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施的历史名人

网上有关“姓施的历史名人”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姓施的历史名人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历史上姓施的名人和简介 施之常

春秋时鲁国人,为孔门弟子。

秦汉以后,头一个在历史上崭露头角的是施雠。他是汉武帝独尊儒家之后,专治群经的学者,曾经与诸儒杂论五经的同异于石渠阁,雄辩滔滔,一时名气大噪。

施全

是一位忠义凛然的烈士。南宋的秦桧,是连自己的子孙都唾弃的大奸臣,他以毒计害死岳飞以后,当时的老百姓都悲愤填膺,施全就在此时挺身而出为国除害。他挟着尖刀,毫无畏惧地刺杀秦桧,他的壮志虽然不幸未酬,可是他的英烈事迹,却几乎跟当年的荆轲刺秦王一样,已经永垂不朽。

施琅

字尊侯,号琢公,清晋江人,生卒年不详。初为明代郑芝龙部将,降清后,平台湾,灭郑氏,封靖海侯,卒谥襄壮。

世界上的施姓名人有哪些? 施之常

春秋时鲁国人,为孔门弟子。

施世瑛

字玉华,唐朝安吉人。勇断有才能。隋未天下动乱,世瑛率宗族乡邻子弟,聚粮自守,保卫安宁。后闻高祖起兵,世瑛又率众归附高祖,拜洮州刺史。

施 仇

沛(今江苏省沛县一带)人,西汉今文易学“施氏学”的开创者。他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专治群经的学者,曾经与诸儒杂论五经的同异于石渠阁,雄辩滔滔,一时名声大噪,诏拜仇博士。

施 U

蓝田(今属陕西省)人,字仲宝,五代时后周画家。善画生竹,为当时绝技,有十幅《竹图》传世。

施 全

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南宋义士。初为任殿司小校,闻岳飞被秦桧所杀,悲愤填膺,于是挺身而出,刺杀秦桧,然壮志未酬身先死。

施 惠

字君美。杭州人。约元元贞初前后在世。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王世贞《曲藻》、沈德符《顾曲杂言》、沈自晋《南词新谱》均认为系南戏《拜月亭》作者。王骥德《曲律?杂论》谓“世传《拜月》为施君美作。”吕天成《曲品》则认为:“云此记出施君美笔,亦无的据。”元钟嗣成《录鬼簿》卷下列于“方今已死名公才人,余相知者”项内,云“惠字君美,杭州人。居吴山城隍庙前,以坐贾为业。公巨目美髯,好谈笑。余尝与赵君卿、陈彦实、颜君常至其家。每承接款,多有高论。诗酒之暇,唯以填词和曲为事。有《古今砌话》,亦成一集,其好事也如此。”下附[凌波曲]吊词,但均未提及撰《拜月亭》一事。清张大复《寒山堂曲谱》引注则作:“吴门医隐施惠,字君美着。”与前述杭州施惠不同。而世德堂本《拜月亭记》开场[满江红]有:“自古钱塘物华盛,地灵人杰。昔日化鱼龙之所,势分两浙。”则作者似又可能系杭州人。又《传奇汇考标目》别本第五称:“施耐庵名惠,字君承,杭州人。”并列其所着《拜月亭》、《芙蓉城》、《周小郎月夜戏小乔》三剧(后两剧今未见),不知何剧。故《拜月亭》,尚难定论。另曾与范冰壶等合作《ht裘》杂剧,亦已佚。散曲存有《一枝花?咏剑》套数。

施 清

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清代文学家。康熙间召试鸿博。笃学嗜古,诗文朴厚,时称雄才,著有《揽云集》、《十三经同解》等。

施 琅

字尊侯,号琢公,福建省晋江(今泉州市)人,清代名将。曾任水师提督,台湾省的开拓者,因功封靖海侯。

施之常

字子恒,又称施子,《家语》作子常,春秋末年鲁国人,为孔门七十二弟子之。唐代赠“乘氏伯”,宋封临“濮侯”。

施肩吾

睦州分水(今浙江省桐庐)人,唐元和十年进士,晚年隐于洪州西山(今江西省建新)修道,是西山派道教的创始人,内丹术的倡导者。又是诗人,其诗奇丽。有《西山集》十卷、《西山群仙会真记》等。

施世瑛

安吉(今属浙江省)人,唐代大臣。隋末时聚粮自守,保境安民。后闻高祖起兵,遂率众归附高祖,拜洮州刺史。

施德操:盐官(今浙江省海宁西南)人,南宋学者,人称持正先生。他推崇孟子而排斥佛教,提倡性理之学,指出佛教的人性理论具有片面性。

施耐庵(1296-1370)

原名耳,又名子安,钱塘(一说姑苏)人,迁居兴化(一说淮安),元末明初小说家。元至顺进士。少精敏,擅文章,曾出仕钱塘,又传他曾参加憨士诚军。后弃官归乡,闲门著述,有《水浒》、《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等传世。《水浒传》,写北宋未宋江等被逼上梁山起义的事。在民间流行,影响很大。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施宜生

福建省浦城(一作邵武)人,元代书法家,官至翰林学士。工书、法苏轼,自号三住老人。

施兆昂

福建省福清人,明万历年间进士,选翰林庶吉士。学问淹博,工诗赋,精书画,有《天尺楼稿》。

施闰章:安徽省宣城人,清代官吏、......>>

我国历史上姓施的名人有哪些 施父。春秋时鲁国君主惠公之子,名尾生,字施父,人称施父尾。其在鲁桓公时任大夫之职,据说他精通音律,曾视来访的曹国太子赏乐姿态之变化,断言曹伯(曹国国君)将不久于人世,果验。桓公深敬施公之才,委以重用,施父后成为春秋名臣。传到施公之重孙孝叔时,以祖名为姓,以示与别的家族不同,于是形成施父姓,后省去父字,遂为施姓。他们尊施父为施姓的得姓始祖。

姓施的名人有哪些 施之常

春秋时鲁国人,为孔门弟子。

秦汉以后,头一个在历史上崭露头角的是施雠。他是汉武帝独尊儒家之后,专治群经的学者,曾经与诸儒杂论五经的同异于石渠阁,雄辩滔滔,一时名气大噪。

宋代的施全,是一位忠义凛然的烈士。南宋的秦桧,是连自己的子孙都唾弃的大奸臣,他以毒计害死岳飞以后,当时的老百姓都悲愤填膺,施全就在此时挺身而出为国除害。他挟着尖刀,毫无畏惧地刺杀秦桧,他的壮志虽然不幸未酬,可是他的英烈事迹,却几乎跟当年的荆轲刺秦王一样,已经永垂不朽。

西施

春秋越国美女。生卒年不详。越国苎萝(今浙江诸暨县南)人。本为浣纱女,适越王句践为吴所败,欲献美女以乱其政,乃令范蠡献西施,吴王大悦,果迷惑耿政,后为越所灭。见《汉?赵晔?吴越春秋?卷九?句践阴谋外传》。亦称为西子、先施。

施琅

字尊侯,号琢公,清晋江人,生卒年不详。初为明代郑芝龙部将,降清后,平台湾,灭郑氏,封靖海侯,卒谥襄壮。

施姓有什么来源?历代名人有哪些姓施的? 一、姓氏源流

施(Shī)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为春秋时鲁惠公子尾生之后,以祖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和《元和姓纂》等所载,春秋时鲁惠公(姬姓,黄帝之后)子尾生,字施父,其后代以祖字为姓,世代相传,称为施氏。

2、出自夏时施国,为夏时施国公族之后,以国名为氏。据《姓氏考略》所载,夏时诸侯有施氏(故址在今湖北省恩施市一带),国亡以后,其公族子孙就以国名为氏,世代相传姓施。

3、出自子姓,为商民七族之一有施氏。据《左传》所载,周初,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为卫侯,分到了“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一称)氏、氏、饥氏、樊氏和终葵氏等。施氏为制旗帜的工匠,其后代相传姓施,称为施氏。

4、出自方姓,为明代方孝孺同族方氏,避难时改姓施。据《姓氏词典》注云:“系改姓,明代方孝孺被杀后,其同族外逃,惧怕株连改此姓。“施”字拆开为“方人也”。”

5、出自他族改姓。如云南白族以海螺为图腾的氏族,汉姓为施;明、清时云南土司有施姓;世居沈阳之满洲人有此姓;今京、彝、苗、蒙古、羌、傣、怒、纳西、僳僳等族有此姓。

得姓始祖:施父。春秋时鲁国君主惠公之子,名尾生,字施父,人称施父尾。其在鲁桓公时任大夫之职,据说他精通音律,曾视来访的曹国太子赏乐姿态之变化,断言曹伯(曹国国君)将不久于人世,果验。桓公深敬施公之才,委以重用,施父后成为春秋名臣。传到施公之重孙孝叔时,以祖名为姓,以示与别的家族不同,于是形成施父姓,后省去父字,遂为施姓。他们尊施父为施姓的得姓始祖。

姓施的名人有哪些?他们是做什么的? 施耐庵(1296年-1372年),本名彦端,一般被认为是元末明初小说家,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作者。关于其籍贯,有兴化说、苏州说、杭州说。其生平因缺乏史料而众说纷纭,甚至对有无此人都有争议。《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为其门人。

施洋(1889年6月13日-1923年2月15日),原名吉超,号万里,后改名洋,字伯高,生于湖北省竹山县麻家渡镇杨家河村,中国 *** 党员,中国早期工人运动领袖、律师。1922年6月经许白昊、项英介绍加入中国 *** 。1923年2月1日施洋以湖北全省工团联合会、京汉铁路总工会法律顾问的身份参加了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的指导工作,后指示“京汉铁路工人大 *** ”爆发。2月7日下午,湖北军阀萧耀南开始采取武力镇压措施,当晚,施洋在家中被捕,后在北洋军阀吴佩孚的密令下,于1923年2月15日凌晨在武昌洪山将施洋执行死刑。

施襄夏 ,1710~1771,清代围棋国手。

施襄夏名绍暗,号定庵。浙江海宁人,生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卒于乾隆三十五年(1771年)。

施琅(1621-1696),字尊候,号琢公,明末清初军事家。原为郑芝龙和郑成功的部将,降清后被任命为清军同安副将,不久又被提升为同安总兵,福建水师提督,先后率师驻守同安,海澄,厦门,参与清军对郑军的进攻和招抚,1683年率军渡海 *** 。由于“背郑降清”,后人对施琅颇有争议。

施文庆(?-589) 南朝陈吴兴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家本吏门。初事太子陈叔宝,拔为主书。叔宝即位,迁中书舍人,与幸臣沈客卿共掌机密。隋军欲南下,四方州镇相继表闻,与客卿抑而不言。群臣共议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至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南)宜沿江布防,竟为所阻。及隋军攻入建康(今江苏南京),文武启请经略之计,又不能行。陈亡被杀。

施肩吾(780-861),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进士,今浙江省富阳市洞桥镇贤德村人,施肩吾,北宋道士。自号华阳子。九江(一说湓浦)人。世称华阳真人,著有《太白经》等著作。

施雠,我国汉代著名经学家,著《易经》十二篇,作易经《章句》二篇。

施光南(1940―1990年5月2日),为中国成立后我国自己培养的新一代作曲家,被称为“时代歌手”。曾任全国青联副主席、中国音协副主席、 *** 十三大代表。作品有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

、《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希望的田野上》 ,歌剧音乐《伤逝》等。

《祝酒歌》1979年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献礼演出一等奖。1990年创作了第十一届亚运会主题歌《燃烧吧,火炬》。1990年5月2日施光南去世,享年49岁。著有《施光南歌曲选》。

姓施的古代有哪些名人呢 施耐庵 施世伦 施琅

古代有无姓施的名人 30分 施 仇:西汉“施氏伐”的开创者。

施 U:五代时后周画家。

施 清:清代文学家。

施 琅:清代名将。

施肩吾:唐代进士,诗人。

施德操:南宋学者。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

施宜生:元代书法家。

有姓施的伟人或名人吗? 施夷光 - 又称西子,西施也;古代四大美人之一

施耐庵 - 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水浒传》作者

施琅 - 明末清初军事家,为清廷收复明郑台湾之功臣,获康熙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

施光南 - 现代作曲家

作品曾获“全国第六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全国奖(1996),“第六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一等奖(1996),文化部世界华人书画展银奖(1997),文化部第八届全国“群星奖”金奖(1999)。荣获获辽宁省文联“辽宁省文艺之星”称号(1996),中国文联“建国五十年百名优秀青年文艺家”称号(1999),辽宁省文联“辽宁省书法家协会“辽宁优秀中青年书法家”称号(2000)中华全国总工会“五一文化奖”(2004),2009年被《中国书画》杂志学术提名为中国当下最具增值潜力的十大中青年书法家。

曾参加全国第四、五、六届书法展,第五、六、七、八届中青展,首届国际青年书法展(北京),参加中国书协“首届当代名家书法精品展”(北京),中国文联“97位中国书法家合书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大型石刻艺术展”(北京),中日友好书法交流展(日本),中国书协优秀会员展(北京),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获奖青年书法家20人展览”(香港),“当代中青年书法家18人联展”(北京),2004年“墨海飞鸿”中国优秀中青年书法家12人赴新马展览(新加坡),首届敦煌国际书法艺术节“全国书法名家作品邀请展”(甘肃),全国著名青年书法家作品邀请展(山西),2005年北京国际书法双年展中国中青年获奖书法家提名精品展。2006年全国60年代杰出书法家邀请展(四川),2009,全国60代表书家提名展。

应邀参加《当代著名书法家50人五体书法临摹示范VCD》拍摄(江苏电子音像出版社)。作品传略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书法卷》、《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墨宝集、《中南海珍藏书法集》、《共和国书法大系》,作品被人民大会堂、中南海、中国美术馆等多家单位收藏。

关东才子施恩波的翰墨之道

王力春

渤海之滨,自古人多灵秀;关东大地,乃今风雅时存。仅以翰墨书道而言,施君恩波字雨谷者,诚吾辈不可小觑之辽东才子也。时人谓之为当代实力派中青年书家,市场嘉之为最具潜质艺术家,展赛评之为国展和中青展双魁,所誉正多,皆其明证。今察其人,观其书,益觉言论事实之不虚。

施恩波自幼游于翰墨,孜孜矻矻,既尽池水尽墨、不谢草圣之力,又历虚心向学、拜师求艺之苦,加之以超拔之天资,过人之聪颖,心有灵犀,大彻大悟,故其名驰大江南北,实属偶然中之必然也。偶然者,机遇也;必然者,实力也。兹仰观古代书史,俯察当今书坛,析其技,明其道,以窥才子真实之状貌。

施君以书道立身扬名,诸体皆工,尤善行草。其行草书取法千般,沾溉传统,又不乏新意,绝非俗格。约而言之,首得风意二字,此其脱俗耀众之北门管钥也。

今人善书者众,获奖者频,而得风意者寡。风意者何?晋宋人之状态也。自文字创制之始,天雨粟,鬼夜哭,至于汉末,翰墨之道生焉。钟张之世,行草始作,此后凡历三变。魏晋玄学风行,人皆有意,尺牍书疏,千里面目,遂有羲献父子古质今妍,奠定千载模楷。二王书凌空取势,因势得形,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此行草技法解放之一也。北宋政治虽衰,然市井崇尚风雅,诗书相和,惟厌其俗。士人书艺亦打破隋唐法度之桎梏,爽爽有一种风韵。奇崛如襄阳米南宫书,快马斫阵,阵马风樯,舞笔在手,八面出锋,行草技法之变化尽矣。此解放之二也。明末清初思想开化,高堂大轴风靡流行,用笔又为之一变。名家辈出,风格迥异,有意开宗立派,实始于此。然真正上接晋宋精髓,得古法风意者,惟河南王觉斯也。孟津书笔力千钧,字势跌宕,墨法淋漓,书法形式之变化尽矣。此行草技法解放之三也。综而观之,米芾自称集古字,堂号宝晋斋,惟二王之法是继;王铎既效大王,又钟老米,有后王胜先王之说。同宗共祖,一脉相承,既有血缘之同,又有时代之异,行草技法之集大成者,三王一米而已,余者或其浇漓,或丑怪恶札也。凡古皆可谓传统,然惟此脉鼎彰风意,独步今古,诚传统之菁华也。以此观之,今人但言取法传统,而的得传统者,鲜矣。

恩波学书之途,正承王米脉余,弦续昔贤,间以己意,世殊时移,而风意之面目,何其毕肖哉。观其书作,运使转于方寸,骋大气于高堂,驾轻就熟,酣畅痛快,力透纸背,气势磅礴。其韵得于远祖二王,其痛快得于中祖襄阳,其力得于近祖孟津,含英咀华,酿于一身,岂曰不能不妙不神耶?

或曰:吾学书之路同于施公,亦非花酒游侠之徒,何以不胜施公?答曰:君虽亦步亦趋,不越雷池,然恐仅得形骸之技,未入风意殿堂也。风意乃人之风意,而非书之风意,假笔转心,其工在书,而其妙在人。太平之世,已无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之门户见解,却陡增急功近利之浮躁情绪。割裂传统,漠视文化,做作其书,不免逊为俗格。其人无甚风雅,其书之俗,则不远矣。古代虽言书学小道,附于经学之末,以其饱学多艺之故也;而当今书坛,书家比肩接踵,鳞次栉比,情势虽壮观,然书学真正沦为小道矣。

雨谷却乃不俗之人。其人行侠仗义,四海为朋,果敢倜傥,一如其书。性好吟咏,趣涉丹青,尚游历,淡功名,饶有古风。一派文人才子之气质,岂可染于污泥、妖于清涟欤?公虽早年亦曾勇猛精进,立其艺名,然年届不惑,心渐淡泊,专于兢兢业业做事,不计浮浮夸夸虚名。公亦润格酬字,“君捐金钱酬风雅,我以书画换油盐”,但不事俗贵,自得风流。施公喜作嵌名联,酬答友朋,间得笔墨之趣。吾与兄仅一面之交,叹于其书其人,愿献嘉言,缀作其友——雨似雾而非雾,谷近俗而不俗。戊子谷雨之日,得无异乎?

吉林大学书法博士王力春草于吉古斋

胸中霁月 笔底风涛

关于施恩波书法创作的思索/刘墨

记住施恩波(笔名施雨谷),是见他那钟繇式的小楷,古朴、厚实,古朴、厚实中又颇空灵、秀逸。现 在看,空灵、秀逸不仅在,而且多了,古朴、厚实却有些消失,使我颇致叹惜。

我远离书界的这几年,正是雨谷不断入选全国大展和全国大展上拿奖的几年。墨海澜翻,浪花尖上总有雨谷的名字和作品:

——1995年,第六届全国书法篆刻展最高奖;第六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览一等奖;

——1997年,第七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展览三等奖;

——1998年,获文化部全国社会文化艺术政府最高奖“第八届群星奖”金奖;

每看他的作品,都觉得那是一种洒脱自然、婉转流畅,取法传统却不为传统所囿,将古典的书法之美与现代人的审美感觉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的风格。

书法圈内的人最想知道的,恐怕就是他为什么会连连得奖这样的秘密了。

“书如其人”已经让人说得太俗太滥,即便太俗太滥也仍然是真理。俗人能写俗字,而洒脱的人就是说他不洒脱都没有办法。搞创作和做人一样,不是要从容就能从容的。

中国有了书法,有了书法家,有了作品,它也就成一种文化,点线里面有了审美。书法创作成为一种审美活动,在这样的审美活动中,人表现是各自不同的情怀。

于是,要想了解雨谷的书法,非得和他有一个接触进而了解人的过程不可。

如今雨谷是我的朋友了,与他相交相游,就渐了解深入于他的为人与为艺之道,或者说,是因为喜欢他的人,也就喜欢他的书法的。

他除能写能画之外,还能读能作,而他的仗义疏财以及为人的豪放磊落,更为圈内圈外的友人称道,古人评论书画的时候往往喜欢说这样的话:“足下以不衫不履之身,寄情笔墨,一抒其胸中磊落嵚崎之致。”雨谷的一切艺术活动,都离不开他这样的胸襟。

雨谷也许生来就是一个书法家,但他做这个书法家却付出太多太多,不信,你可以去听雨谷说他的早年,听后留下的准是久久一阵无法抹去的无人不觉的酸辛。

环境的压迫可以摧残一个艺术家,但也最易于养成一个艺术家。《乐府古题要解》里解说琴曲《水仙操》的创作经过说:“伯牙学琴于成连,三年而成。至于精神寂寞,情之专一,未能得也。成连曰:‘吾之学不能移人之情,吾之师有方子春在东海中’。乃赉粮从这,至蓬莱山,留伯牙曰:‘吾将迎吾师。’划船而去,旬日不返。伯牙心悲,延颈四望,但闻海水汩没,山林 冥,群岛悲号。仰天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乃援琴而作歌云:‘翳洞庭兮流斯护,舟楫逝兮仙不还。移形素兮蓬莱山,钦伤宫仙不还’。伯牙逐为天下妙手。”移情就是移易情感,改造精神,在整个人格的改造基础上完成艺术的成就,这全凭技巧是无法完成的。所以听了雨谷早年的经历,总是让我想起这则旧事——也许,雨谷所经历的精神上的寂寞与磨砺,正是上天所以移其情的吧?

寂寞中的探索,往往是最真诚的。

如今雨谷的书艺格调清新雅逸,下笔婉丽中抱持清刚之气,与这一段砺炼,不无关系。

从他步入世间的一开始,就苦苦地在生存的窄小的空间中寻求一种出路:他埋头读书,埋头创作,在繁嚣的生存环境中凝望、思索。我去过他大石桥的家里,那里到处是他练习画时所留下的东西,他几乎就住在一个由宣纸堆成的屋子里。

书法和绘画是他的寄托,一肚子的心事无以与人明说,便都诉说给了笔下的点线。而我们也从他的书法中,看到了书法的灵性和人的灵性,看到了书法与人之间本真性情的相衔接。

可以说,没有书法,就没有了雨谷。

早年的雨谷在经过反复的寻师学艺之后,终于遇到名师:1985年大石桥文化馆邀请聂成文先生举办讲座,带领他进入了书法殿堂。聂成文先生也发现了施雨谷是一个可造之才,悉心教诲,指点他从魏晋入手,这正和他的笔路。聂先生的教诲如春风化雨,使施雨谷初窥书艺的堂奥。他最早的作品,入手正是在小楷上,字形取扁侧之势,横画较长,仿佛有钟繇《荐季直表》、王羲之《孝女曹娥诔》的体势。在这种小楷上所下的功夫,为他此后的进步奠定了一个最为坚实的基础。后来。他又得王镛诸先生的指导,又两度入中央美术学院进修书画,使其在创作上有了新的认识。雨谷以晋人的尚韵为中心,然后以尚意的宋代书法和明清书法来调解,当他将它们熔于一炉,便是现 在的雨谷了。

雨谷心悦诚服于传统之中,他二十多年的书法创作与探索,无不是深入研究与学习传统技巧的过程。

而以技巧最为擅长的米芾,更成他的膜拜的对象。龚贤在一个《山水册》(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所藏)上这样写过:“书法至米而横,画至米而横,然蔑以加矣……”唯美的生活态度与个性的艺术追求,使雨谷选米芾作为学书的进一步基础以及作为个人书法风格的基调,是毫不奇怪的。

他入选和得奖的以及较多的行书书作,来自于米书的笔法、线条几乎成为一个重要的特征:行距、字形,笔锋的提按顿挫,都可以看出来米芾的踪迹,只是雨谷的用笔较米芾的老到显得清新,得纤禾农于墨色的变化之中。

但如果说,他只得力于米芾,那是狭隘地理解了雨谷,因为学米觉得越像,就越容易甜俗,古往今来不能免之者多矣。于是他不停地调剂二王、徐渭、王铎、黄山谷、苏轼、董其昌等都是他用来丰富自己的对象,而今,也许这标志着雨谷书法自我风格的完成:茂密的行距、窄长的字形、顿挫有致的用笔以及婉约爽朗的风格,都使得雨谷可以在当代书坛上独领风骚。他的挂作,往往能一气呵成,纯任自然,心、手、笔、墨、纸之间,了无滞碍,无论是结字,还是行气,或者是字与字之间的牵丝引带,都能随手变化,或行或草,浓淡相应,使之成为一件艺术性极高的佳作。

时下的国人多在浮躁着,但浮躁的东西人们已经太倦了。反传统过了头,就会有人珍视传统。珍视传统不是说做就能做到,它需要一种定力,而这定力又来自一个的修养。

也许更多的人在不顾书法的本质、技术而随便“表现”时,雨谷那种以掌握地道的传统用笔与形式就显得可贵或与众不同了。

而这也正引发了人们对传统的再思考与再理解。如果说雨谷在当代书坛有其特殊意义,那就在于走传统一路的书家,可以从传统中获得什么,以及在传统的路上还能走多远。或者用稍为理论性的话来说,以世界的角度来审视或重筑民族的传统,又籍传统的伸展和转换来确立自身的价值。

雨谷走的是纯粹的传统之路,至少他的取法范围下限只是到明末清初(虽然他渗入现代人的审美感觉与独特视角)。传统并非仅是明显可见的点线,而是那点背后的大文化——这个“‘大’字,不能轻下,亦不能轻许”。

但,现代书家却一是失去了传统文人的身份,二是失去了传统文化的背景——这双重的“失去”固然使传统意义上的书法成为今天艺术意义上的书法,但文人身份的失去也尽然导致了文化背景的剥离。如果说,书法的线条与意味全在于能够拖载文化、拖载人格,那由文人身份而来的文化修养又依托在哪里呢?

如果说文化修养是“道”,书法是“技”,那么,这样的“道”还是蕴藏在“技”之中的。固然,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在于庄子所说的“技也,进乎道矣”一句——这“技”是技艺、技巧、技术、技能——以技显道,以道驭技,单纯的“技”虽让人钦佩,但毕意还是“技”,从此关头再越一步,就有可能与道相接,那才是书法的本质所有意趣所在以及境界所在。

境界是高、是深、是大,以此为书艺的立基,方能成为透网之鳞,从而越升于书道的自由创造之中。

雨谷是知道这一点的。

因为雨谷的书法所以能入于传统之中而又出以自家面目,全在于他能读书,能养气,能明心,能见性,多面手凭此书此气此心此性而去纤去薄去腻去做去巧去甜去宿,再一一地透显于他的书法之中。

对于雨谷来说,传统是一切价值源泉。

如果面对着雨谷的作品,说他没有时代气息,未免失当。

因为古今文人所处的环境与时代,实多存批判心态:有人回归传统,标举士气逸品,寄情于古淡清雅的点线意味中;有人则剪断历史,直奔未来,基至脱去汉字本身的束缚,注目于纵横奔突的视觉形式——此种心理,无非要与处身之时代抗衡,不甘囿于眼前的藩篱。

雨谷,自然属于前者——通古之余闻,反而容易破茧而出,自成面貌,这是中国艺术本身的特殊性之所在,仿佛游子还乡不忘修葺旧园,并点缀了新意。虽然在他的作品中,看不到徐渭式的狂放,没有董其昌的萧散,也不见王铎式的激情,然而却能在秀美中看到苍浑,在舒畅中看到沉郁,这或者正是雨谷自然气质与情续的流露吧。

雨谷的书法,多是诗、书兼备,同时又加上绘画的意趣。他作画也取法于古人,陶然于古人绘画的那种移神定质,轻墨落素,有象因之以立,无形因之以生的清雅、秀逸、古朴之中,但他仍能以一个现代的审美视角去体味那种意趣,出以新境——于是雨谷的书法,由诗达其性情,由意解其灵机,从而创造出寓含着浓郁的诗意画意的书作,其字外之意、象外之象,所抒发的多是他飘逸、洒脱的胸中的逸气。

经过一番又一番的生活磨砺,雨谷现 在算是平坦的走在艺术的路上了。他现 在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国际交流委员会委员、中国铁路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辽宁省书法协会理事、评审委员会副主任、沈阳铁路局书法家协会主席。但艺术之路真的是如此平坦吗?一个有用证明的事实是,书法家不是生活于真空之中的。雨谷在现实中也不能时时感到种种来自于“俗务”方面的困惑与干扰——但有趣的是,他困惑一次,就会了悟一次;干扰一次,就会坚定一次,反作用力倒成了前进的动力。再次见到雨谷他的字已经又是有显著的变化。如果说,艺术有一种功能就是使人从痛苦中上升到快乐,从混乱中上升到秩序,从纠葛中上升到超越,那么,雨谷也可以欣然一笑了。

雨谷居于美丽的滨城——大连。

那里有海、有来自海上的大风,那里也有山,也有其骨。那海那风那山那骨又会铸造出一个什么的雨谷风格呢?

刘墨:北京大学文艺学博士后/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关于“姓施的历史名人”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2)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鲜佳佳的头像
    鲜佳佳 2025年09月05日

    我是珠升号的签约作者“鲜佳佳”

  • 鲜佳佳
    鲜佳佳 2025年09月05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姓施的历史名人”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姓施的历史名人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历史上姓施的名人和简介...

  • 鲜佳佳
    用户090502 2025年09月05日

    文章不错《姓施的历史名人》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珠升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