、民俗生活、戏文故事、花鸟蔬果和驱鬼避邪等民间传统审美内容。民间画坛称之为“姑苏版”。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苏绣

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布很多地区,是汉族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苏绣与养蚕,缫丝分不开,所以刺绣,又称丝绣。

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苏绣用于服饰。三国时代,吴王孙权曾命赵达丞相之妹手绣《列国图》。据《清秘藏》叙述苏绣“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可见在宋代苏绣艺术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真可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绣技具有“平、齐、和、光、顺、匀”的特点。

六千年前,苏州就有了纺织品。吴国都城就在苏州,三国东吴时,丝帛之饶,衣复天下,苏州丝绸已发展成为“瞻军足国”的重要物资。

 苏扇

苏扇是苏州特产,以雅致精巧,富有艺术特色而着称,历史悠久,国外驰名。包括折扇、檀香扇和绢宫扇三大类,统称为“苏州雅扇”。明清以来,主要在苏州及周边地区广泛流传。

苏州雅扇集各种精湛工艺于一身,包括造型、装裱、雕刻、镶嵌、髹漆等工艺。它们把吴地的山山水水、花鸟人物浓缩绘描,其精湛的手艺构成了吴文化中绚烂多姿的篇章。

折扇自南宋时开始自制,亦名“聚头扇”、“撒扇”,南方习称“折扇”。苏州折扇又称“吴扇”,其扇骨造型艺术丰富多彩,扇头造型达百种之多,主要为圆头、方头、尖头、玉兰头、竹节头等。扇工还运用磨、漆、嵌等技艺,千变万化,极尽巧思。

自明代起就有精致文雅和形成多样的特色。扇骨材料以竹片为主,精工细作,达数百种之多,水磨扇骨更为上品。扇面大多用棉料宣纸裱成,有“素面”和“画面”两种。画面由名家作各种书画。素面有仿古白素面、金面等多种。尤以“老矾扇面”制作精妙,是苏州折扇中的名牌。由于以上特点,苏州折扇子已不止是生风用具,而成为人们收藏的珍品。

 剪纸

剪纸艺术是汉族传统的民间工艺,它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已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种珍藏。那质朴、生动有趣的艺术造型,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其特点主要表现在空间观念的二维性,刀味纸感,线条与装饰,写意与寓意等许多方面。

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 。剪纸在中国农村是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剪纸,就是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这种民俗艺术的产生和流传与中国农村的节日风俗有着密切关系,逢年过节亦或新婚喜庆,人们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雪白的墙上或明亮的玻璃窗上、门上、灯笼上等,节日的气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浓郁喜庆。

桃花坞年画指什么?

桃花坞位于苏州阊门内北城下,自古以来便是苏州城里一个风景秀丽的去处。明代风流才子唐伯虎曾在此建了一所房子居住,称作“桃花庵”,并还作了一首《桃花庵歌》,诗中写道: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花前花后日复日,酒醉酒醒年复年。……

从这之后,桃花坞逐渐变得有了名,后来,唐伯虎去世后,其墓地又建在了这里。

在清代的时候,当地又数次对墓地进行了复修,并在唐伯虎的祠墓前后种了数千棵桃树,每到春日桃花盛开时,文人雅士云集,饮酒作诗,使桃花坞成为当时的名胜。

后来,随着苏州城市经

济的发展,在阊门一带集中了许多工艺作坊,其中以年画铺为最多。在此出品的民间木版年画,更使桃花坞名闻天下。

桃花坞木版年画以其丰富的题材、儒雅的画面和清秀的色彩所显示的魅力而受到世人的欢迎,与天津的杨柳青木版年画、山东潍坊的木版年画一起,成为明清时期我国民间木版年画艺术的代表。

桃花坞年画最初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并由绣像图演变而来,至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明末清初,是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繁盛时期,当时的画铺约有四五十家,大部分设在枫桥、山塘街、虎丘和阊门内桃花坞至报恩寺塔一带。其所出产的桃花坞木版年画达百万张以上,除销到江苏各地及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山东、河南、东北三省外,还随着商船远销到南洋等地。

并且,当时苏州年画铺的名称,至后来还一直留存在画面上,像前期的张星聚、张文聚、魏鸿泰、吕云林、陆福顺、墨香斋、春源、季祥吉等,后期的王荣兴、陈同盛、吴锦增、吴太元、鸿云阁等。

桃花坞的画师在画面上署名的,前期有桃坞主人、桃溪主人、墨浪子、归来轩主人、宝绘轩人、墨林居士、杏涛子等,后期有嵩山道人、吴友如、周梦蕉、金蟾香、符艮心等。

桃花坞年画采用木版套印,长期以来一直运用比较简单的手工方式从事生产,色彩上红黄绿黑蓝五种颜色。

后来,在无数雕版和印刷工人的精心制作下,苏州年画不仅色彩绚丽夺目,而且构图精巧,形象突出,主次分明,富于装饰性,形成一种优美清秀、严密工整的民族艺术的独特风格。

桃花坞木刻品种很多,大致可分为门画、农事画、儿童、美女画、装饰图案画、历史故事画和神州传说画等。其中神仙佛像等迷信类画片,内容有门神、灶神,以及所谓辟邪人物。

其中,含有致富获利内容的画片有《一团和气》、《娃娃得利》、《刘海戏金钱》、《岁朝图》等。有关农事的有《春牛图》、《丰收图》、《鱼樵耕读》、《大庆丰收》等。

山水风景画片有各地风景,如《姑苏万年桥》、《苏州阊门图》等。清代雍正后期出现的故事戏文画片,范围很广,有古有今,有单张有连续,如《武松打虎》、《花果山》、《定军山》等。风俗画有《玄妙观庙会》、《苏州城内外三百六十行图》等。

桃花坞木版年画构图丰满,色彩明快,富有装饰性。多用民间故事、吉祥喜庆、神像、戏文、时事为题材,以象征、寓意、夸张手法,来表达人们美好的愿望。

桃花坞木版年画是我国南方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民间木刻画。因产于江苏苏州桃花坞而得名。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是我国三大木版年画之一,具有400多年历史,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并称“南桃北杨”。桃花坞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现在最早的桃花坞木版年画,是在日本刊行的《支那古版画图录》中收录的“寿星图”,画面上刻有“万历念五年(1597)”的刊记。从其画面来看,作品的构图、刻工、印制均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日本的“浮世绘”也深受挑花坞木刻年画的影响。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由盛而衰的过程,明末清初时,桃花坞木版年画达到了最繁盛时期,当时的画铺有四五十家,大部分设在苏州的枫桥、虎丘、三塘街和阊门内桃花坞至报恩寺塔一带。尤其是清代乾、嘉时期的年画,画面远近分明,层次清晰、丰富,生动细致地描绘乾嘉盛世的“城市风情”世相。鸦片战争后,桃花坞木版年画逐渐衰落,销售对象转向广大农村。桃花坞木版年画采用了夸张的造型、丰富的构图、流畅的线条、鲜明的色彩,极具意趣。至抗日战争前夕,苏州年画的画铺只存三家。在解放前夕,苏州的年画业凋零停顿,几近泯灭。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木版年画十分重视,使桃花坞木版年画逐步恢复,并得到了发展。1956年建立桃花坞年画生产小组,1959年转为生产合作社。至1962年桃花坞木版年画年产量已达到100万张左右,年画从此又获得新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木版年画再次得到重视,1979年恢复了桃花坞年画社,以后又并入艺石斋书画馆继续生产年画。现在,国家邮政局又将发行《桃花坞木版年画》邮票,展现我国悠久的年画艺术,必将使桃花坞木版年画得到新的发展。

关于“苏州传统手工艺有哪些”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2)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双冰的头像
    双冰 2025年08月08日

    我是珠升号的签约作者“双冰”

  • 双冰
    双冰 2025年08月08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苏州传统手工艺有哪些”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苏州传统手工艺有哪些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苏州有许许...

  • 双冰
    用户080808 2025年08月08日

    文章不错《苏州传统手工艺有哪些》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珠升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