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宁晋县北周村名的由来”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宁晋县北周村名的由来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县域村名考源(四)
1.
耿庄桥,清康熙年间,耿赵庄村人在此耕种,为方便往来,在滏阳河上搭草桥一座,称耿庄桥,后建村于此,以桥名村。
2.
曹家台,在耿庄桥北偏西3.2公里处。明永乐年间,曹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村址高阜处,取今名。
3.
刘家台,在耿庄桥西偏北2.5公里处。相传,原名张家湾,明永乐年间,刘姓人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取今名。
4.
马家台,在耿庄桥西偏北I.9公里处。明永乐二年(1404),马姓一家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取今名。
县域村名考源(三)
时间:2018-05-17 10:54:15来源:
幸福村 位于县城中部偏东北,旧为通赵坊一部,地处古县城北门(通赵门)外东部,民国时期划为东关。1946年更今名,寓意解放后人民生活幸福。
民主村 位于县城中部偏西北,清代为通赵坊一部,处古县城北门(通赵门)外西部,民国时期划为行政村称西关。1946年更今名,寓意解放区实行民主。
团结村 位于县城中东部,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知县王宝创建东门外月城,原为防御,名“月城坊”,俗称“月城”。1946年更今名,寓意宁晋人民大团结。
解放村 位于县城西南部,解放前分属贤林坊、普照坊、都建坊。1946年划村命今名,寓意人民获得解放。古迹有孔庙(学宫)、启圣祠、文昌阁、宝应庵、洨滨书院、太和元气坊、德配天地坊、道贯古今坊,1966年地震后泯迹。
光复村 位于县城东南部,解放前分属状元坊和贤林坊,1946年划村更今名,寓意宁晋光复。因火焰街(俗称火牙街)南头原有一座火神庙(建国后拆除),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日和五月二十八日过两次庙会,热闹非常,故村名亦称“火神庙街”。村南原有古兴宁寺(南大寺,建于北宋绍圣年间,建国后拆除),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庙会。两座庙宇全县闻名,影响较大。
得胜村 位于县城北部偏西,清代为通赵坊北部,民国划为行政村称北关。1946年更今名,寓意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古有真武庙(今村委会与医药公司之间),解放后改为北关小学,1966年地震后拆毁,遗有“流芳千古”石碑。
繁荣村 位于县城中部偏东,民国前为东司马坊。原有白衣大士庵,俗称“白衣堂街”。1946年更今名,寓意解放后经济繁荣。
新宁村 位于县城中西部偏南,民国时期,此地分属都建坊和西司马坊。1946年划村,命今名,寓意建设新宁晋。
南关村 位于县城南部,清代村名洨水坊,民国时期改称南关。1966年改南关为“红旗”。1982年3月复今名。古丁桥位于村中,已泯迹。村南口广济桥尚存,为县城唯一古迹实物。
书院村 位于县城东南部,明朝嘉靖年间,浙江道御史蔡叆辞官回乡建书院于洨水之滨,称洨滨书院。清乾隆13年(1748),书院毁于水灾。后聚落成村,沿称书院。1966年更名“反封”。1982年3月复今名。
永兴庄 位于县城东偏南,清光绪年间称滑家庄(由来不详)。民国时期称“化庄”。后以月城门外永壮桥而命今名,寓意永远兴旺。1966年改村名为“东风”。1982年5月复原。古有三官庙一座,旧址村西北,日伪时期被日军烧光。
亭子头 位于县城南偏东,据传,古洨河流经村南,于码头处建跨河石桥一座,名“永济桥”,桥头建一座亭子,供行人客商小息、观赏风景。久之,亭子头聚落成村,用“亭子头”为村名。
东王里 位于县城南偏东2公里处,明初,王、李二姓移此建村,称王李庄,民国前后演变为王里庄。1958年9月,王里庄分为东王里、西王里两个自然行政村。
西王里 位于县城南偏东1公里,明初,王、李二姓移此建村,称王李庄,民国前后演变为王里庄。1958年9月,王里庄分为东王里、西王里两个自然行政村。
西村坊古民居是典型的清代早期砖、木结构建筑,坐落在湖南省新宁县一渡水镇,依山傍水。西村坊古民居始建于清乾隆十七年,其木材、土石均来自当地,转料、石灰、青瓦等都是就地烧制。据湖南三溪《李氏族谱》的记载,西村坊古民居是由李氏第十六代祖先,清代朝议大夫李景昌主持修建的供族人居住的场所,于乾隆二十五年竣工,距今已有将近300年的历史。
清乾隆二十六年至乾隆三十年先后建成了民居前的“李氏宗祠”和右前侧的“李氏会馆”。由此,一个集能工巧匠精雕细琢,选址环境优美,布局精巧合理,形制古朴大方,将自然和人文融为一体的传统古建筑群村落典范诞生在山环水绕的西村坊。
清嘉庆十年始建回溪桥,嘉庆二十一年一座古朴典雅、精巧玲珑的重檐木构风雨桥,横跨在西村坊古民居左前方百米远处的回溪小河之上,与民居、宗祠、会馆组成一个完美的古建筑群体系。
西村坊背依翠绿挺拔的蜈蚣岭,俗称“后龙山”,面临蜿蜒清秀回溪河,村北一座精美的回溪桥横卧溪流之上。整个村落外围山拥水抱,地形地貌呈现为半圆形,乃属阴柔之美;而村落内部的巷道则纵横交错,方正笔直,呈现出刚正之质。中华传统文化中外圆内方,刚柔相济的思想在西村坊古民居中得到了完美体现。
同时,西村坊古民居地势后高前低,背山面水,负阴抱阳,呈围合的形态,小河贯穿村前,体现了人们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反映了儒道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西村坊建筑群雄伟古朴,每座院落外为青砖马头墙,内为木结构。每栋房子正屋面阔三间或五间,明间设神龛并供奉祖先牌位,为祭祀和议事之用,次间和稍间为居室,两厢为厨厕和杂物间。两厢之间以砾石团花铺设两个狭长的天井,前廊左右相通并侧门向外。其中侧门均用青石大条柱做门框,上方有设计精美的屋檐装饰。每个门口置有精雕细镂的二方憩脚石,很有特色。山墙影壁上装饰的彩绘壁画,或为人物故事,或为奇珍异兽,虽年久斑驳,仍不失其光彩。
古民居前后正屋均为悬山顶,穿扦枋、柱瓜榫卯连接。廊道、天井、台阶、柱基为大理石精凿而成,镌刻其上的花鸟草虫、飞禽走兽等图案,古朴典雅,生动活泼。隔扇、花窗精雕细镂,其花草、动物等图案栩栩如生。板壁楼面均为木板装修,做工细腻。主体木构件上多有人物、花卉、飞禽走兽、历史典故等木雕和石雕,龙凤呈祥、福禄寿、喜鹊闹梅、仙人云游等图案,构图朴实缜密,神形兼备,刻技流畅精致,不失为湘西南地区古民居建筑精湛技艺的典范,木雕艺术的珍品。
古民居前的回溪桥,横亘于回溪河上,为三墩两口木架跌梁式廊桥。桥全长21.6m,面宽3.6m,高4.56m。廊桥为四柱三间穿斗抬梁式木构架,重檐悬山顶。廊桥中部及两端配置阁楼式桥亭,亭为重檐攒尖顶,翘角飞檐,覆青瓦,高出桥身约1m。中亭内设神龛供桌,为路人祈求神灵庇佑之所。端亭门额上方各悬金漆木匾一块,楷书“回溪桥”。桥身两侧设围栏、坐板以供行人歇息。梁枋为或雕或镂的艺术构件,图案古拙,工艺粗犷。廊桥虽显得不大,但很精致,里面的梁架都有雕刻,在中间的脊顶上面题有工匠的名字,仅这两点,在全国并不多见。
整体上来看,西村坊古民居主体三纵三横排列,组成九座风格各异,既统一又相对独立的四合院落。在建筑形式上,数十垛封火墙纵横层叠,错落有致。在平面组合上,或正方形或长方形,封闭型外观,筑山墙围合,布局规整。
关于“宁晋县北周村名的由来”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珠升号的签约作者“倾城之泪”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宁晋县北周村名的由来”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宁晋县北周村名的由来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县域村名考...
文章不错《宁晋县北周村名的由来》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