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矿产预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矿产预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远景区的圈定
1.划分原则
依据前述不同系列矿产产出特征和所属成矿区带成矿地质条件优劣,工作程度,地、物、化、遥成矿信息量及其规模、资源潜力,以及可供安排的地质工作类别(普查、预查、检查),进行Ⅰ、Ⅱ、Ⅲ3级分类。其中:
I类:成矿地质条件极好,地、物、化成矿信息浓度高,有已知或已发现有一定规模的矿床和矿点,资源潜力在中型以上和可安排预查和普查工作;
Ⅱ类:成矿地质条件好,地表有良好矿化显示,地、物、化成矿信息明显,资源潜力较大,有发现新矿床(体)和可安排预查评价工作;
Ⅲ类:具一定成矿地质背景,有地、物、化成矿信息反映或地表有矿化异常存在,推测有一定资源潜力,尚须进一步开展矿产检查工作。
2.划分方案
依据上述划分原则,在调查区可圈出9个成矿远景区。其中,I类铁、铜镍和钨多金属成矿远景区3个,Ⅱ类银锰多金属、金锑和铁锌多金属成矿远景区3个,Ⅲ类金(钨)铜多金属和铜金成矿远景区3个(表1-4-1;图1-4-1)。
表1-4-1 营毛沱地区成矿远景区划分
北山地区基本构造格局及优势矿产资源潜力
(二)远景区分类及主要特征
1.Ⅰ类
包括红山式铁矿、怪石山硫化铜镍矿和拾金滩斑岩-矽卡岩型铜金钨矿3个成矿远景区,主要依据和特征为:
Ⅰ1岔路口-沙井西红山式铁矿成矿远景区
远景区属沙井-平头山北西向帚状构造体系铁、金、铜、镍、铀、稀有多金属成矿亚带,处于砂井-平头山北西向帚状褶皱断裂构造带中,容矿岩系为蓟县系平头山组顶部浅变质细碎屑岩夹含砂磁铁石英岩。区内发育带状航磁异常(M168、M169、M170、M171、M196、M196-1、M196-2等),其形态与蓟县系含铁岩系褶皱形态完全一致。远景区内发现有红山铁矿三矿区、五矿区和岔路口铁矿点等,西延有红山铁矿一、二矿区等。经近两年对红山铁矿一、二和五矿区进行系统勘探,已探明333+3341铁资源量达2×108t。
除已探明和正在开采的矿床、矿点外,新发现的岔路口铁矿点。特别是航磁资料提示,在火石山以南广大地域,特别是在营毛沱-沙井子复向斜核部的沙井-向斜北翼近转折端部位平头山西一带大范围面状高磁异常的展现,其特征和形态完全同红山、七角井等地已知铁矿点相似(图1-4-2)。经地面检查,这些磁异常区地表虽为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和寒武-奥陶纪地层出露区,但野外所见出露的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中酸性侵入岩,大多呈岩床或岩席状沿地层层面贯入或侵入并被同褶皱,而寒武-奥陶系地层则呈平缓残留顶盖覆于岩体之上。图1-4-3是磁异常与闪长岩和地层关系剖面图,所见闪长岩和寒武-奥陶系地层,并非是引起高磁异常的主要物性体,下伏应另有高磁性体的存在。由异常峰值、形态与已知铁矿床的相似性推断,完全可能是由隐伏铁矿体所引起,且埋深并不大。这样,结合磁异常和已知铁矿点的展布,该远景区应是1个铁矿潜力极大的找矿靶区。已具开展普查评价工作条件和要求。
Ⅰ2拾金滩斑岩-矽卡岩型铜金钨稀有金属成矿远景区
远景区属火石山-牛圈子早古生代裂谷铜金钨多金属成矿亚带,处于火石山-牛圈子早古生代裂谷带中,容矿岩系为志留系公婆泉群安山-英安质火山-沉积碎屑岩夹碳酸盐系岩浆岩主要有闪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石英斑岩等。区内发育Hs-4(甲)以Au、Ag、Cu、Hg、Sb、Mo、W、Ni元素为主和Hs-5(乙)以Au、As、Hg、Ag、Cu、Zn元素为主两个综合化探异常和As12、As13、As8、Au23、Au24、Au25、Au26、Au29、Cull、Cu12、Hg14、Mo、4 MO7、Ni3、Ni4、W7、W8、W9等异常,并发育面型羟基遥感蚀变异常和M178航磁和D63航电异常。远景区内发现有星海钨矿点(7)和拾金滩铜金矿化点(8)、火石山西铁矿点(9)和火石山铜钨矿化点(10)。
Ⅰ3怪石山岩浆型硫化铜镍矿成矿远景区
远景区属沙井-平头山北西向帚状构造体系铁、铜、镍、铀、稀有多金属成矿亚带,处于庙庙井-双鹰山深大断裂带北侧,辉长辉绿岩、斜长角闪岩、基性超基性杂岩体呈小岩株及岩脉状侵位于蓟县系平头山组大理岩化灰岩及敦煌岩群大理岩中。基性超基性杂岩体岩相分异明显,其中在怪石山岩体内发现橄榄二辉岩相全岩矿化。
矿化岩体及外围已进行1:1万地质填图,地表刻槽采样、地面高精度磁法测量、激电中梯测量和激电测深等地、物、化综合手段检查评价工作。基本查明矿化岩体的产态形状,岩石类型、组合,岩相分异,岩石、矿石地球化学特征等。发现已达工业品级的含矿橄榄二辉岩矿化体,激电异常探查到在岩体南侧深部(200~500m)存在一个高极化率和中—低电阻率的异常体。依据岩体分异和矿化特征可与西部黑山岩体相对比,认为该岩体已具备预查评价工作条件和要求。
2.Ⅱ类
按工作程度、成矿信息和资源潜力,将大红山锰矿、白石滩、拾金滩和三道梁4个成矿远景区归入此类。
Ⅱ1黑山-泽木鲁沉积变质型锰矿成矿远景区
远景区属塔里木古陆陆缘裂陷带锰、磷、铀、铅、锌、银成矿亚带,处于塔里木古陆陆缘裂陷带或黑山-双鹰山早古生代裂谷裂陷带中,受震旦系冰积砾岩上部土黄—灰色细碎屑岩层位控制。地表已发现多个锰矿体和有As-13(甲)以A g、Au、As、Sb、Hg、Mo、Zn、Cu元素为主的化探异常。
图1-4-2 调查区已知矿床(点)与航磁产出关系略图
1—铁矿床(点);2—铜镍矿床(点);3—钨矿点;4—铜钨矿点;5—金矿点;6—铜金矿点;7—多金属矿点;8—锰矿床;9—磷钒铀矿点;10—成矿远景区及编号;11—找矿靶区及编号
图1-4-3 红山铁矿区航磁异常与深部岩性构造推断示意图
1—二叠系;2—寒武—奥陶系;3—中元古代蓟县系;4—新元古代青白口系;5—晚太古—早太古代敦煌群;6—二长花岗岩;7—闪长岩;8—辉长辉绿岩;9—剩余航磁异常强度(T);10—推测含铁层;11—断层
该类矿床自发现还未作过较详细的评价工作。从目前民采情况揭示,它们有向深部变好变大的趋势。区域上震旦纪洗肠井群含矿层位还有较大范围展布,含锰层位稳定。尚值得注意的是,地球化学原生晕测量发现.在已知锰矿层的西北和南部还有两个明显的Mn原生晕异常带。其一是西北侧沿北东向断裂展布的Mn原生晕异常带,长约3km,地表有铁锰帽产出,青白口系大豁落山组大理岩推覆其上,南侧为震旦系洗肠井群的冰碛碎屑岩和含锰地层。依据铁锰帽中表生菱锰矿的出现和有Ag、As、Sb、Cu、Cd等元素多处异常浓集中心,此异常可能与构造热液和表生淋滤作用有关。其二是大红山锰矿点南侧沿中-上寒武西双鹰山组与下奥陶统罗雅楚山组间的近东西向断裂分布的Mn原生晕异常带,带长近3km、北距已知锰矿点约1km。原生晕中的Mn最大值可达4250×10-6,几何平均值为2585×10-6,与Cu、Ag元素异常具明显的正相关值。从断裂岩褪色蚀变、褐铁矿化较普遍的情况分析,该Mn元素原生晕应为一种构造热液对深部含锰地层元素迁稳活化引起,隐示着深部可能有震旦纪含锰地层的存在,亦即在已知锰矿点南侧的寒武-奥陶系地层之下,还有发现大红山式锰矿的潜在条件。
Ⅱ2白石滩石英脉-蚀变岩型金锑矿成矿远景区
远景区属沙井-平头山北西向帚状构造体系铁、金、铜、镍、铀、稀有多金属成矿亚带,处于砂井-平头山北西向帚状褶皱断裂构造带内,属于并恰好处于一条北西向高磁异常带上,推测该磁异常带可能是由构造活动断裂带所引起。区内除发现的白石滩金矿化点(12)外,沿该断裂带不仅有大量的花岗斑岩脉、闪长玢岩脉和石英脉发育,同时还发育有As-7(甲)以Au、As、Sb、Ag、Cu、Pb、Zn、Mo元素为主的化探异常。
金锑矿化带容矿岩系为奥陶系罗雅楚山组下段弱变质细碎屑岩系。矿化赋存于北西西向脆-韧性构造破碎带中,与带内发育的大量石英脉、闪长(玢)岩脉和石英斑岩小侵入体有关。矿化赋存部位发育Au46、As23、Sb8、Ag13、Pb6单元素异常,其中Au、As、Sb三元素异常三级分带清晰,套合好,异常查证重现性好。
Ⅱ3三道梁接触交代矽卡岩型金-铁-锌多金属矿化成矿远景区
远景区属沙井-平头山北西向帚状构造体系铁、金、铜、镍、铀、稀有多金属成矿亚带,处于砂井-平头山北西向帚状褶皱断裂构造带中的岗流脑子长城系古硐井岩群次级背斜西倾伏端,并位于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以及北西向断裂与近东西向断裂多个构造交汇部位。可见沿岩体北西和东西向外接触带发育的断裂带中已形成长大于5km、宽50~200m的堇青石、阳起石角岩带。其内已发现了一个长大于200m、宽1~3m由块状-蜂窝状褐铁矿及**土状黄钾铁矾碎屑构成的氧化淋滤铁帽带。带中偶尔可见矽卡岩型磁铁矿-黄铁矿原生矿石残留碎块,简项分析锌0.52×10-2,金1.59×10-6。1:1万地面高精磁测,在铁帽带及在走向延伸方向的角岩带上还有多个强度935.6~1126nT磁异常。原铁帽带上视电阻率ρs仅为20~50Ω· m。
3.Ⅲ类
包括独山东、一口井和哈根3个成矿远景区。
Ⅲ1红石滩-哈根东石英脉-矽卡岩型铜金成矿远景区
远景区属火石山-牛圈子早古生代裂谷铜金钨多金属成矿亚带,处于火石山-牛圈子早古生代裂谷带中。出露地层主要有志留系公婆泉群火山-沉积岩系、二叠系下统哲斯组杂色粗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和少量长城系古硐井岩群绢云石英片岩等。容矿岩系为志留系公婆泉群安山-英安质火山-沉积碎屑岩夹碳酸盐岩建造。区内侵入岩较发育,主要有泥盆纪哈尔根头口布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多期复式侵入岩基和红石滩一带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小岩株和岩脉。岩体内和各时代地层中晚期发育的北东向闪长岩脉和石英脉较普遍。化探异常有Hs-3(乙)以Au、Ag、Cu、Pb元素为主的综合化探异常和Ag8、Au10、Au16、Cu10、Sn3单元素异常。沿哈尔根头口布花岗岩体与志留系公婆泉群内外接触带有对应于含铜石英脉群的线状遥感羟基蚀变异常。远景区内已发现有哈尔根东(6)和红石滩(11)铜金矿(化)点两处。
Ⅲ2一口井沉积-热液型多金属-贵金属成矿远景区
远景区属塔里木古陆陆缘裂陷带锰、磷、铀、铅、锌、银成矿亚带,处于塔里木古陆陆缘裂陷带(或黑山-双鹰山早古生代裂谷带)中。出露地层为寒武系下统双鹰山组、中-上统西双鹰山组和下奥陶统罗雅楚山组。岩浆岩除远景区西南见两个石英闪长岩和钾长花岗岩小岩株外,一般不甚发育,主要为一些规模较小的英安斑岩岩脉。所见断裂为一些层间破碎带和北西西向断裂,但规模不大。铁帽主要赋存于印支期花岗岩外接触带的寒武系双鹰山组含炭细碎屑岩夹硅质岩和碳酸盐岩内。区内发育有Hs-14(乙)以Au、A g、As、Sb、Cu、Zn、Mo、W 元素为主的综合化探异常。目前已发育一口井(20)银锌多金属矿铁帽露头10余处。矿化范围东西长大于3km,南北宽约500m,北西-近东西走向。受层位和断裂构造双重控制。
Ⅲ3独山东斑岩型铜-金-稀有金属成矿远景区
远景区属窑洞努如前泥盆纪古陆增生地体南缘铁、铜、金、钨多金属成矿亚带,处于北山中央古陆断隆带前泥盆纪古陆增生地体中。出露地层为长城系古硐井岩群的绿片岩相中深变质碎屑岩夹火山沉积岩系。岩浆岩主要为泥盆纪哈尔根口布的闪长岩、花岗闪长岩、斜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序列。岩体蚀变较强烈,尤其是独山一带斜长花岗岩云英岩化十分特征,并出现独山南和马特尕日刚格口布两个明显羟基蚀变异常带。所在地段同时发育有Hs-1(乙)以Au、Ag、As、Sb、Cu、Zn、Mo、W 元素为主的综合化探异常和Ag3、Ag4、Aul、Au6、Au8、Au9、Cu3、Hg4、Hg5、Hg6、Hg8、Pb1、Pb2、Pb3、Sn1、Sn2、W1、W3、W4、W5单元素异常。通过对W1、W3、W4异常检查,发现了独山东铜钨多金属矿化点(1)、察干东(2)和哈根北钨矿化点(3)及马尔尕金(铜)矿化点(4)。
大厂矿区成矿预测与深部找矿
王世称 王微 许亚明
(吉林大学)
摘 要 本文通过举例,对“就矿找矿”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并说明了从“就矿找矿”视角如何看待危机矿山问题。
关键词 就矿找矿 内涵 危机矿山
一、深化理解“就矿找矿”的内涵
“就矿找矿”是辩证的找矿指导思想,已被地质界公认为是行之有效的、重要的找矿途径和方法之一。
从哲学角度认识,“就矿找矿”就是“找矿哲学”的具体应用与体现。
在50多年的生产实践中,“就矿找矿”的思想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今后在深入贯彻“就矿找矿”过程中,内容会更丰富、内涵会更深刻、成果会更加丰硕。
“就矿找矿”和“找矿哲学”的关系十分清楚,“就矿找矿”理论是“找矿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就矿找矿”和“找矿哲学”是研究找矿、勘探、开发领域的哲学问题。从找矿、勘查、开发工作的总体上研究矿产勘查活动的诸多问题(个性)和一般规律(共性)。因此“找矿哲学”也称为矿产勘探哲学。
“找矿哲学”是反映自然界和社会界本质关系的科学,找矿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矿产勘查理论方法及勘查实践相关联的纽带和桥梁。
“就矿找矿”和“找矿哲学”通过地质科学理论、综合信息找矿方法反映到找矿实践中,还通过找矿实践的理论总结指导找矿、勘查实践工作。
“找矿哲学”和“就矿找矿”理论研究的作用不仅仅是认识地质找矿勘查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应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找出更多的矿产资源,在保护环境条件下,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应用开发矿产资源,为人民服务。
二、“就矿找矿”的实践,丰富了“找矿哲学”的内容
“就矿找矿”是地质学界通常的说法,地质学界和社会各界好理解,好推广应用。几十年来广大地质学界将“就矿找矿”应用于找矿实践,证明它是有效的找矿途径,在广大地质工作者找矿实践的工作成果的基础上,上升到“找矿哲学”理论高度去总结和认识是十分必要的。现在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总结与思考。
(一)找矿、勘查、开发的不同阶段运用“就矿找矿”的经验
1.在找矿阶段运用“就矿找矿”的经验总结
第一,从检查各类异常入手,评价已知矿点。德兴铜厂铜矿床根据“铜厂”这个地名及县志,有关于古代在铜厂采铜的记载,经过一段曲折找到铜厂,继而找到了古采坑,又发现了铜矿露头。经过与国内外铜矿床类型对比分析,认为属于细脉浸染型铜矿。经过10年的普查勘探,到1979年证实德兴铜矿床为拥有近1000万吨的超大型铜矿床。
第二,在已知成矿远景区(带)或已知具有工业价值的矿床周围,寻找同类型的“姐妹”新矿床。江西省地质矿产局派江西铜矿地质大队在勘探德兴铜厂铜矿期间,派出普查组在附近开展就矿找矿。地质人员利用类比方法和地球化学的方法,成功地在铜厂矿区的东南侧发现了富镓、钨大型铜矿,在西北侧发现了朱砂红大型铜矿床,它们与铜厂铜矿床共同组成了铜矿田和铜矿床密集区。
第三,通过在老矿区追索已知矿体在空间上的延展来扩大矿产资源远景。如德兴铜厂铜矿床,20世纪50年代只勘探控至-165米标高,70年代中期进行了第二次勘探空间追索,控制到-650米标高,资源远景扩大。
第四,在已知矿床、矿田范围内找寻隐伏新矿体、新含矿层位和新矿化类型。20世纪50年代赣西北地质大队在城门山铜矿床首先发现了似层状铜矿体,规模达到中型铜矿床,20世纪60年代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了火成岩与碳酸盐岩的接触带矽卡岩型铜矿床,形成不同类型矿床组成的矿床密集区,形成了大型铜矿床密集区。
第五,在已知矿床、矿田、矿床密集区找寻共生和伴生的矿床,进行综合评价。在矿床、矿田和矿床密集区内,通过综合信息对伴生和共生矿床、矿田、矿床密集区的研究,往往会出现伴生和共生的矿床,特别是多金属矿床密集区和贵金属矿床密集区常常会出现的规律。如德兴铜矿床密集区,研究除铜、钼矿种外,还有金、银、硫、镍等10种有益元素资源。结果表明铜矿床区金矿储量213.7吨(C2级),平均品位0.195克/吨,是一个特大型金矿床。此外,银、镍、硫等矿产资源也达到大型。
2.在勘查阶段运用“就矿找矿”的经验总结
即矿床、矿田、矿床密集区在勘查阶段运用“就矿找矿”的经验总结。
找矿、勘查,再找矿、再勘查,是一个反复认识矿产资源体的过程。找矿工作要贯彻勘探的始终,而不能一次就算完成勘查阶段的工作。这是符合找矿哲学认识论的思维。
以中国第一大金矿省山东省找寻金矿和勘查金矿床、矿田、矿床密集区为例。山东省历史上就是著名的黄金产地,采金、淘金具有悠久的历史。
从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纷纷派遣很多地质人员来胶东进行调查黄金。20世纪30年代我国地学老前辈聂振庚、国本荣、冯景兰等来调查过。1949~1956年郭文魁、刘国昌、王宪文、严坤元等也进行了调查,当时的认识是玲珑石英脉型为主,找矿、勘查、开发的对象是石英脉型金矿床。
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胶东发现了“三山岛”“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床”是大型金矿床,被称为“焦家式”金矿床,扩大了金矿的找矿领域,使山东省金矿储量大幅度增加。
随着找矿、勘查、开发的不断向前发展,20世纪80年代开展鲁西地区金矿勘查,在泰山群柳杭组绢云石英片岩中也发现了“绿岩带型”金矿。鲁西地区发现了奥陶系朱砂洞组“层控金矿”。
胶东地区在中生代胶莱盆地内缘隐伏前寒武系基底之上的中生代地层发现了“云夼式”砾岩型金矿。给找金矿床带来了新的思路。
第一点,提出了前震旦纪出露基底变质岩系和隐伏基底是金矿的矿源层。老基底是基底金矿矿源层在山东有成矿专属性。在不同地区不同时代形成不同类型的金矿床,组成了金矿床密集区。如鲁东胶莱盆地的蚀变砾岩金矿和鲁西归来庄式金矿床均属于与隐伏基底相关联的金矿床。
第二点,金矿床以金矿床密集区形式分布,超大型、大型、中型、小型金矿床的空间分布是有机关联的整体。具有“鹤立鸡群”的分布形式,这里“鹤”是指超大型、大型矿床。这里的“鸡群”是指中型、小型金矿床。从金矿地质演化角度分析,它们是不同时代、不同类型金矿床组成的金矿金属省;从金矿床预测角度分析,是金矿床密集区、金异常密集区信息之间转换关系;从统计观点分析,超大型、大型、中型、小型矿床是上升有序变量的关系;从金矿床“就矿找矿”角度分析,是先找寻勘探与发现的“鸡群”,再认识鸡群中的“鹤”,而“鹤”不只是一只。
已知大型矿床外围是找寻、勘查“姐妹”大型矿床的最佳位置。
通过对金矿区的找矿勘查,深化了对金矿床控矿因素的认识。提出了中酸性岩体金矿找矿的关系是金矿床以交代型岩体为主。提出了金矿床密集区同构造的关系,一般分布于莫霍面陡度带上,分布在环型和线型构造交汇处。
3.在矿床开发阶段运用“就矿找矿”的经验总结
(1)矿床一般的开发规律。矿山是人类开发矿产资源而建立起来的企业。矿山生产的对象是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开采一点必然少一点。以矿床为单元的矿山到一定服务年限必然老化成为老矿山和危机矿山。以矿床为单元的矿山一般是地质勘探队负责找矿、勘查、提交储量报告,经过评审批准矿产资源量。矿山企业设计是以勘探储量报告为依据,进行矿山企业设计、施工建设,企业方能生产。矿山企业设计对矿山生产量、矿山服务年限均有规定。矿山企业根据设计施工生产,到一定服务年限必然闭坑。我国大量矿山均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建设的,大多数已经服务了半个世纪。危机矿山和危机城市必然出现。
(2)运用“就矿找矿”的辩证思维看矿山。应用反复分析的方法在辽宁省猫岭发现了大型金矿床。重新认识了五龙和四道沟石英脉型金矿床。石英脉型金矿床是群众最容易发现的金矿床类型。与石英脉型金矿床相伴随的各种类型的金矿床,往往被忽视。矿床往往是以矿田、矿床密集区形式分布,矿山地质工作和矿山企业设计均没有此概念。这是国内矿山地质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辽宁省鸭绿江边有五龙和四道沟石英脉型金矿床,五龙金矿床规模比较大,而四道沟金矿床规模比较小,勘查储量只有1吨。四道沟金矿床提交金矿勘探报告已有十几年,但金矿床资源不紧张,不知原因何在。我们建议进一步研究四道沟金矿床,通过研究和再认识,结果表明:四道沟金矿床不仅有石英脉型金矿床,而且还有韧性剪切带金矿床。我们提出了辽宁省盖县组片岩可能是金矿矿源层的重要新认识。建议原辽宁省地质局局长郑惠平同志和原辽宁省地质局总工程师马元韬同志对辽宁省盖县组片岩分布范围全面开展1:5万金元素为主的次生晕研究工作。运用综合信息理论与方法检查金异常,得到原辽宁省地质局第五地质大队齐玉兴同志的大力支持。具体化探异常检查是冯一多同志进行的,通过认真研究发现金矿赋存在毒砂和磁黄铁矿中,我们通过磁法电法和化探异常综合分析,找到了超大型金矿床。辽宁局五队为地质矿产部三面红旗之一。原地质矿产部在猫岭金矿现场举办了学习班全国推广。
(二)从矿床形成、找矿、勘查、开发不同阶段,建立不同成矿系列综合信息找矿模型,通过信息之间的转换规律研究,类比推广应用
1.“找矿哲学”总的指导原则
找矿哲学的唯物论认为,矿产是自然界的客观存在,其形成、分布与变化均有客观规律。从客观地质条件实际出发确定找矿方针和方法。
找矿哲学的认识论认为,发现矿产、认识矿产特别是矿产的全貌要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而且必须要多种方法和多种工程检验。在这个过程中认识矿产普查勘探开发运动的形成是阶梯发展。
找矿哲学的辩证法认为,在找矿、勘查、开发过程中运用系统、协调、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部署和指导找矿勘查、开发工作。
找矿哲学的矛盾论认为,研究矿产找矿勘查开发过程中各种矛盾关系。找什么矿的矛盾关系;到什么地方找的矛盾关系;用什么方法找的矛盾关系;怎样才能找到矿的矛盾关系。找矿是找矿、勘查、开发均要贯彻始终的主要矛盾。
找矿哲学的主体观认为,如何发挥找矿勘查开发工作存在找矿勘查开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也就是说如何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从“找矿哲学”角度学习成矿系列的作用
(1)1979年,初论矿床成矿系列等的专著发表。程裕淇院士为研究矿产预测指明方向。陈毓川院士在程裕淇院士领导下,广泛开展了矿床成矿系列研究,应用该理论指导全国成矿规划工作。出版了《中国主要成矿区带矿产主远景区评价》,为全国找矿指明了方向。
(2)1972~1976年翟裕生院士、陈毓川院士和李文达老师共同组织了“宁芜火山岩区铁铜矿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科研项目。对我国火山岩成矿研究起到推动作用。翟裕生院士发表了成矿系列研究专著。
(3)20世纪80年代初,两院院士常印佛提出了“层控(或)矽卡岩型矿床的概念。划分了三个亚类,提出了矽卡岩成矿系列,不仅丰富了矽卡岩理论,而且取得了明显的实际找矿效果。
(4)对成矿系列理论与综合信息矿产预测理论相结合,我们提出了矿化系列的理论,其目的是通过信息之间转换规律,预测隐伏矿床、矿田和矿床密集区。包括:①变质岩发育区、变质成矿系列、变质矿化系列研究。变质岩发育区主要指太古宇和元古宇的区域变质岩系。广泛发育变质岩系和混合岩分布。一般在矿化系列的前提下,变质岩的比重大于沉积岩、火山岩和侵入岩。变质岩系是以富铁、铁质岩系为标志层,一般以重力剩余异常和磁异常为特点,富Ni、Cr、Co、V、Ti区域性异常。因此,应用综合信息可以推断变质岩系的原始层理展布趋势方向为近东西向。现在变质岩系的地质体分布是基底构造切割的磁体。目前所见的变质岩系是变质岩系出露的露头,必须应用重、磁和地球化学信息方能推断其隐伏基底,推断其分布规律。前震旦系变质岩系的基底有成矿专属性,出露基底和隐伏基底的空间分布同谢学锦院士地球化学模型相结合,证实了基底成矿专属性的新理论问题。如山东前震旦基底赋金,伴随成矿作用的演化形成不同时代、不同成因金矿床成矿系列。又如辽宁、吉林前震旦系基底赋硼形成变质硼矿床、沉积硼矿床和矽卡岩硼矿床。②侵入岩发育区、岩浆成矿系列、岩浆矿化系列研究。一般因为围岩和岩体之间有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信息之间的差异,通过信息之间的转换,可以推断隐伏岩体及隐伏接触带。岩体的成分有超基性橄榄岩、基性辉长岩、中生闪长岩、酸性花岗岩;磁性有规律降低;比重有规律降低;而放射性有规律升高。应用综合信息可以推断隐伏岩体及其接触带。不同成分的岩体有地球化学信息的成矿专属性,通过信息间转换推断隐伏岩体及其接触带。目前地质图所反映的岩体是出露岩体的露头,而没有反映隐伏岩体。隐伏岩体推断后,特别是综合信息导岩构造的重磁环型和线型构造推断后才能反映全貌,这一点对矿床、矿田、矿床密集区分布规律研究十分必要。这是全国普遍要探索研究的岩体问题。③火山岩发育区、火山成矿系列、火山矿化系列研究。陈毓川院士在研究“宁芜铁矿”的基础上,发展了火山成矿系列模型。应用综合信息对火山矿化系列有进一步认识。火山岩区的磁场特征十分典型,是火山跳跃磁场。一般比基底变质岩系比重低,为重力负剩余异常。根据磁场和重力场特征可以推断隐伏火山盆地。因此,可以应用综合信息、通过四维化(时间和三维空间称之为四维),达到研究火山盆地的目的。地质信息反映的火山盆地是出露火山盆地,重、磁推断是隐伏火山盆地,方能了解全貌。火山岩和侵入岩一样,由基性至酸性火山岩跳跃场强度有规律降低。不同岩性的成矿专属性,同侵入岩体成矿专属性。火山成矿系列最主要是研究次火山岩体的分布规律。一般大型和超大型多金属矿床、矿田、矿床密集区同次火山岩体关系密切。这里特别强调,前震旦系基底构造格架控制火山岩盆地的分布,特别是重力和航磁,是环型构造和线型构造交汇处,控制火山盆地的分布。火山盆地的空间分布同地球化学块体相关联是控制矿产资源体总体分布规律的关键环节。基底成矿专属性和火山岩成矿专属性有继承性的关系。④沉积岩发育区、沉积成矿系列、沉积矿化系列的研究。沉积岩发育区研究沉积矿床系列,主要研究地层层位控矿、古地理环境控矿、岩相控矿、研究不同矿种、不同类型矿床的分布规律。层控矿床和层状矿床均有地球化学成矿专属性和地球物理场的特征,研究它们矿化系列的分布规律,研究基底成矿专属性对沉积矿化系列的影响。基底构造控制沉积盆地的分布规律,如山东沂沐断裂以东盆地主要是北东向,而断裂以西盆地主要是北西向分布。沉积矿化系列同基底成矿专属性有继承性关系。
(三)从矿床、矿田、矿床密集区的分布规律,总结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辩证唯物认识的经验
朱训先生认为关于找矿哲学的认识论有以下五点:
1.找矿是对客观矿产的认识过程
从矿体到矿床、从矿床到矿田、从矿田到矿床密集区、从矿床密集区到矿带。
2.客观存在的矿产(资源体)是可以认识的
目前新理论、新技术不断发展,是完全可以认识的。
矿体的组合异常、矿床的组合异常、矿田的组合异常、矿带的组合异常,建立综合信息找矿模型及其信息之间转化。基于转换规律,矿产资源体是完全可以认识的。
3.认识矿产(资源体)要有科学思维的指导
如程裕淇、陈毓川、翟裕生、赵一鸣、李人树等矿床成矿系列理论,赵鹏大地质异常理论,谢学锦地球化学块体理论,涂光炽大型超大型矿床理论,裴荣富大型、超大型矿床理论等。
4.认识矿产(矿产资源体)要有一个反复实践、反复认识的过程
朱训先生在江西找寻德兴铜矿的实践,是典型的实例。
5.认识运动的主要形式呈阶梯式发展
找矿、勘探、开发实践表明,对一个矿体、矿床、矿田、矿床密集区、矿带的认识过程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阶梯式逐步向上发展的。矿产勘查一般分为普查、详查、勘探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分野外工作与室内整理、信息综合分析两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综合分析研究是认识的升华和提高,作为一个认识过程就这样一个阶梯一个阶梯地逐步上升发展。
(四)从技术、经济评价矿产资源角度,逐步认识到矿产是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但人类对矿产资源的认识是无限的。伴随科技进步矿产资源领域会不断扩大,找矿勘查开发的前景无限美好
全国政协副主席李贵鲜在为《全社会都应重视“四矿”问题》一书作序时指出:“矿业是矿业城市发展的起源。人类选择居住地,从经济学观点看,不是选择靠近市场交通要道,就是靠近资源,所谓‘依山傍水’大体就是这个道理。”“谈矿业不能不讲地质工作。我国地质勘探为我国经济建设作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找到大庆油田就是地质工作的一大功劳。将来地质工作更重要,我国大陆和海域究竟还有多少资源?靠谁去发现?靠地质勘探。”
以祖国锡都——云南个旧锡矿为例,谈谈想法。
个旧是世界上最早生产锡矿地区之一,已有2000多年历史。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为地质勘探投资1.75亿元,投入和产出比为1:8。为国家作出重大贡献。
200多年开采主要是脉状矿床和矽卡岩接触带矿床。地表留下了许多采区。1992年土地详查计算,地表采矿留下的采空区有数万亩。由于长期矿冶生产“三废”造成的严重污染,带来森林、植被、水源、生态、环境等问题,等待综合治理。
近期对云南锡矿运用“找矿哲学”思想进行了研究。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研究锡矿的找寻,勘查和开发。
第一,云南省的气候条件,易形成广泛风化壳,其最大限度可达200米。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地理环境。
第二,广泛分布赋存锡矿的花岗岩体。在岩体内,赋存锡石副矿物和磁铁矿副矿物,岩体构造带赋存含钨矿、锡矿脉,岩体接触带有矽卡岩型锡矿床,它们也形成了风化壳。
第三,部分花岗岩体构造带赋存铌、钽矿脉和铋矿脉,它们也形成了风化壳。
由于上述三项自然地理和地质条件,露天开采岩体的采矿方法形成人工砂矿床。应用重力选矿、磁力选矿和化学方法选矿等综合选矿方法,选出有工业价值的锡矿、钨矿、铌但矿、铋矿及铁矿。尾矿可以用作建筑材料。
保护好腐殖土,采后可以恢复良田。在云南宝山地区形成典型找矿、勘查、开采的试验基地。
三、以“就矿找矿”的视角,观察危机矿山
“四矿”(矿业、矿山、矿工、矿城)问题研究对于推动矿业城市转型发挥了积极作用。2002年朱训在全国政协会上做大会发言时指出,要像重视“三农”问题那样重视“四矿”问题。10年来,由于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视,特别是2007年《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为矿业城市转型,提供了方针、政策,积累了经验。
朱训先生对矿业城市转型总结以下六点经验。
1.观念创新原则
找矿、勘查、开发一体化,可以延长矿山寿命。矿产普查、评查、勘探和开发脱节,是产生危机矿山原因之一。
地质人员完成普查、详查、勘探,提交勘探报告就算圆满完成了任务;矿山设计院完成矿山企业设计也算圆满完成了任务;矿山企业按矿山企业设计开发,按年产量生产,按服务年限开采矿也算完成了任务。矿山到服务年限必然闭坑。改变这种流程,矿产普查、详查、勘探和开发一体化形成新的流程改革,创新有以下优点:①矿山企业和地质勘探队紧密结合,边开采、边找矿,矿山不会出现采一点、少一点的现状,不断扩大矿山的矿产资源量。勘探队的成果也可以进一步验证,提高找矿的水平,培养了人才。②矿山企业对矿山的勘探深度是有限的,进一步开展深部找矿需要勘探队配合,使勘探队对矿山地质情况充分了解是十分有利的。
2.统筹规划原则
矿山企业的地质、采矿、选矿、冶金不同专业的专家们均是研究矿产资源体同一对象,利用矿产资源体为国民经济服务,他们研究成果是通过综合信息研究分析的。
对矿床的伴生和共生的关系、不同矿种矿产资源体的利用,提出科学的依据,必然形成一个矿床变成多个矿床的功能。
3.量体裁衣的原则
矿产资源体是有不同等级的,矿体、矿床、矿田、矿床密集区、矿带。
矿山企业不能只是研究矿体、矿床,而且要研究矿田、矿床密集区和矿带,从矿产资源体实际情况出发,扩大矿山企业研究对象,扩大矿山企业功能。
4.项目推动原则
危机矿山立项是形成好的局面原因。叶天竺先生为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还要继续立项。
5.大力发展的原则
甘肃白银市仅2007~2010年间就引进招商项目500多个,完成提交了118.9亿元效益。
6.未雨绸缪原则
大庆石油“一业独大”,以石油为基础,石化为主导,新材料、新能源、现代农业为支柱产业,“多元”转变。
中国矿业城市转型已经取得经验,但这还是初步的、阶段性的。
一、深部构造与成矿富集机制
“长坡-铜坑矿床深部区”及“黑水沟-大树脚区”是本次大厂矿山接替资源勘查项目的两个深部找矿区。其中,长坡-铜坑矿床深部区系指大厂断裂(F1)下盘区域,区内的锡多金属矿化主要受一组NW向叠瓦状逆冲断裂构造及次级褶皱构造控制;黑水沟-大树脚区位于老长坡矿床的东部,两者相距300~500m,区内的锌多金属矿化主要受NE向、NW向断裂及NE向挠曲构造的倾伏端控制。
1.长坡矿床深部叠瓦状构造特征及其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1)叠瓦状构造特征长坡矿区NW向断裂构造发育,地表以产于大厂倒转背斜西翼近轴部的大厂断裂(F1)为代表。深部钻探工程揭露发现,在F1下盘还发育有一系列与之相平行的逆冲断裂构造(F1-1、F3、F5等),这些断裂上盘依次向上逆冲,在剖面上呈上下叠置关系,组成叠瓦状构造(图5-15)。
NW向断裂构造具有相同特征,走向NW330°~340°,倾向NE、倾角25°~80°,断层面上陡下缓,呈“犁形”产出。该组断裂是在泥盆纪同沉积断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球物理资料表明,NW向断裂在莫氏面深度推断图上仍有清晰反映,表明其影响深度达到了中下地壳亦或上地幔。中生代以来,该组断裂又经历了印支期的逆冲运动和燕山期以张为主兼具扭性的再活动(蔡明海等,2004)。
图5-15 长坡矿床深部区125勘探线剖面图
以F1、F3和F53条规模相对较大且相互平行产出的断裂为自然边界,自上而下将长坡矿床深部区分为3个叠瓦状构造带(图5-15)。
①号叠瓦状构造带:由F1断裂及其上盘的一系列次级褶皱和断裂组成,是长坡-铜坑矿区91、92号层状矿体以及脉状矿体的赋存部位。
②号叠瓦状构造带:分布在大厂倒转背斜西翼F1和F3断裂之间,由大厂倒转背斜西翼的第一个次级褶皱和若干次级断裂组成,F1-1断裂使次级向斜东翼进一步复杂化。115、77、77-1、77-2号等矿体均赋存于该褶皱断裂带中。
③号叠瓦状构造带:分布于大厂倒转背斜西翼F3和F5断裂之间,由大厂倒转背斜西翼的第二个次级背斜和若干次级断裂组成。在该构造带的南部区域发现有116、117号矿体。
(2)叠瓦状构造带内的矿化特征
在NW向叠瓦状构造中发育有多个锡石硫化物型矿体,矿体呈似层状和裂隙脉状产出,主要矿体与叠瓦状构造关系如下:
长坡-铜坑锡多金属矿包括大脉型、细脉型及层状产出的91号和92号矿体,产于大厂背斜东翼的①号叠瓦状构造带中,严格受大厂背斜轴部裂隙带和北东翼的次级褶皱、顺层滑动断裂及NE向裂隙构造控制,矿体的产出形态具有明显的分带特征,自上而下依次为:裂隙脉及细脉带矿体→层间剥离似层状矿体→似层状细脉带型91号矿体→似层状细脉、网脉带型92号矿体。
老长坡银锌矿产于大厂背斜西翼的②号叠瓦状构造带中,位于长坡-铜坑矿床深部区的南部,发育有111、112、113、114、115、16号等矿体,其中111~114号矿体为陡倾斜裂隙脉矿体,115号、16号矿体为缓倾斜似层状矿体。
长坡-铜坑矿床深部区锡多金属矿床,为近年来勘查新发现的矿床,产于大厂倒转背斜西翼的②号叠瓦状构造带中,介于F1与F3之间,发育有多个似层状和裂隙脉矿体。似层状矿体有115、77、77-1、77-2、75-1、79-1号矿体,裂隙脉矿体有200号等数条NW、NE向矿化裂隙脉。
此外,在本区F3与F5之间,即③号叠瓦状构造带中,由于工程控制程度较低,目前尚未发现有工业矿体。
(3)构造控矿规律
长坡-铜坑矿床深部区的构造控矿具有以下规律:①剖面上地层产状由缓变陡处,矿脉厚度增大,强度增高,显示了燕山晚期张扭性构造活动对成矿的控制;②刚性和塑性岩石界面附近易产出层间破碎带和层间滑动,是良好的成矿空间;③矿体(脉)往往呈现中部矿化富集,锡锌共生,往两端矿化变贫,成矿元素变为以锡为主或以锌为主,而不是锡锌共生;④裂隙状矿脉的倾向延深往往大于走向延伸。
2.黑水沟-大树脚区构造特征及其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黑水沟-大树脚区是近年来在老矿区外围深部地质找矿卓有成效的一个勘查区,通过2005~2006年的深部钻探,在95号矿体下部,新发现了富而厚的96号矿体,施工的6个钻孔中有4个矿体厚度达10m以上,最厚30多米,突破了前人认为96号矿体往北变小、变贫的观点,为本区的找矿开拓了思路,扩大了矿床规模,新增锌铜金属资源量(333)98万t,而且矿床边界未控制,展示了良好的找矿前景。
黑水沟-大树脚矿床位于大厂矿田西矿带与中矿带的交接部位,西邻长坡-铜坑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南接巴力-龙头山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北靠笼箱盖大型矽卡岩锌铜矿床(图5-16)。
(1)黑水沟-大树脚区构造特征
黑水沟-大树脚区位于大厂倒转背斜北东翼(平缓翼),深部发育一个NE向挠曲构造,长2500m,宽500~700m,轴向30°,从南西向北东方向倾伏,矿体主要沿该挠曲的北西翼分布。区内断裂构造较发育,主要有NW向的大厂断裂和NE向的黑水沟断裂(图5-16)。
1)大厂断裂。大厂断裂纵贯大厂背斜轴部,长>8km,为逆冲断层。走向NW,倾向NE,北段(巴力以北)倾角较缓,为15°~30°,并且有上陡、下缓的特点,断距150~250m,延深大于800m;中段(巴力-龙头山)浅部主要以断裂破碎带的形式出现,破碎带宽达数十米,深部表现为一组断裂带;南段(龙头山以南)倾角变陡,为40°~45°。该断裂出露于矿区西侧地表,下部切入矿区深部,为本区的导矿构造。
2)黑水沟断裂。属正断层,长约4km,走向37°,倾向NW,倾角较陡,为60°~70°。该断裂横切矿区,西侧与大厂断裂交汇。区内的矿体主要沿该断裂及其两侧分布,表明该断裂对成矿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为本区的配矿构造。
此外,在罗富组内部,泥灰岩、钙质泥岩、页岩层的不同岩性组合之间,由于受早期挤压构造应力作用,极易产生层间滑动,形成层间剥离和层间破碎带构造,以及晚期受构造伸展剪切变形作用,形成的层内折叠构造、层间滑脱带及近EW向小褶皱,是区内主要储矿构造,95号、96号矿体即赋存于该种形态的构造中。
(2)矿化特征
区内矿体主要分布在大厂背斜北东翼,呈似层状赋存于中泥盆统罗富组中下部泥灰岩、钙质泥岩中,产状与地层基本一致,由于受到本区深部NE向挠曲构造影响,矿体从北西向北东方向倾伏,并主要沿该挠曲的北西翼分布,倾向NW,至倾伏端(大树脚区)则转为倾向NNE。矿体平面形态简单,呈舌状由SW向NE方向展布(图5-16),南西端为锡多金属硫化物矿体,北东端为锌铜矿体。区内已发现多个工业矿体,其中95号和96号为两个主要矿体,二者近平行产出,垂直距离70~130m,95号覆于96号矿体之上(图5-17)。
1)95号矿体。产于罗富组中部,走向25°,倾向NW,倾角21°左右,向北东方向侧伏。已控制长2600m,宽60~800m,矿体连续性较好。以39线为界,南矿段(巴力-瓦窑山)主要为锡多金属硫化物矿体,北矿段(黑水沟-大树脚)主要为锌铜矿体。
2)96号矿体。产于罗富组下部,走向58°,倾向NW,倾角28°,延伸长2550m,控制面积1.15km2。矿体9号线开始倾向N,倾角15°。矿体呈似层状产出,不连续,厚度变化大。矿体具有膨胀收缩,分支复合现象。39号线以南为锡多金属矿体,以北为锌铜矿体。锡多金属硫化物矿段控制长340m,宽160~240m,平均厚度10.30m;锌铜矿段控制长1850m,宽100~500m,平均厚度9.50m,其厚度不稳定,厚度变化系数为129%。
图5-16 铜坑黑水沟-大树脚锌铜矿床地质简图C2h2—中石炭统黄龙组白云质灰岩;C2h1—中石炭统黄龙组燧石条带灰岩;C1c—下石炭统寺门组石英砂岩;D3t3—上泥盆统同车江组灰岩、页岩;D3w2—上泥盆统五指山组扁豆状、条带状灰岩;D3l1—上泥盆统榴江组硅质岩;D2l2—中泥盆统罗富组泥灰岩、泥岩;D2l1—中泥盆统罗富组礁灰岩;δμ3b5—闪长玢岩;γ3c5—花岗斑岩;1—地层界线;2—不整合地层界线;3—背斜轴;4—倒转背斜轴;5—向斜轴;6—正断层;7—逆断层;8—矿体及编号;9—砂锡矿
(3)构造控矿特征及规律
构造对于成矿作用的控制表现为:NW向构造(大厂背斜、大厂断裂)与NE向构造(黑水沟断裂、隐伏挠曲)叠加地段以及隐伏岩体凸起部位联合控制该区矿床定位。在矿床南段,由于大厂背斜核部礁灰岩所产生的砥柱作用,局部应力场发生改变,使上覆罗富组地层形成层间剥离和层间破碎构造,控制锡石-硫化物型矿体。矿床北段受晚期构造伸展剪切变形作用,形成的层内折叠构造、层间滑脱带,控制矽卡岩型锌铜矿体。该区深部发育NE向挠曲构造,从南西向北东方向倾伏,倾伏端
图5-47 大厂矿区铜坑-笼箱盖剖面图(据广西华锡集团215地质队资料修编)
二、深部找矿成果
在广西大厂矿集区,对于规模巨大的91、92和100号矿体的成因曾经争论不休,并影响到找矿方向,即“层控”论者主张沿层找矿,而“岩浆”论者主张围绕岩体找矿。近年来的研究充分表明,无论是层状似层状的91、92号矿体,还是楼梯状的100号矿体,均形成于95~100Ma年间的燕山晚期(王登红等,2004;梁婷等,2007,2008),成矿机制既可以是沿层交代,也可以是沿断裂或“溶洞”充填,因此,深部找矿势在必行。在上述成矿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国家危机矿山资源接替项目的大力支持,华锡集团2006年在黑水沟-大树脚区95#、96#矿体共计探获(333)矿石资源量1836万t,合计金属量锌93.66万t、铜4.34万t、银542t。96#矿体存在厚大富矿块,为重大新发现。2007年新增矿石资源量(333)1733万t,金属量锌77.14万t、铜3.86万t、银309t。2008年度在黑水沟-铜坑一带新增(333)矿石资源量941.8万t,合计金属量Zn30.04万t,共伴生Pb4.64万t、Sb1.5万t、Cu0.87万t、Ag557.38t。黑水沟-大树脚锌铜矿预测区和铜坑深部锡锌矿预测区即黑水沟-铜坑矿区:据初步估算,到2008年底累计可提交(333)资源量为,矿石量4583万t,金属量Sn1.03万t、Zn206.95万t、Pb4.64万t、Sb1.5万t、Cu8.42万t、Ag1406t。长坡深部区提交(333)资源量为:矿石量265万t,金属量Sn0.82万t、Zn12.71万t、Pb5.09万t、Ag418t。羊角尖-茶山区据初步估算探获资源量(333)矿石量491万t,金属量:锌17.6万t,铜0.7万t,银171t。经初步估算,3个勘查区总计探获(333)资源量为:矿石量5340万t,金属量Sn1.85万t、Zn237.33万t、Pb9.73万t、Sb1.50万t、Cu9.14万t、Ag1995t。
三、区域找矿潜力
值得重视的是,在丹池成矿带的南部,与大厂矿集区遥相呼应的还有一个大明山-昆仑关矿集区,其成矿时代(大明山与马岭矿区辉钼矿Re-Os年龄均为95Ma)与大厂锡多金属矿床完全一致(蔺志永等,2008)。这一结果表明,丹池成矿带从南段的大明山矿田到北西段的大厂矿田(91#矿体和100#矿体的成矿时代均集中于95Ma前后)的成矿作用都是在燕山晚期发生的,而且几乎同时。考虑到丹池矿带内同一时期幔源岩浆岩的普遍存在及区域大地构造背景,认为成矿作用可能与幔源物质的上涌、深大断裂通达到地幔有关(梁婷等,2008)。在这样的动力学背景下,丹池成矿带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应该注意通过借鉴大明山钨矿“四位一体”模式,在大明山矿田寻找钨矿的同时也注意锡多金属,在大厂矿田寻找锡、铅锌多金属的同时也注意寻找独立钨矿(王登红等,2009)。
关于“矿产预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珠升号的签约作者“悦琳悦”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矿产预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矿产预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一)远景区的圈定1.划分原则依据...
文章不错《矿产预测》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