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李士达(关于李士达的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李士达(关于李士达的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寒林钟馗”是一种民间岁时的文人化转变,这样的创造使文人既能够在岁时的轮转中取得与世界的合宜协调,又能够具有独特的清雅诗思。
自古至今,人们对钟馗的期待,由早期的捉鬼除疠的现实需求,发展到了吉祥祈福与超然独立的精神需求。这似乎也预示着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未知面前的无助和恐慌终会过去,而经由岁时与文化的洗礼,吉祥与诗意的回响将会悠远流长。
钟馗的祛疫除祟故事
据研究,与钟馗相关的著述,最早可以追溯到《周礼》和《礼记》中所提及的“终葵”。《周礼·考工记·玉人》:“大圭长三尺,杼上,终葵首,天子服之。注曰:“终葵,椎也。为椎于其杼上,明无所屈也。”南宋林希逸(1193—1271)在《考工记解》中(图1)绘制了“终葵”的形式,是一种前端凸起的大圭。每当朝廷举行“大傩”仪式之际,天子就会佩戴这样的大圭,用作驱邪除祟的法器。
图1南宋,林希逸撰:《考工记解》卷下,《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5册,第55页。
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钟馗已经成为杀鬼的形象。但钟馗的故事,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形成的,主要的情节在于祛疫除祟。在唐代的敦煌写卷,如《除夕钟馗驱傩文》(S.2055)等中,出现了除夜钟馗行傩仪的载录。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补笔谈》中则载唐明皇染疫逾月,梦中经钟馗捉鬼后痊愈,命吴道子画钟馗像。后世所录的钟馗传说也大多类此,可见钟馗杀鬼或驱鬼的故事是古人理解中治愈瘟疫的手段。
一般认为中唐以后,画钟馗成为新年岁时活动的重要部分。如张说《谢赐钟馗及历日表》《为杜相公谢钟馗历日表》等中都提到新年之际朝廷赐钟馗像以去疫,并历日表,以鼓舞新年士气之事,即:“图写神威,驱除群厉,颁行律历,敬授四时。” 冬去春来之际,正是疾疫容易流行之时,钟馗即成为祛疫除祟的特殊图像。石守谦先生在《雅俗的焦虑:文徵明、钟馗与大众文化》中认为,吴道子式的钟馗对后世多有影响,一直持续到十三世纪。如《益州名画录》卷中载,后蜀在每年杪冬末旬,翰林攻画鬼神者,例进《钟馗》。
从五代开始,“钟馗嫁妹”的主题就被援引入画。孟元老(不详—1147)所撰《东京梦华录》卷十“除夕”中载,至除日禁中呈大傩仪,装钟馗、小妹、土地、灶神之类,共千余人。南宋吴自牧《梦梁录》卷六中提到,正月中街市上,三五人一队,装神鬼、判官、钟馗、小妹等形,敲锣击鼓,沿门乞钱,俗呼为“打夜胡”,亦驱傩之义。据《宣和画谱》载,南唐周文矩(活动于917—975)以及后蜀石恪(十世纪中叶)皆绘有《钟馗氏小妹图》。传北宋李公麟(1049—1106)、南宋苏汉臣(12世纪)与元代王振鹏(十四世纪前半)名下也都有《钟馗嫁妹图》(图2),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也藏有一卷颜庚名下的《钟馗嫁妹》卷。“嫁妹”或为“嫁魅”之同音,“嫁”字除“嫁娶”之义外,还有“转移”之义,因此“钟馗嫁魅”如人类学家弗雷泽在《金枝》中所言,是一种“顺势巫术”,是古人根据“相似”的联想而建立的。在世界各地的人类防止病痛的巫术中,“转移”是常用的“顺势巫术”。
图2传元代,王振鹏,《钟馗嫁妹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3元代,颜辉,《钟馗月夜出游图》,绢本水墨,长卷,24.8x240.3cm,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由两宋的相关载录可见,除了岁末至新年扮钟馗的仪式之外,钟馗也出现在图像中。宫廷里设有钟馗画屏,市街上大量出售钟馗像。如《东京梦华录》卷十“十二月”载:“夜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南宋周密(1232—1298/1308)《武林旧事》卷三“岁除”:“殿司所进屏风,外画钟馗捕鬼之类。”《梦梁录》卷六“除夜”中载:“除夜,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联,祭祀祖宗。”此时唐代朝廷画赐钟馗之事,已经被推广为岁末除祟迎新的活动。
仪式中的钟馗形象同时进入了演艺中。《梦梁录》卷六“除夜”中载,禁中的大傩仪,请教乐扮演钟馗等神祇的形象。《武林旧事》卷十“官本杂剧段数”中载《钟馗爨》一本,虽已经不得而见,但在被学者李家端考证为“五花爨弄”的传苏汉臣《五瑞图》中(图4),“爨”是一种带有夸张动作的表演,《钟馗爨》或由“跳钟馗”发展而来。此外发展出的另一钟馗画题,则是傀儡戏,尤其供儿童游戏所用的傀儡钟馗。如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传宋人《婴戏图》、传元人《夏景戏婴图》与清代画家陈字的《婴戏傀儡》等是这一类别的画题。
藏于弗利尔美术馆的龚开《钟馗出游图》(图5)中的墨妆的形象(图5),就可能来自傩仪的巫师和杂剧演员的妆扮的融合。倪葭和袁旭在《钟馗和他的妹妹》一文中举出孟郊《弦歌行》:“驱傩击鼓吹长笛,瘦鬼染面惟齿白。”此种墨面的妆容也出现在或为明人所绘的《五瑞图》右下角一形似钟馗形象的人物面部。清乾隆年间《奉贤县志》载腊月初一日“乞人始偶男女傅粉墨妆为钟馗、灶王,持竿剑,望门歌舞以乞,亦傩之遗意。”值得注意的是,钟馗小妹的墨妆和钟馗有所不同,细观之,与《宋真宗后坐像》(图7)中的面妆有相似之处,在额头鼻梁等处傅粉提亮,面颊的赭石色胭脂则成为了墨色,颈部亦然。其后一抱猫女子与双髻女子也是如此装扮,考虑可能在女性妆容上夸张而创的形象。大都会所藏颜庚名下《钟馗嫁妹》卷(图6),其后有吴宽题跋,有句云:“老馗既醉髯奋战,阿姨新妆脸如漆。”但画中钟馗之妹脸部并未有墨妆,画中部分形象很接近《钟馗月夜出游图》,应出自同一系统,且吴宽跋纸高度与本幅不一致,人物描线有钉头鼠尾视感,但亦可见原本中或有墨妆的存在。
图4传北宋,苏汉臣,《五瑞图》,绢本设色,轴,165.5x102.5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5 南宋,龚开,《中山出游图》,纸本墨笔,长卷,32.8x169.5cm,弗利尔美术馆藏。
图6 传南宋/元,颜庚,《钟馗嫁妹》(局部),绢本墨笔,长卷,24.4 x 253.4 cm,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图7 宋人,《宋真宗后坐像》(局部),绢本设色,轴,177x120.8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7 明人,《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局部),1485,绢本设色,长卷,36.7x960cm,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图8传宋人,《村舍驱邪图》,绢本设色,轴,190.8x104.1cm,弗利尔美术馆藏。
图9明代,张风,《钟馗轴》,尺寸等不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图10传元人,《天中佳景图》,轴,绢本设色,108.2x63.5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文人眼中的诗意钟馗
新年对钟馗祈福的期待,在文人画的领域中,衍生出的则是《寒林钟馗》的画题。从审美趣味上而言,《寒林钟馗》具有五代“寒林图”的古意,又具有文人画特有的诙谐之意。“钟馗出行”系列多为无时令元素的背景。至明清之际钟馗像同时用于新岁和端午,配景的作用就更为重要,钟馗在图像中开始被置于山水之间。
从文献来看,《宣和画谱》卷十一中载,五代董源曾作《寒林钟馗图》和《雪陂钟馗图》,但没有实物流传。学者卢素芬曾对文徵明(1470—1559)的《寒林钟馗图》(图11)进行了研究。她注意到,《清河书画舫》曾载文徵明收藏过李成的《寒林图》,台北故宫博物院也藏有明代谢时臣(1487—1567)的《仿李成寒林平野图文徵明题长歌合卷》。谢时臣曾在1534年以一件李成的《寒林图》向文徵明索题,然而此作在归还予谢时臣之后,不幸遭毁。为弥补此缺憾,谢时臣遂在得此跋十一年后,为文徵明的长题配了一件“寒林平野图”,并且将书画合裱为一卷。
文徵明在1536年为《寒林图》的题识中写道:“谢思忠以此纸索书二年矣,今日稍暇,为录此诗。”据卢素芬考察,在该画留置之后,文徵明创作了诸多与寒林、雪景相关的画题,其中有代表性的包括大英博物馆所藏的《仿李成寒林图》(图12)、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寒林钟馗图》(1542)等,此外《空林觅句图》(1545)(图14)也有此种画风。这种对空间感的把握,使文徵明在八十岁创作《古木寒泉图》(1549)(图15)时,画出枝繁叶茂,错综复杂的树木,形成老辣而强烈的个人风格打下了基础,此种风格与一般认为文派的淡雅视感,如《江南春图》(1547)(图16)等相比,要雄强许多。从画面来看,《寒林钟馗》与文徵明所绘制的诸多寒林场景,主要有两个特点。首先是纵深交错的空间感,树木均为乔木,无叶的鹿角枝交错,在画面中暗示出深远的三维空间,这与元代文人画中常见的一江两岸完全不同。第二是远景中往往出现暗示空间的云气,进一步拉远空间的纵深。学者指出,这与藏于台北故宫的传李成的《寒林图》(图13)画法如出一辙。此外,因《寒林钟馗图》的款识为:“寒林钟馗,甲午除夕戏作。”卢素芬在文中提到林柏亭教授的观点,认为甲午年正是文徵明从北京归来十年,在翰林院受到冷落和排挤后所抒发的人生感叹,“寒林”与“翰林”同音。不过,画中的钟馗虽然一身白衣,袒露胸怀,却并无落魄之状,反而面露温和的微笑,左手臂夹着笏板。与其说是抒发内心的不平,不如说是离开尘世,寄情山水后超然的精神完满。值得注意的是,吴门笔下的“寒林”,没有早期宋画家笔下的萧瑟感。部分虽也采用蟹爪画法,但更多地作鹿角画法,形成新的样貌,这或是由于地域的差别造成的对自然景观的感受不同,或是地域审美与创作中的风格延续。
图11明代,文徵明,《翰林钟馗》,1535,轴,纸本浅设色,69.6x42.5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12 明代,文徵明,《仿李成寒林图》,1542,轴,纸本墨笔,90x31cm,大英博物馆藏。
图13 传北宋,李成,《寒林图》,轴,绢本墨笔,180x104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14 明代,文徵明,《空林觅句图》,1545,轴,纸本墨笔,81.2x27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15 明代,文徵明,《古木寒泉图》,1549,轴,绢本设色,194.1x59.3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16 明代,文徵明,《江南图》,1547,轴,纸本浅设色,106x30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对于文徵明的《寒林钟馗》,石守谦提出很有见地的观点,认为这实际上有诗意画的成分。他举出明初凌云翰(活动于1372前后)的《钟馗画》一诗,其中有句:“手持上帝书满纸,若曰新岁锡尔祉,一声竹爆物尽靡,明日春光万余里。”在诗意中,钟馗脱离了捉鬼除祟和傩戏仪式的形象,更多地体现为祈福的文士形象。这首诗在略加改动之后出现在文徵明之子文嘉1548年的《寒林钟馗图》中,钟馗也体现为文人熟悉的“寒林高士”的形象。与此同时,石守谦提到,相比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戴进《钟馗夜游图》的大尺幅纵189.7公分,横120.2公分,文徵明的《寒林钟馗》本幅只有纵69.6公分,横42.5公分,这样的小幅尺寸适合文人书斋中的雅玩。
换言之,“寒林钟馗”是一种民间岁时的文人化转变,这样的创造使文人既能够在岁时的轮转中取得与世界的合宜协调,又能够具有独特的清雅诗思。这一主题,在吴门流传下来。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钱毂(1508—不详)的《画钟馗》(图17),也是“寒林钟馗”画题之一。此外,钱毂的《午日钟馗》,实际上是“寒林钟馗”的变体,小鬼捧着的梅花则暗示了除夕和元日的时节,与之对应的是清代金廷标的《钟馗探梅》。石守谦还举出大阪市立美术馆所藏的李士达的《寒林钟馗》(图18),笔者以为该图的画法如同李士达的身份一样,显示出文人画家与职业画家的融合。他既含蓄地采用文人的“寒林”画题,又使树梢上探出小鬼,而钟馗的形象也并非是文士,而是带有傩戏般的诙谐与夸张,相比文徵明和钱毂等的《寒林钟馗》,李士达笔下的钟馗占据画面的不小比例。更值得注意的是,李士达的落款为“万历辛亥(1611)秋写,李士达”。“写”字也在一定程度上传达了文人的风格。上海博物馆藏有费丹旭(1802—1850)的《钟馗图》(图19),款曰:“拟文水道人寒林钟馗图”,可见文徵明的《寒林钟馗图》,被文嘉继承,一直流传到清代。值得注意的是,文徵明在《寒林钟馗》中着力表现的“寒林”场景,在后人的笔下逐渐简化,成为象征性的几株乔木的组合,或是树木的局部,失去了深远和迷茫的空间视感。从钱毂的《画钟馗》中可以见到,钟馗背后的寒林被简化为四株乔木,分布为一前、二中、二后,围合出简单的纵深空间,但已经简化了烟岚。在李士达的画作中,这种简化得以更明显的表现,也是鉴定《寒林钟馗》时代的一种参考依据。晚明李士达、盛茂烨等画家笔下,都曾受到吴门画派的影响,并被认为有烟林清旷之概,那么,归于元代陈琳名下的《寒林钟馗》(图20)有可能是吴门后辈,或出自更晚期的文人职业画家之手。
由此可见,钟馗背后的时令物象,如“寒林”的绘制,是一种对岁时的强调,也是钟馗图像进入文人视角后发生的改变。钟馗被置于山水之间,令人们联想起“树下高士”或“忘情山水”,带有文人的诗意与隐逸色彩。至后期,寒林虽然再次被简化,但这路独特的画题却一直延续了下来。
图17 明代,钱毂,《画钟馗》,尺寸不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18明代,李士达,《寒林钟馗图》,1611,纸本墨笔,轴,124.3x31.7cm,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图19 清 费丹旭 《钟馗图轴》上海博物馆藏
图20传元代,陈琳,《翰林钟馗》,轴,纸本浅设色,56.4x28.8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21 清代,华岩,《午日钟馗》,纸本设色,轴,131.5x63.7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22清代,金农,《醉钟馗》,轴,纸本设色,127×41.5cm,中国美术馆藏。
图23 清代,罗聘,《钟馗垂钓图》,《钟馗百图》,第30页。
图24 元代,张渥,《雪夜访戴图》,轴,纸本墨笔,91.8x39.6cm,上海博物馆藏。
自古至今,人们对钟馗的期待,也由早期的捉鬼除疠的现实需求,发展到了吉祥祈福与超然独立的精神需求。这似乎也预示着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未知面前的无助和恐慌终会过去,而经由岁时与文化的洗礼,吉祥与诗意的回响将会悠远流长。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砚山县昆山天然气有限公司怎么样?
兰亭雅集
中国文士阶层有“以文会友”的优秀传统,“或十日一会,或月一寻盟”的雅集现象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独特景观,诸如兰亭雅集、西园雅集、玉山雅集等,更是引为历代文坛佳话,诗文书画歌颂不绝。传统的文人雅集,其主要形式是游山玩水、诗酒唱和、书画遣兴与文艺品鉴,因而带有很强的游艺功能与娱乐性质,以文会友、切磋文艺、娱乐性灵为基本目的,文人雅集最重要的特征是随意性。“实可谓无组织之组织,盖无所谓门户之章程,而以道义相契结。”而正是这种随意性与艺术的本性相契合,使得在历代文人雅集中产生了大量名垂千古的文艺佳作。可以说文人雅集作为古代文士的一种文化情节与艺术状态。
邺下雅集
文人稍有规模的出现,只是在汉末,即建安七子。曹植《与杨德祖书》与曹丕《与吴质书》,即标志着文学自觉时代的出现。而在这之前,一代汉赋,虽规模宏大、器量弘远,终归属于少数文人的行为。赤壁之战后,孙权据江东之险,刘备占荆州之利,孙刘联盟抗曹,三国大势基本形成,有了相对稳定的对峙局面。 曹操退回了魏都邺城,从这时起建安文士云集邺下,他们以曹氏父子(特别是曹丕)为中心,经常集宴云游,诗酒酬唱。曹丕在《又与吴质书》中回忆当时的盛况说:“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连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当时文风极盛,成一时风气。所以后人评价说“诗酒唱和领群雄,文人雅集开风气”。邺下聚会,开创了文人雅集的先河。后人仰慕七子同时,便又给魏晋时的七个人安上个竹林七贤。而其实,他们从未聚在一起。
金谷园雅集
石崇,《世说新语》将其列入“汰侈”类,在历史上他以生活奢靡而留名。其实,当时他也是颇有文名的,他建有一座别墅,因金谷水贯注园中,故名之曰“金谷园”。金谷园随地势高低筑台凿池而成,郦道元《水经注》谓其:“清泉茂树,众果竹柏,药草蔽翳”,是当时最美的花园。石崇曾在金谷园中召集文人聚会,与当时的文人左思、潘岳等二十四人结成诗社,史称“金谷二十四友”。所谓“二十四友”以当时的一个特殊人物贾谧为中心。其人是西晋开国功臣贾充(217~282)的外孙。贾充有三个女儿:贾褒嫁给齐王司马攸,贾南风嫁给太子司马衷(后立为帝,即晋惠帝),贾午嫁给韩寿,贾谧就是韩寿贾午的儿子,后入嗣贾充,改姓为贾。晋惠帝是个弱智者,他在位之初的若干年内实际上是贾后(南风)掌权,贾谧作为她的亲侄儿,权倾一时。贾氏控制中枢前后约十年之久。“二十四友”包括一批现在在文学史上很有名气的作家和理论批评家。官僚文士们依附于贾谧,各有各的原因,关系的远近也有不同,其中跟得最紧的是潘岳和石崇。《晋书.潘岳传》说:“岳性轻躁,趋世利,与石崇等谄事贾谧。每候其出,与崇辄望尘而拜。”到永康元年(300)赵王司马伦等发动政变废贾后,贾谧伏诛,稍后石崇、潘岳、欧阳建、杜斌等死党亦同归于尽。但是“二十四友”并不能算是一个政治集团,其中有些人并没有政治上的图谋,与贾谧关系也并不深,例如左思,不过给贾谧讲讲《汉书》而已,所以后来贾氏倒台时他就没有受到株连。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二十四友”举行过若干次文学集会,在某种意义上推动了当时创作的繁荣。他们在石崇的河阳别墅里饮酒赋诗,有点像建安时代在曹丕领导下邺下诸子的文学活动的样子。贾谧还太年轻,文才也不大行(他的诗往往由别人代写);石崇既然是东道主,也就有了某种***的地位,而且他不仅最为阔气,其文才也足以领袖群伦。他们畅游园林,饮酒赋诗,并将所作结为诗集,石崇为其作《金谷诗序》(今已亡佚)。后人称这次聚会为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文人雅聚。
兰亭雅集
金谷雅集影响极大,据说后来的兰亭集会完全照这个样板来进行。据《世说新语.企羡》载,“王右军得人以《兰亭集序》方《金谷诗序》,又以己敌石崇,甚有欣色”。东晋王羲之曾与二十多个文人聚会,这便是有名的兰亭之会。每个人都写了几首玄言诗,兴象遥远,意味无穷。王羲之也留下了他那篇《兰亭序》帖。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则是东晋文人的一大创举。其内容大致是,客人到齐之后,主人便将他们安排到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席地而坐,由书童或仕女将斟上一半酒的觞,用捞兜轻轻放入溪水当中,让其顺流而下。根据规则,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不动,就由书童或仕女用捞兜轻轻将觞捞起,送到谁的手中,谁就得痛快地将酒一饮而尽,然后赋诗一首;若才思不敏,不能立即赋出诗来的话,那他就要被罚酒三斗。兰亭雅集中的即席赋诗,永和九年那次是自由式的,即吟什么、怎么吟全由吟诗者自己决定。后来,绝大部分的兰亭雅集都延续了这一做法;但唐人鲍防等35人举办的兰亭雅集,赋诗则采用联句式,即每人吟诗一句,再由首唱者收结;元人贡师泰等人和清人桑调元等人举办兰亭雅集,赋诗采用的是分韵式,视人数多少编一句含有多少字的句子,再由主持者将句中各字“随机”分给大家,大家即据拿到手的字韵作诗。元人刘仁本于浙江余姚组织的“续兰亭雅集”,赋诗不为自己所作,而为永和兰亭雅集中未赋出诗的16人所作,这就是“续诗”,形式亦非常别致;除此,清人杜甲组织的兰亭雅集,赋诗还采用唱和式,主人首唱,客人和之。兰亭雅集中的制序,一般出现于较大规模活动之后。它的前提是人多、诗多,便于结集,有结集才会有制序之举。永和九年,42人,37首诗汇成一集,由王羲之作序,孙绰作后序。后来,大部分的兰亭雅集,都没有制序之举。兰亭雅集中的作书,永和九年那次本是一种无意之举,即主人王羲之并非想借此机会展示自己的书法艺术,他只是用鼠须笔、蚕茧纸起草序文而已。然而,这篇序文手稿的书写,因艺术造诣空前绝后,而成为中国书法史上最有名气的经典之作。
竟陵八友
南北朝齐永明年间,有一大群文士集合于竟陵王萧子良左右,形成了一个文学群体,文学史上称“竟陵八友。”《梁书·武帝本纪》:“竟陵王子良开西邸,招文学,高祖(萧衍)与沈约、谢朓、王融、肖琛、范云、任昉、陆垂并游焉,号曰‘八友’。”这些人中,沈约、谢朓、范云、都是一代文人。他们彼此唱和,互相推波助澜,形成了一股文学潮流。《南齐书·陆阙传》:“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毅。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永明体作家把声律和对偶方面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上,所作诗平仄协调,音韵铿锵,词采华丽,对仗工整,体裁短小,为格律诗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是从“古体诗”到格律严谨的“近体诗”的过渡,故又称新体诗。“永明体”文学家们虽然在运用声律等技巧上有一些成就,但思想内容却比较贫乏、空洞,形式主义倾向严重。其中一些骨干成员,齐亡后仕梁,在萧衍、萧纲父子影响下大写轻靡柔艳的色情诗,成为宫体诗的主要作家。文学史上又称这—时期的文学风格为“齐梁体”。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齐梁体,通两朝而言之。”清姚范《援郭堂笔记》:“称永明体者,以其拘于声病也;称齐梁体者,以绚艳及咏物之纤丽也。” 竟陵,今湖北天门市,旧称竟陵县,为萧子良封地,自古人文昌盛,故以此名,后亦有竟陵文学派。
琉璃堂雅集
《琉璃堂人物图》是南唐画院周文矩所作的一卷人物画。据《宣和画谱》记 ,北宋秘府藏周文矩画作达七十六卷之多 ,《琉璃堂人物图》即为其中之一。《琉璃堂人物图》此卷内容,据有关史料及比较研究,是画唐代诗人王昌龄与其诗友李白、高适等在江宁县丞任所琉璃堂厅前聚会吟唱的故事,共画十一人:僧一人,文士七人,侍者三人。其后半段即《文苑图》部分, 精心刻画四位诗人冥思苦想寻觅诗句的生动情态。画面中部一人袖手伏在弯曲的松树上凝神思索, 旁若无人; 右边一人一手握笔托腮, 一手轻捧纸绢, 陷入沉思, 一童子俯身为他研墨; 左边二人坐着共展一卷诗文, 似在细细琢磨推敲, 一作沉思状, 一扭头回视, 似乎听到了什么声音。作品把处于特定情景中的四位诗人的神情姿态和性格气质, 刻画得细致入微。人物姿态各有不同, 但又统一在诗人构思的浓浓氛围中。此幅作品同北京所藏残存的后半段,均为宋摹本,而流入美国的此幅为全摹本,尤为可贵。
香山雅集
白居易在晚年期间,对仕途是心灰意冷,与胡杲、吉玫、刘贞、郑据、卢贞、张浑、李元爽和释如满八位长者,在洛阳香山结为九老会,隐山遁水,坐禅谈经。白居易自号“香山居士”,在居住香山寺期间,写下了《香山九老会诗序》。白居易《香山雅集》的故事即由此而来,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很深。如今的香山寺内,还保存着九老堂建筑。据说白居易曾经把自己所作的八百多首诗稿存放在香山寺藏经堂内,供今人缅怀。白居易在《香山寺》诗里这样写道:“空门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 家酿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这首诗写出了白居易等九位长者在居住香山寺期间的闲适生活。
滕王阁雅集
王勃的《滕王阁序》也是在文人雅集中写就的,而且是初出茅庐、当仁不让。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为了歌舞享乐的需要。这座江南名楼建于唐朝繁盛时期,又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而很快出名。韩愈在《新修滕王阁记》中说:“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写于何时,有两种说法。唐末五代时人王定保的《唐摭言》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那时,王勃的父亲可能任六合县(今南京六合)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新唐书·文艺传》记滕王阁诗会为:“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
西园雅集
宋代,当时的大文豪苏轼、黄庭坚、秦观、晁无咎等等,犹曾集会西园,时人画为《西园雅集图》,米芾、杨士奇又都作了《西园雅集图记》,传为文坛之不朽盛事。 宋朝王诜(1037——约1093),字晋卿,太原人。幼好读书,长有才誉,被神宗选中,将英宗的女儿嫁给他,官驸马都尉。王诜好书画,家有宝绘楼,收藏法书名画,苏轼称他“山水近规李成,远绍王维”,“得破墨三昧”,“金碧绯映,风韵动人”。传世作品有《渔村小雪图》、《烟江迭嶂图》等。 王诜请善画人物的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号龙眠居士),把自己和友人苏轼、苏辙、黄鲁直、秦观、李公麟、米芾、蔡肇、李之仪、郑靖老、张耒、王钦臣、刘泾、晃补之以及僧圆通、道士陈碧虚画在一起,取名《西园雅集图》。主友16人,加上侍姬、书僮,共22人。松桧梧竹,小桥流水,极园林之胜。宾主风雅,或写诗、或作画、或题石、或拨阮、或看书、或说经,极宴游之乐。李公麟以他首创的白描手法,用写实的方式,描绘当时16位社会名流,在驸马都尉王诜府邸做客聚会的情景。画中,这些文人雅士风云际会,挥毫用墨,吟诗赋词,抚琴唱和,打坐问禅,衣着得体,动静自然,书童侍女,举止斯文,落落大方。不仅表现出不同阶层人物的共同特点,还画出了尊卑贵贱不同人物的个性和情态。米芾为此图作记,即《西园雅集图记》。有云:“水石潺湲,风竹相吞,炉烟方袅,草木自馨。人间清旷之乐,不过如此。嗟呼!汹涌于名利之域而不知退者,岂易得此哉? 由于苏轼、苏辙、黄鲁直、李公麟、米芾等等都是千而年难遇的翰苑奇才,后人景仰之余,纷纷摹绘《西园雅集图》。著名画家马远、刘松年、赵孟府、钱舜举、唐寅、尤求、李士达、原济、丁观鹏等,都曾画过《西园雅集图》。以致“西园雅集图”成了人物画家的一个常见画题。
玉山雅集
这是元末东南吴中地区(今苏州一带)有极大影响的文人雅集活动,它在元末持续十多年,参与人数上百,以其诗酒风流的宴集唱和被《四库提要》赞为“文采风流,照映一世”。昆山顾瑛的玉山草堂,其诗酒流留不仅是元代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创作最多的诗文雅集,而且放置在中国文学史上亦是最理想、诗文水平最整齐的文人诗社雅集,不但前无古人,后亦无来者可比。清初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的甲前集列有“玉山草堂留别寄赠诸诗人”的名单,他们包括柯九思、黄公望、倪瓒、杨维桢、熊梦祥、顾瑛、袁华、王蒙等37人,《草堂雅集》中所收的唱咏的诗人甚至达到80 人之多,这些诗人不单诗文曲赋,还兼书画琴棋诸艺,以上种种非但都是一时之选,而且光裕后世,影响甚巨,比如绘画中的元四家黄、倪、王三家先后都出入过玉山草堂,元末江南文人画家中的重要代表若张渥、王冕、赵元留下过诗书画合壁的佳作。据统计元诗中至正年间的元人诗作,有十分之一竟是至正十年之后的不长的时间里写于昆山的小小草堂“玉山佳处”,这不能不让人惊叹诗社雅集的凝聚力与创造力。玉山之会与金谷、兰亭、西园雅集的区别是后者几乎都是官僚与贵族士大夫的雅集,非贵即显,而玉山之会是真正的文人之会,犹其是玉山主人顾瑛无论是读书习儒和广结朋友,他纯粹是出于兴趣爱好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而无任何功利目的------既不打算应举出仕,也没有走终南捷径的念头,正如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在他所著的《元明诗概说》中所云“简言之,即以文学至上、艺术至上而生活的态度。因为以艺术为至上,所以在日常言行上主张艺术家的特权,而不为常识俗规所拘束。持有这种态的人物,从这个时期以后,往往称之为‘文人’。这是过去的中国不一定存在的人物。”
扬州人的雅集
清代的文人聚会尤以扬州为中心。扬州人的茶楼酒肆,诗社画坛,青楼风,卜夜烧灯……使草民百姓亦都有崇文尚雅之好,这无形中为扬州八怪出现提供了盘桓会友的大背景小环境。据史载,袁枚、吴敬梓、杭世骏、厉鹗、蒋心余、吴锡麟、姚鼐等著名文人都曾在那一时期(康乾以来)在扬州一再出现。有的在书院教书,有的在家中著述,有的卖诗文字画……金农、郑燮、李方膺也是常来常往的熟客。后来扬州的诗会发展成著名的三处:小玲珑山馆、绦园、休园。传说诗会集吟时,备有酒肴,招待听曲,诗成之后,立即刻板印发全城。扬州有马曰琯(号嶰谷)、马曰璐兄弟,藏书甚丰,亦好交游。陈章《沙河逸老小稿序》说:“ 嶰谷性好交游,四方名士过邗上者,必造庐相访,缟伫之投,杯酒之款,殆无虚日。近结邗江吟社,宾朋酬唱,与昔时圭塘、玉山相埒。呜呼!何其盛也。”蒋德《南斋集序》说:“(马氏)家有别业,极林泉之胜,二十年来,文酒之会无虚日。”全祖望《马君墓志铭》也说:“合四方名硕,结社韩江,人比之汉上题襟、玉山雅集。”李斗《扬州画舫录》也说:“扬州诗文之会,以马氏小玲珑山馆……为最盛。”(参见卞孝萱《从〈扬州画舫录〉看清代徽商对文化事业的贡献》)清人冒襄《同人集》亦为一时雅集唱和之成果。如序言曰:“海内才人,善为诗古文辞者,必有数十才人与之交游,而数十才人之诗古文辞,皆因唱和往复聚于一才人之箧笥,以成奇丽之观。”?
文人雅集终究被近代的世乱和战争所破坏,到现代又为大众文化所淹没,于是随着白话文的普及,虽有文学社团出现,终究成了绝响。今人故作风雅的“雅集”,早已湮没在嘶叫的卡拉与无聊的酒令之中,每每想起,心下不禁凄凉……
砚山县昆山天然气有限公司是2013-01-21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的法人独资),注册地址位于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江那镇七乡大道领秀商务酒店。
砚山县昆山天然气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53262206155500X9,企业法人李士达,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砚山县昆山天然气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燃气设备及材料的销售;燃气技术开发及咨询服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在云南省,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671024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5000万以上 规模的企业中,共36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砚山县昆山天然气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关于“李士达(关于李士达的简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珠升号的签约作者“野渡舟横”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李士达(关于李士达的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李士达(关于李士达的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文章不错《李士达(关于李士达的简介)》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