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帕密帕的传承现状

网上有关“牡帕密帕的传承现状”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牡帕密帕的传承现状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牡帕密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云南省澜沧县酒井乡勐根村的老达保自然村《牡帕密帕》的传承人李扎戈、李扎倮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拉祜族原生态歌舞是怎样的?有何历史来源

拉祜族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了许多具有特色的礼仪风俗。

拉祜族的住房一般有三间,中间一间为客房,进门右方墙角就是神龛。勐海县等地拉祜族的住房是竹楼式的,房子隔成两间,里间是家长的寝室,也是供家神的地方。拉祜族人家一般都有两个火塘,即供老人用的和煮饭用的。到拉祜族人家做客,不得随意触摸神桌和神桌上的贡品,也不能在神桌上摆放东西,特别忌讳放肉类,更不能触动专供给家神敬水敬饭的小竹筒。拉祜族人家的卧室外人不得擅自入内。火塘是家庭的核心,拉祜族视火塘和神龛一样神圣,火塘上方不能坐人,不能跨越火塘,不得踩火塘上的三角架和锅庄石。拉祜族忌吃狗肉。

拉祜族以敬老为荣,每年大年初一抢到的新水,要先给老人洗脸。大年初二,年轻人要到父母、亲友家给老人拜年,并到铁匠、头人家拜年,用温水为老人和长辈洗脸洗脚。每年新米成熟时,拉祜族都要过新米节。新米节时,第一碗新米饭要让老人先尝。重大集会和节庆,要请老人坐上席。屋内中柱旁老人家的座位,年轻人及外人不能坐。吃饭时,第一碗要先添给老人;给老人递烟、酒、茶,必须双手捧上。在拉祜人家做客,第一位接到主人敬的酒,要把酒转奉给在座的老人或年岁最长者。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火把节,人们要点着火把到田间地里举行叫谷魂仪式。路遇拉祜族人家叫魂,切记不能与他们讲话,否则被认为惊动神灵,也不能随意触摸治鬼器具。火把节之日,禁止外人入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一日,为拉祜族的“扩塔”即春节,也就是拉祜年,大年初一这天,禁止串门,谢绝外人入寨,本寨人也不能外出。

节日聚会找对象拉祜族青年男女找对象,主要在节日聚会的场所里找。他们选择对象的一般条件是:男的要会犁地、耙地、砍柴、铲麻、纺麻线、打猎,为人要诚实勤快,至于外表是次要的;女的要会接麻线、织布、缝衣服,为人要勤快,心地要好,至于相貌漂亮与否也是次要的。如果某个小伙子喜欢某个姑娘,要用藤篾编制脚圈、项圈送给她。若姑娘感到合心意,则送一条用五色线编织成的腰带给小伙子,表示定情。双方交往一段时间认为满意后,男的就告诉父母,请媒说亲。按惯例要说亲三次;第一次带上茶叶一包烟草一包,烧酒一瓶;第二次带上煮茶用的土罐两个,烟草两把,酒二十碗;第三次带上土布一件,谷子两邦(每邦约六千克),绿布一尺,并可选定婚期。

结婚不设宴离婚要请客拉祜人有一种习俗:结婚不需备办酒席。结婚这天,通常先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年人向新婚夫妇祝福,随后,打扮得漂漂亮的姑娘和小伙子们便伴着新郎新娘,围着燃起篝火的火塘载歌载舞。拉祜人认为,火塘标志着夫妻双方有一颗火热的心,人们围着火塘歌舞,是祝福新婚夫妇终生相爱。拉祜人结婚这天用来招待客人的东西,是自己旱烟、烤茶、松子、栗果之类,从来不兴讲排场。

但拉祜人离婚就大不一样。根据他们的习俗,提出离婚的一方,要备办丰盛的酒席请客,客人不必送礼。这种带有“惩罚”性质的习俗,目的在于告戒年轻人在选择对象时要慎重考虑,一旦结婚,就要做到终生相爱。同时,“离婚宴”还含有告戒双方今后不要相互仇视的意义。

拉祜族的人名内容丰富,它体现了每个人的性别、年龄、生辰、排行等特点。

给子女取名,首先依据生日属相。拉祜族历法的十二属相称谓:发(鼠)、努(牛)、拉(虎)、妥(兔)、倮(龙)、斯(蛇)、毋(马)、约(羊)、莫(猴)、阿(鸡)、丕(狗)、袜(猪)。这样,以生日属相,加上美好寓意的“扎”(男性用)、“娜”(女性用)便成为具体的人名。如:“扎妥”、“扎倮”、“娜莫”等。

如果生日属相与父母长辈相同,就以出生的时辰取名。他们把一天分为体(天亮)、朵(日出)、吾(中午)、耶(傍晚)、克(半夜)。于是又出现“扎体”、“娜朵”、“扎吾”、“娜耶”等名。

若生日属相,出生时辰与父母长辈相同,则以子女排行为序取名。大的称“儿”,小的叫“哩”。如:“扎儿”、“扎哩”、“娜儿”、“娜哩”等。

还有以子女的长相、生理特征、父母的愿望取名的。如长得结实强壮,就叫“扎海”、“娜海”;生得瘦长苗条就叫“扎给”、“娜给”等。

再有,若父母与子女同一个属性生的,就叫“祝”(同属性意)。男叫“扎祝”,女叫“娜祝”。

拉祜族的名,实际包括性别和出生时辰(或属相、排行)两部分,性别在前,属性(或时辰、排行)在后,两部分合起来就成为一个人的名字。

拉祜族人名由于以属性和时辰取名,因而一个寨里同名的人很多。要识别这些人,一是从姓氏上区别。如“张扎毋”还是“李扎毋”;二是大小上区别,是“大扎法”还是“小扎法”;三是从父母的名字区别,是东家的“所努”还是西家的“扎努”。

拉祜族男子喜爱的运动。弩都是自己制作,竹片作弩扁担,选优质梨木做弩身,以编竹筋、麻绳为弩弦。弩箭用竹削成,箭端嵌羽尾。其力强者可射50米之远。拉祜男子上山打猎、下地护秋,必带弩。节庆期间常举行射弩比赛,一看远,二看准。拉祜族运动员参加云南省射弩竞赛,曾多次获奖。

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依傍澜沧江而得名,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也是**《芦笙恋歌》诞生的地方。在这里,生活着拉祜、汉、佤、哈尼、彝、傣、布朗、回等20多个民族,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着璀璨夺目的民族民间文化,形成了多样性、多类型、多风格、多符号、多元素交融共存的民间文学、音乐、歌舞艺术。

澜沧县酒井乡勐根村的老达保自然村,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地方,然而这里的拉祜族原生态歌舞,却已经闻名遐迩。老达保村居住着94户446人,全是拉祜族。每当人们走进这个拉祜山寨,就会听到从古朴的干栏式拉祜掌楼房里传出悠扬的芦笙声和拉祜人淳朴的歌声。

在老达保寨,是男人就会吹芦笙、跳芦笙舞,是女人就会跳摆舞。目前,他们所掌握的芦笙舞和摆舞有近100个套路,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艺术感染力。记者在老达保采访发现,老达保人的多声部合唱曲调优美动听,歌词丰富多彩,演唱时手持吉他自伴奏、自演唱,用拉祜语生动表现了他们喜闻乐见的生产生活情景,加上合唱音乐的旋律和谐、朴实纯真、气势磅礴,显示出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005年春节期间,老达保20名拉祜人走出了拉祜山寨,应邀到中央电视台参与录制“魅力12”《芦笙恋歌》节目,让拉祜人多声部合唱音乐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近年来,澜沧县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到2006年初,经普洱市市级专家委员会审议,有50个项目列入市级名录,其中14个项目进入省级保护名录,包括拉祜族口述文学牡帕密帕、拉祜族芦笙舞、拉祜族芦笙工艺、拉祜族摆舞、南段拉祜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拉祜族葫芦节等。拉祜族口述文学《牡帕密帕》还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老达保寨《牡帕密帕》的传承人李扎戈、李扎倮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到2008年1月,根据《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公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名单的公告》,澜沧县拉祜族芦笙舞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族民间舞蹈中。

关于“牡帕密帕的传承现状”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9)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浅墨飞雨的头像
    浅墨飞雨 2025年08月19日

    我是珠升号的签约作者“浅墨飞雨”

  • 浅墨飞雨
    浅墨飞雨 2025年08月19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牡帕密帕的传承现状”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牡帕密帕的传承现状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国家非常重视非...

  • 浅墨飞雨
    用户081905 2025年08月19日

    文章不错《牡帕密帕的传承现状》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珠升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