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知了猴什么时候消失”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知了猴什么时候消失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抓过知了猴的小伙伴一定遇到过树上的知了猴被蚂蚁团团围住的情况,不过,看到这种只需要拿起知了猴甩几下,再吹几下,就可以收入囊中了(剩下的一群骂骂咧咧的蚂蚁)。既然,蚂蚁是吃知了猴的,那么为什么在知了猴还在洞里的时候,同样喜欢在地面上活动,也喜欢挖洞的蚂蚁不吃它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就不绕弯子了,直接进入正题。我们先说答案:蚂蚁之所以不吃洞里的知了猴是因为蚂蚁找不到。那么,作为地面“搜索部队”的蚂蚁为什么找不到洞里的知了猴呢?我从知了猴进入地面开始说。
知了猴是蝉的若虫(若虫是对不完全变态昆虫第二生长阶段的称呼,不完全变态就时发育分为三个阶段:卵、若虫、成虫,完全变态的昆虫,是四个生长阶段的,即卵、幼虫、蛹、成虫),也是蝉发育的第二个阶段。一般情况下,蝉会在树上选择较为细小的树枝,然后用自己的产卵器将树皮挑开,把卵产在里面(一枚卵的长度在1-2毫米之间,像长粒米一样的形态和颜色)。
这些卵有的是当年就孵化成功,有的会以卵的形态越冬,通常越冬的卵都是产卵时间较晚的,此时已入秋,温度逐渐的下降已经不满足卵的孵化需求了。
当然,无论是当年还是次年孵化,蝉的若虫始终是要落到地上的,它们通常在孵化后(也只有2-3毫米)会随着树枝的摇曳被风吹落到地面上。此时的若虫虽然很小,但是已经具备了适合挖掘的前肢,此时,它们会找一个位置,慢慢地挖土,然后进入地下。
由于蝉的若虫挖的洞非常的小,所以一边挖,基本上洞口就消失了。此时,它们会在地下靠着树根中的汁液慢慢长大,随着慢慢长大,知了猴开始在地下挖自己的活动通道。由于其要在地下待3年左右的时间(以黑蚱蝉为例),所以它们的通道要非常的深(可达半米)。但是,直到它们要羽化的最后一年的最后一天,它们才会在所在的洞穴的地面上开一个很小的孔。
因此,蝉的若虫进入地下时体型很小,所以几乎是不露痕迹的,并且若虫在地下一直生长和蜕皮,直到出土蜕变才会开一个小孔,这样极大的避开了捕食者的搜寻。而且蝉的一生基本上都是在地下度过的,这样也是一种自保的方式(成虫后最多1个月的寿命,而在地下要生活至少3年)。
其次是蚂蚁的搜寻。蚂蚁搜寻猎物靠的主要是“嗅觉”,因为蚂蚁的体型限制了它的视力范围,而且一些蚂蚁的眼睛高度退化,甚至失去了视觉的能力,比如行军蚁。但是,蚂蚁的“嗅觉”并不是通过鼻子,而是通过触角,蚂蚁的触角可以收集空气中的气味颗粒,从而对散发出气味的物体的位置进行判断。而知了猴一直在相对封闭的地下,气味颗粒几乎散播不到空气中,所以,即使蚂蚁从知了猴的头上走过,它也不会发现仅一层之隔下有坨大大的蛋白质。
破土而出的知了猴会被蚂蚁咬死吗?
蚂蚁由于其视力高度退化,它们靠触角锁定猎物,所以蚂蚁的活动几乎是不分白昼的,限制蚂蚁活动的只有温度,通常在15-35℃的环境下,蚂蚁是活跃的,尤其是在25-30℃时,蚂蚁的活跃度达到了顶峰。而在夏日,经过一天的太阳炙烤,地面温度相当的高,蚂蚁活跃性较差,等到傍晚时,随着气温的下降,蚂蚁反而更加的活跃。再加上知了猴出土后,在空气中就会有它们的气味颗粒,所以很容易被蚂蚁们锁定。
但是,知了猴身上有一层“铠甲”,这层铠甲在未脱离知了猴时,非常的有韧性且坚硬,一般的蚂蚁,像常见的铺道蚁是拿它没有办法的,而且即便是一群蚂蚁都挂在它身上,知了猴依然是可以爬树的。但是,知了猴一旦遇到一些个体较大的蚂蚁群,它们是不会被咬死的。
而且知了猴有一个非常脆弱的时期,那就是蜕变时,蜕变是的知了猴要从蝉蜕里脱离出来,而且刚出来的蝉整个身体都非常的柔软,保持翅膀,如果此时遇到蚁群,它几乎很难存活。
不过,一般情况下知了猴蜕变发生在半夜,而且此时它们早已经爬上了高高的树,所以,在地面上活动的蚂蚁是很难发现它们的。而且当蜕变成功后,蝉在几个小时内身体就会慢慢变黑,表皮也会变硬,此时它们就不太怕蚂蚁了。
当知了猴在地下时,蚂蚁是很难找到它们的,因为蚂蚁靠收集空气中的气味颗粒来搜寻猎物,而知了猴在出洞之前,它的洞口都是封闭的,很少有气味颗粒散出。所以,蚂蚁攻击知了猴大都是在它出洞之后。有些小伙伴可能会有疑问:知了猴在封闭的地下不会憋死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知了猴需要的氧气量非常的少,而且挖好通道后,土层中本身就存在稀薄的空气。
在夏天,每到晚饭后的时间,树林沟边,全是男女老少,只为了那一小坨“肉肉”,手电筒、竹竿、手套,装备齐全,整个过程也就二十天,过了中伏天,会慢慢减少,直至消失,我们老家叫他“及牛爬”,捉它是可以换钱的,印象中最早是1分钱,涨到了现在的8毛钱以外,除了能换点零花钱,捉“金蝉”的过程也是一种快乐。
金蝉是蝉科的代表,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人送外号“蛋白质小王子”,它在没脱壳之前,用盐水泡一泡,既能控制它脱壳,还能入底味,最好吃的做法,是下油锅炸一炸,味道清香,口味醇厚。
烹饪知了猴没有繁琐的步骤,清洗干净,要么油炸、要么干煎,根本不用小龙虾那样麻烦,等端上桌,直接给它来个囫囵吞枣,我就是这么吃了三十年,知了猴生长在地上,根本没什么排泄物,它的生长极为缓慢,活动量不大,依靠树根的养分,除了肉和蛋白质,几乎没其他的,总共就那么点,扔掉岂不浪费,它浑身都是宝,外壳还能入药。
捉知了猴,也是个技术活,在没有手电筒的时候,只能凭借微弱的月光,围着树干转一圈,上下扫一眼,看到能动就上手,除了能摸到知了猴,像什么金龟虫、青蛙、癞蛤蟆,也经常能摸到,最怕的就是蛇了,也不是没碰到过,但依然阻挡不了这份热情,因为是夜间,大家都结伴而行,人多也就不怕了,反而会相互调侃。我们这边卖的很少,几乎都自己吃了,又香又脆,撒点椒盐辣椒面,有几个人能忍住不馋呢?小伙伴们可是从小吃到大。
在饭店或者大排档,菜单上都有一道油炸金蝉,它的卖相好,味道好,用来下酒最合适不过了,整个放进嘴中,外酥里嫩,鲜香可口,越嚼越香,满满的蛋白质。
知了猴不用愁销路问题,每到夏季,很多冷库老板,都会库存知了猴,跑到山东、山西大量收购,然后转手在卖掉,很多地方滋生了“职业捕蝉人”,每天能有上千元的收入,多夫妻俩结伴而行,高峰时期一晚上能抓到2000只。
知了猴虽然好吃,但是部分人会过敏,浑身痒得不行,这根据个人的体质不同,东西虽然美味,但是一定要小心,目前很少有人反应不能吃知了猴的现象,反而成了各大餐厅的私房菜。
为什么南方人很少吃,可能因人而异,地方区域不同,认同也不同,只有少部分人食用,一种新鲜的食物被接受,总要有个过程。
关于“知了猴什么时候消失”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珠升号的签约作者“是你的寻文呀”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知了猴什么时候消失”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知了猴什么时候消失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抓过知了猴的小...
文章不错《知了猴什么时候消失》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