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菩提说- 我得无诤三昧. 人中第一的无诤三昧是什么

网上有关“须菩提说: 我得无诤三昧. 人中第一的无诤三昧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须菩提说: 我得无诤三昧. 人中第一的无诤三昧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宣化上人讲解金刚经

“世尊”:须菩提又叫了一声世尊,又叫一声佛。“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佛,说我得到这个无诤的三昧。甚么叫“无诤”呢?“诤”就是争论,就是争辩,就是一种斗争的心:斗争。

这个斗争的心哪,六祖大师说过:“诤是胜负心。与道相违背。便生四相心。由何得三昧。”这六祖大师,他说,这个诤,为甚么要有诤呢?诤就是要争胜负:或者你输了我赢了,或者我赢了你输了;我辩胜过你了,你胜过我了:这就叫一个诤。这诤有胜负心。“与道相违背”:与你修道上,就大相违背啰!你修道就不应该争胜负,也不应该争第一和第二的。修道的人,我以前没讲吗?就像那个水似的,那个水,怎么样子呢?“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它利益一切的万物,你,树木、花草依仗著水而生。有水,它才能生;没有水,它就不生了。乃至一切的人也要依赖著这个水而生;你要没有水,你看一看,就不会生存了。可是飞禽哪,有的不喝水的,但是也有很多都要喝水的。一切的飞的东西需要水;在水里生存的鱼鳖虾蟹也需要水。一切的动物需要水,一切的植物需要水;这胎卵湿化都需要水来生存。所以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水,对一切的万物,它都有利益而不争功。那么水所处的地方,不是在高尚的地方,它是在洼下的地方,就是最低的那个地方,是水所住的地方。“处众人之所恶。”这是老子说的。怎么“处众人之所恶”呢?你看那个水,在最低下的地方。人人都欢喜往高的地方去,不欢喜往低的地方去;水呢,就不同了,水愿意在低的地方。因为它在低的地方,所以就合乎道。“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所以,它就合道。

那么讲起来这个老子,你知道是谁来的?老子,他前生就是摩诃迦叶。摩诃迦叶,因为在佛出世之后,他知道中国这个众生造罪业的很多,不依法修行。所以,他就派这个老子,和孔子和颜回,来到中国先教化众生。老子就是摩诃迦叶的化身,这个孔子,和颜回都是菩萨,来到中国来的。所以老子在中国,就提倡无为。那么人要能知道无为了,这个法,然后再能知道无不为。那么这是佛教的道理了;佛教讲无为、无不为。那么这个“诤是胜负心”:争强论胜,“与道相违背”。这和修道上,是大相违背的,是背道而驰的。修道本来应该向南走,你一有诤的心就是向北去了。本来应该向西走,你又向东跑去了,所以,这叫背道而驰,“与道相违背”。你由这一诤就生了四相心了:生了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生出这四相心来了。“由何得三昧”:你生出这个四相的心来,怎么会再得到三昧呢?!就得不到三昧了!所以,这六祖大师说的。

那么这个“无诤三昧”:“无诤三昧”就是没有胜负心了,没有斗争心了;没有斗争心,入到这种的定,这叫无诤三昧。世尊常常说,须菩提得到这个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在这个一般人里边,他算是最为第一了,是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是第一离欲阿罗汉。“离欲”:就是离开一切的这种贪欲。贪欲,很多很多的,这个贪欲。贪财也是个贪欲;贪色也是个贪欲;贪名也是个贪欲:贪一切所好的,这就叫贪欲。那么证得这无诤三昧了,就没有一切的贪欲;也不贪食,也不贪穿,也不贪住好的地方,一切的欲望都断绝了,这是第一离欲。离开欲就得到这无诤三昧,就得到这个清净了;没离开欲就得不到这无诤三昧,得不到清静的这种快乐。

“世尊”:世尊哪,“我不作是念”:我不想,我是得到无诤三昧了,我是证阿罗汉果了,我是人中第一了,我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了。世尊哪,我没有这种的念头。为甚么呢?“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世尊哪,假设我要有这种的念头的话,我就谈不到清净啰!谈不到离欲了!谈不到无诤啦!“我得阿罗汉道”:我要是,想,“我作是念”,我已经得到阿罗汉道了。那么我要这样想的时候,“世尊则不说”:世尊哪,你就不会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你呀,世尊,你就不会说,须菩提是一个最欢喜修行清净行的这样的人,你就不会这样想了。因为甚么呢?因为我有这种念,那就不够清净了!不够无诤了!不够离欲了。我有这种念,这就是诤,就是不清净,就是没有离欲了嘛!还有这种的妄想了嘛!

“以须菩提”:因为我须菩提,“实无所行”:我无所事事,我一切无著。我既没有我执,又没有法执。我也不执著,不自满说,哦!我已经得到阿罗汉果了、阿罗汉道了。因为我没有这种的这个念,所以,这才够上清净、无诤、离欲阿罗汉。所以佛才说我是一个第一离欲阿罗汉。如果我要有这个念,佛就不会这样讲啦。“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而祗不过有一个虚名,说,须菩提,他是一个欢喜修清净行的这么一个人。并没有实体,说,我有一个甚么所得,实无所得。我虽然证了四果阿罗汉,而无所得,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甚么也没有的。

什么是三昧

无诤三昧:佛教用语,梵文Ara?a,音译阿兰那,华语“无诤”。梵语Arana-sama^dhi,音译三昧,华语“正定”,就是入了禅定之意。“无诤三昧”,就是无我人、彼此高下、圣凡之分,一相平等。连真空亦无住,若有住者,即有对待,便生诤论,长系生死矣。

无诤三昧故住于空理与他无诤之禅定也。金刚经曰:‘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离欲阿罗汉。’同略疏中曰:‘无诤三昧者,以其解空,则彼我俱忘。能不恼众生,亦能令众生不起烦恼故也。’智度论十一曰:‘舍利弗,佛弟子中智慧第一。须菩提,于弟子中得无诤三昧最第一,无诤三昧相,常观众生不令心恼,多行怜愍。’注维摩经三曰:‘肇曰:善吉于五百弟子中解空第一,常善顺法相,无违无诤。内既无诤,外亦善顺群心,令无诤讼,得此定名无诤三昧也。’南岳着有无诤三昧法门二卷。

无诤三昧梵语Arana-sama^dhi。谓住于空理而与他无诤之三昧。在佛弟子中,解空第一之须菩提最通解空理,故于弟子中所得之无诤三昧,最为第一。金刚经(大八·七四九下):‘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元贤之金刚经略疏释之谓,无诤三昧者,以其解空,则彼我俱忘,能不恼众生,亦能令众生不起烦恼。又天台宗所说圆教初门之行者,于修一切无漏对治观练薰修之禅定时,即证圣果,为大力罗汉,具足六通、三明,同时证得无诤三昧。[大智度论卷十一、注维摩经卷三](佛学大词典)

释义一 (术语)旧称三昧,三摩提,三摩帝。译言定,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息虑凝心。心定于一处而不动,故曰定。正受所观之法,故曰受。调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曰调直定。正心之行动,使合于法之依处,故曰正心行处。息止缘虑,凝结心念,故曰息虑凝心。智度论五曰:‘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同二十八曰:‘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昧。’同二十曰:‘诸行和合,皆名为三昧。’同二十三曰:‘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为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是心从无始世界来常曲不端,得此正心行处,心则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则直。’止观二曰:‘通称三昧者,调直定也。’大论云:‘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大乘义章十三曰:‘定者当体为名,心住一缘,离于散动,故名为定。言三昧者,是外国语,此名正定。’同二曰:‘以心合法,离邪乱,故曰三昧。’同九曰:‘心体寂静,离于邪乱,故曰三昧。’同二十曰:‘定者据行便息乱住缘,目之为定。就实而辨真心体寂,自性不动,故名为定。’新称三摩地,译为定或正受,等持等念。又曰现法乐住。定与正正受。其义同前。平等保持心,故曰等持。诸佛诸菩萨入有情界平等护念彼等,故曰等念。是就利他业而释之也。又现定中法乐,故曰现法乐住。正受之异名也。唯识论五曰:‘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为性,智依为业。’探玄记三曰:‘三昧此云等持,离沉浮,故定慧等,故名等也。心不散,故住一境,故名持也。’法华玄赞二曰:‘梵云三摩地,此云等持。平等持心而至于境,即是定也,云三昧者讹也。’玄应音义三曰:‘三昧,或言三摩提,或云三摩帝皆讹也。正言三摩地,此译云等持。等者正也,正持心也,持谓持诸功德也。或云正定,谓住缘一境,离诸邪乱也。’菩提心义一曰:‘梵云三摩地,唐云等念。入有情界,平等摄受而护念之者。’(《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 释义二 1、华译为定,是定心一处的意思。修行的人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时,若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叫做“定”,也就是进入“三昧”的境界。

2、又译作正受,是正常的享受的意思。世人的心常被外境的影响而波动,那已经失去正常,修行的人面对一切的外境时,虽了了分明,但不起心不动念,如如不动,其心清净如镜,那才是正常的享受,也是圣者的享受。(《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其他相关文章

关于“须菩提说: 我得无诤三昧. 人中第一的无诤三昧是什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11)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翠梅的头像
    翠梅 2025年08月07日

    我是珠升号的签约作者“翠梅”

  • 翠梅
    翠梅 2025年08月07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须菩提说: 我得无诤三昧. 人中第一的无诤三昧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须菩提说: 我得无诤三昧. 人中第一的无诤三昧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

  • 翠梅
    用户080703 2025年08月07日

    文章不错《须菩提说- 我得无诤三昧. 人中第一的无诤三昧是什么》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珠升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