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六个经典古代智慧故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六个经典古代智慧故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聪明的县令
古代有一个县令很会判案。
一天,有两个人来衙门打官司。
原来这两人是为了一匹绢布。他们都说这绢是自己的。县令说:“好吧,你们都说是自己的,我看这样好了,把绢剪了,一分为二,各人一半,行了吧?”于是他就命令手下把绢剪了,一人一半。两人只好各自拿着绢回家了。
县令对手下的说:“你们分别去看他两有什么表现。难过的人是绢的主人,高兴的那个就抓起来。”
衙役暗中去观察,果然看见一人很开心,一人很难过。他们就把那个高兴的人抓了起来,一审问,绢当真不是他的。
(属于自己的东西不但被损坏,而且被别人无端地占有,这个人当然很难过了;那个人得到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肯定很开心。聪明的县令显然十分了解常人的这一心理,并以此推断案情,设了一个小圈套,让那个贪婪的人钻。)
2、管仲守信助齐称霸
齐桓公即位后,听取了鲍叔牙的意见,拜请管仲为大夫,主持齐国政务。齐桓公五年(公元前681年),齐国出兵攻鲁,鲁败。鲁庄公请求将鲁国的遂邑献给齐国以求和,齐桓公答应了。于是,齐、鲁两国在柯地订立盟约。待到鲁国国君将要在盟约上签字的时候,鲁将曹沫突然拔出匕首逼着齐桓公说:“您如果不还给侵占鲁国的地盘,我就杀了您。”齐桓公迫于无奈,只好答应了。曹沫则又退回到作为臣子的位置上。这时,齐桓公很后悔刚才被威胁所作的许诺,想不还给鲁地并欲杀了曹沫。管仲马上献谋说:“您被劫持答应了曹沫的请求,然后又背信杀了曹沫,仅仅是除掉了一时的心头之恨。这样做,您作为一个国君就会失信于各国诸侯,得不到天下人的声援。您切不可这么做。”齐桓公顿时大悟,于是就把过去三次打败曹沫所获得的鲁地均还给了鲁国。当各国诸侯得知齐桓公守信还地的事,都觉得齐国是一个守信重义的国家,纷纷依附于齐国。到齐桓公七年,各国诸侯与齐会盟于甄地,齐桓公终于被推举为霸主,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3、管仲购鹿计
齐国大治,征服了许多割据一方的诸侯,终于称霸中原。但惟有楚国自恃强大,上不尊周天子王命,下不听齐国号令,时时侵略邻国,掠夺土地财物。齐国若不能征服楚国,霸业形同虚设,盟主的地位也难以巩固。为此,齐桓公召集群臣,垂询征服楚国之策。
当时,齐国的几员大将纷纷请战,建议集结重兵再联合诸侯的军事力量攻打楚国,以兵威震慑楚国称臣。相国管仲力排众议,他分析说:“楚国之所以抗拒王命,正是倚仗地大兵强,国家富足,才敢于妄自尊大。现在出兵,齐楚交战,旗鼓相当,纵使获胜,也要将齐国数年积蓄的财物耗尽;再说,大战之后齐楚两国人不知要有多少生灵将化为白骨,遗弃疆场。”一番话使齐桓公愁眉不展,令众臣哑口无言。当大家问管仲有何妙计征服楚国时,管仲笑而不语,似乎早已想好了对策。
不久,齐国的商人奉相国之命到楚国去购鹿,并四处扬言:“齐桓公好鹿,不惜重金。”当时,楚国多鹿,只作为一般的可食动物,价格并不贵。楚国商人见有利可图,纷纷做起这桩生意,鹿价暴涨。楚成王和大臣们闻知此事感到可笑,他们认为齐桓公为了购鹿耗费齐国钱财,和十年前卫懿公好鹤亡国没有什么区别,楚国从此高枕无忧,等待齐国大伤元气,霸业遂不可得,而楚国正好坐收天下。楚成王暗中下令,把鹿价继续提高。
楚国人见一头鹿的价格已经与数千斤粮食相同了,谁也不肯放弃这个发财的好机会,于是做工的离开作坊,种地的抛下农田,购买猎具钻进深山老林去捕鹿,几乎要把整个楚国的鹿群捕尽杀光。楚国的官兵看了眼红,也停止了训练,将行军作战的兵械改成猎具,偷偷上山加入了捕鹿大军。
楚国大富,铜币堆积成山。谁知第二年,楚地大荒,农田无人耕种,粮米只有二三成的收获。楚人欲用铜币去邻国买粮食,但到处买不到。原来管仲早已联络各国,禁止各诸侯国与楚通商,不准卖给楚国粮食。楚成王这时才明白了齐桓公好鹿是管仲的计策,后悔已经来不及了。管仲见时机已到,请齐桓公下令出征,集合八路诸侯之军,浩浩荡荡开往楚国边境,大有席卷残云、摧枯拉朽之势。此时的楚军人饥马瘦,战斗力大为削弱,怎能与齐国精兵与各路诸侯劲旅交锋? 楚成王内外交困,无可奈何,只好派大臣向齐桓公低头求和,表示听从齐国号令,不再割据一方,欺凌邻国了。为了表示诚意,奉献金帛8车,派使犒劳八路诸侯之师,又准备了菁茅在齐军前呈祥,然后具表向周天子进贡。
管仲不战而屈强楚,对于巩固齐国霸主的威望,起到了重要作用。
4、以弃为保
春秋时期,东周王朝衰微,出现了齐、晋、秦、楚、宋等国相争霸主的局面。宋襄公自视爵位较高,便想得到盟主地位。公元前639年,他约各诸侯国在鹿上开会,以主盟者自居,按爵位排定了各国国君登坛的次序。楚成王心中不快,但还是同意了在盂地与诸侯会盟。会盟期至,宋襄公的弟弟目夷建议带些军队赴盟,不要对楚国掉以轻心。襄公不听劝告,他还害怕目夷在他走后暗地派兵前往护驾,便带着目夷前去赴会。楚、陈、蔡、许、曹、郑六国国君均如期而至。当宋襄公以盟主身份说话时,楚王不从,楚王令随从脱去礼服,露出重铠戎装;取出小旗向坛下一挥,楚人全都脱衣露甲,手执兵器,涌到坛上,捉住宋襄公。楚王向诸侯宣布了宋襄公罪状,让各国诸侯在盂地稍候,等他挟持宋襄公伐宋归来。目夷趁乱逃回宋国,在睢阳城作好迎敌准备。楚王本想挟宋襄公逼迫宋国投降。宋国却宣布目夷为国王。楚王只好变要挟为商量,问若送回宋襄公,宋国将作何酬谢? 宋国回答:“原来国君已被你们挟持,这已有辱我们国家,你们放不放他回来无所谓。”楚王看到宋襄公已无价值,气急败坏,下令攻城。结果连攻三日不下,只好退兵,宋国免除亡国之危。楚国没有达到灭宋的目的,留着宋襄公又无用,只好把他放了。目夷听说宋襄公被释放,立即派人把襄公接回来,仍旧让宋襄公当宋国国君,自己重居臣位。
5、晋先轸激楚将子玉
公元前633年,楚国包围了宋国,而宋国曾有恩于晋文公,故求救于晋。晋文公在大夫狐偃的谋划下,采取了伐曹、卫(曹已归楚,卫与楚联姻)以释宋围的策略。楚将子玉对晋文公不报当年落难时楚成王厚遇他的恩德反而进攻与楚关系密切的曹、卫二国,非常恼火,觉得晋文公太不知礼义了,他向楚成王要求出兵攻打晋国。楚王不答应,只给了他很少的战车和军队。子玉只好派部下宛春去向晋侯提出要求说:“只要晋国恢复卫侯的君位并把土地还给卫国,我也就解除对宋国的包围。”晋大夫先轸向晋侯献谋说:“楚国的要求是合乎礼义的,我们如果不答应,就等于出卖了宋国。但我们又不能真正放弃曹、卫二国,所以,不如私下里答应恢复曹国和卫国来离间它们与楚国的关系,然后将来使宛春逮捕以激怒楚国,等打起仗来再说。”晋文公依从了这一谋略,曹、卫二国果然与楚国断绝了关系。
6、秦穆公重用百里奚
百里奚原为虞国大夫。当时虞国的近邻晋国势力较大,晋献公想称霸于诸侯,早就想灭掉虢国,可中间隔着虞国不便行动,便向虞国借道进军。当时虞王身边近臣宫之奇、百里奚等已看透晋国的阴谋诡计,再三向虞王进谏劝阻。可是虞王贪图晋国所送来的宝玉、骏马,不听忠告。结果,晋国在灭虢回军途中,也把虞国灭掉。虞君和百里奚等都成了晋国的俘虏。后来,秦穆公派人到晋国求婚,晋献公答应把女儿嫁给秦穆公,百里奚便作为陪嫁的奴隶,跟着送婚的队伍前往秦国。百里奚觉得很耻辱,半道里便偷偷溜了,跑到宛,被楚人抓住了,楚人把他当作是别国诸侯派来的奸细。当时百里奚已70多岁了,楚人看他上了岁数又挺老实,便让他去放牛放马。秦穆公结了婚,发现少了一个陪嫁的奴隶,经查问,方知逃走的百里奚原来是虞国的一个很有才能的大夫,十分惋惜,便想用重金去楚国把他赎回来。有人劝阻说:“楚人让百里奚放马,是因为不知道他是一个有本事的人,要是您送重礼去请,这不是告诉楚王百里奚是个能人吗? 那他还会放百里奚回来吗?”秦穆公一听有理,便按照当时普通奴隶的身价,派人拿上五张公羊皮去楚王那儿说:“敝国有个奴隶,叫百里奚,逃到了贵国,请让我们赎回他,治他的罪。”楚国痛痛快快地答应了。百里奚来到秦国,深为感动,倾其所知,和穆公谈了三天,穆公大喜,见其果然贤能,遂任命百里奚为国相,授之大权。举国尽知,他是国君用五张羊皮
换回来的,所以称之为“五大夫”。百里奚还向秦穆公推荐了蹇叔,两人一起辅佐秦穆公,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整理:zhl201610
晋文公伐曹的注释
战争背景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互相征伐,战争频繁。公元前634年左右,楚国势力强盛,欲图称霸中原,企图北上。北方强国晋国自晋文公上位以来,实力逐渐恢复。晋文公知晓楚王图谋,遂先下手为强,与楚国发生战争 。
战争起因起初,晋国内乱,公子重耳出逃。他到了楚国时,楚成王热情招待他。闲谈中,成王问他: "你将来如回到晋国做国君时,如何来酬谢我?"重耳说: "像财宝这些东西,你们楚国均有的,如果我真能得返晋国,做了晋君,若我们两国不幸要打仗的话,那我就退避你三舍。"
晋文公后来,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果真回到了晋国,做了国君,史称晋文公。之后,楚国发兵进攻宋国,宋国派人向晋国求救。文公因宋公曾待他很好,便召开众将商量,看如何救宋 。当时情况是:想向楚国去说情,怕楚国不肯,如和楚去打仗,自己也不大愿意,而且又怕齐、秦不赞成,后来想出了一个办法。先答应宋国,并说明原因,叫他先和齐、秦联系,请齐、秦与楚交涉,送些礼物给齐、秦。而晋先出兵伐曹、卫,把曹、卫灭掉,将他们的土地分一些给宋,以补宋人的损失。
楚成王见晋欲去救宋,便叫其大将子玉不要去逼近晋师,和晋师打仗。说晋侯在外面逃亡了十九年,才回到了晋国,什么危险他都经历过,人情世故他都明白,此是天意所决定的,像这样的人是不能和他打仗的,告诫子玉要知难而退。可是这个子玉却不肯听,仍要和晋人打仗,于是派人向成王求战,说:"我不敢说一定要立功,只是想堵一堵那些说闲话人的嘴。成王听了不大高兴,就给他比较少的部队。
此后,子玉便派使者对晋人说,你们如放了曹、卫的国君,我们也就释宋之围。晋人听了以后,一面将楚使者抓起来,一面私下对曹、卫说,许他们复国,并使曹、卫告绝于楚。子玉听了非常生气,就带兵进逼晋师,晋文公便叫晋师向后退却,为此,一些将领很不满,说我们是国君率领队伍,他们是臣子作帅,现在君避臣,不是太丢脸了吗?而狐偃说: "出兵要理直,气才会杜盛的。理亏气就会衰。我们国君曾受过楚君的恩惠,也曾说过要退三舍以避之。若我们忘恩失信,那就是理亏,他们就理直,士气就会高。如果我们退了以后,他们仍不撤兵,那就是他们理亏。"于是退了三舍(九十里)。
没想到,子玉竟然追了上去,于是,战争开始了。
战争经过 退避三舍子玉率军急进,依托丘陵险阻扎营,两军对峙于城濮。晋文公退避三舍,既是报答以前楚成王给予的礼遇,也是运用"卑而骄之"、"怒而挠之"的诱敌之计,子玉上钩了。
城濮之战楚子玉派大将斗勃向晋文公请战说:"请与君之士戏,君凭轼而观之,得臣(子玉名)与寓目焉,"晋栾枝答词却相当谦恭:"寡君闻命矣。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为大夫退,其敢当君乎?既不获命,敢烦大夫谓二三子:戒尔车乘,敬尔君事,诘朝相见。"
双方阵容城濮交战时双方的阵容是:晋三军,即先轸为元帅,统率中军,郤溱辅佐,狐毛统率上军,狐偃辅佐。栾枝统率下军,胥臣辅佐。楚国也是三军,即令尹子玉以若敖之六卒统率中军。子西(斗宜申)统率左军。子上(斗勃)统率右军。楚的仆从国郑、许军附属楚左军,陈、蔡军附属楚右军。
两军交战四月六日,晋军在城濮严阵以待楚军。子玉狂傲声称:"日必无晋矣。"当两军接触之时,晋下军佐胥臣率所部用虎皮蒙在马身上,首先冲击楚右翼的陈、蔡军,陈、蔡军惊骇逃散,楚右军溃败。楚子玉、子上见右军溃败,怒火中烧,加强对晋中军和上军的攻势。晋右翼上军狐毛设将、佐二面旗帜,令二旗后退,引诱楚军。晋下军栾枝所部也以车辆曳树枝宾士而伪装后退。楚子玉以为晋右翼败退,令楚左军追击,所以对陈、蔡及右翼军溃败并未理会。楚左军追击晋上军时,侧翼暴露,晋先轸、郤溱率中军拦腰截击,狐毛、狐偃率上军夹攻楚左军,楚左军溃败。楚子玉见左、右军皆败,遂下令中军停止进攻,得以不败。子玉率残兵退出战场,晋军进占楚军营地,休整三日后,胜利班师。
城濮之战-晋军马披虎皮猛冲楚军 战术运用城濮之战开始前,晋国就定 下 了 " 楚始得 曹,而新婚于卫,若伐曹 、 卫, 楚必救 之,则 齐、 宋免矣" 这样一 个总 的作战方针。
第一阶段先从卫 国下手,初战取胜, 为晋、齐之盟 奠定了基础, 也逼迫鲁国从楚的阵营中分化出来。
第二阶段围曹,入曹。至此, 附于楚国的曹、卫两国都被征服,大 地削弱了楚国的力量。接着又用先珍之谋使齐 、 秦两国 " 喜 赂怒 顽" , 与晋结为联盟拒楚 , 以解除晋 国的 后顾之 优。 在第 三阶段与楚国的正面交 锋中, 晋 国恰当 地选择了 战场 , 避开楚国主 力部 队的 锋芒 , 以下 军之 佐首 先对组成楚右翼部队 的陈、 蔡两国军队 发起进 攻, 楚右师战败。 然后 以 " 伪循 , 诱敌深 念 以上军合攻楚左翼部 队, 楚左师 溃。 这样晋 国就造成了事实上对楚的优 势, 掌握了主动权 , 使自己处于有利的 战略地 位 , 从而取得了最后 决 战的胜利。 《左传》 城溉之战的描绘令人信服地
使我们看到,晋国的每一步胜利,都是同充分发挥将帅的主观能动作用,适应客观规律,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分不开的。战争是敌我双方力皿的 竟赛,但力量在战争中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变 化的 因素。人的主观努力 , 指挥员的能动作用的 发挥,战略战术的恰当运用 , 对于敌我力盆的转 化, 都起着极大的作用。孙子主 张在作战指导上 要 " 致人而不致于人 ",主张 " 庙算" 。 孙膑主张 " 变" 、 " 权" 。 《左传》通过城濮之战记叙,在主 、 客观关系的间题上,形象地反映了和孙子、孙膑同样的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 。
战争结果城濮一战中,晋国大胜,晋文公建立了霸权,楚国北进锋芒受到挫折,被迫退回桐柏山、大别山以南地区。中原诸侯无不朝宗晋国。
楚国大将子玉羞愤自杀。
再之后,晋军进入郑国衡雍(河南原阳县西,当时在黄河南岸),并在践土(距衡雍较近,当时亦在黄河南岸,在河南花园口黄河北岸)修筑王的行宫,向襄王献俘。周襄王策命晋文公为"侯伯"。晋文公要求诸侯"皆奖王室,无相害也。有渝此盟,明神殛之,无克祚国"。晋文公在"尊王"的旗帜下,顺理成章地登上了霸主宝座。
失败原因 内部关系晋文公长于收揽人心,一即位就采取子犯"入务利民"的建议,使民;教民以"义、信、礼",使民能为己所用。因此,从围曹救宋,拘楚宛春复曹、卫,到决战城濮,晋国君臣将帅无不认真运筹策划,甚至连役卒舆人也主动献谋出策。内部和睦,君臣同心、军民协力,为晋国创立霸业奠下坚实的政治基础。反之,楚国君臣对战争形势的估计和意见不一;子文传楚军统帅之职于子玉,蒍贾却不认为子玉能胜任;面对晋、宋、齐、秦的联盟,楚王"知难而退"、"楚众欲止",子玉则非战不可。内部矛盾,君臣不和、军民不协,抵消了应战的力量,这是楚军自取灭亡的主要原因。
外交策略在外交上,晋文公长于争取与国。他打着"报施救患"的旗号伐楚,一方面赢得周王室和诸侯国的好感和信任,另一方面乘机扩大自己的势力和领地范围,达到"取威定霸"的目的。接着,巧施"喜赂怒顽"之计,利用楚国与齐、秦之间的利害矛盾,争取齐、秦的联盟,以壮大自己的军事力量;后又"私许复曹卫",使曹、卫"告绝于楚",以瓦解楚军的联盟;开战时,又采取克制态度,对楚履行若言,先"退三舍",后发制人,使自己处于理直地位,获得政治上的主动。反之,楚国为夷国,处于被周王室和中原诸侯排斥的地位,尽管宋、曹、卫等小国在其强权下屈服,但一遇晋国与之相争,便迅速向晋国靠拢,楚国也因此陷入众叛亲离的被动局面。
军事谋略在军事上,晋军战略正确,指挥有方。如前所说,晋军一开始就采用"退三舍"之计,先避开楚军的锋芒,使其骄纵轻敌;后抓住彼竭我盈的机会,选择有利的战场,赢得主动权。决战时,晋军避强击弱:先"蒙马以虎皮",使楚右师溃;再用佯败之计,虚设"二旆"和"舆曳柴而伪遁",诱敌深入,而后反攻夹击,使楚左师溃;最后逼使子玉收兵。反之,楚军的战术不如晋军灵活机动,缺乏清醒、明确的认识,**察觉出晋军的退却是以逸待劳,反而轻敌中计。另外,由陈、蔡等国临时构成的军队实为乌合之众,斗志涣散,根本不能与训练有方和骁勇善战的晋军相提并论;而左右军受攻击时,强大的中军竟按兵不动,坐等晋军将其各个击破,这就使楚军的优势逐渐化为劣势,终于全面失败。
人的因素政治、外交、军事固然是战争胜负的重要原因,但在以弱制强的战争中,人的因素起著决定性的作用。早年的流亡生活为晋文公累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以至他对战争态度谨慎,谋虑周全,知人善任,从谏如流;身边的贤臣良将,如先轸、狐偃、**衰等,不仅具备高超的道德修养、军事素质和谋略智慧,而且恪尽职守,信念一致,为城濮一战称霸的运筹和胜出起了极大的作用。反之,楚成王处事尚欠稳重,首鼠两端,对战争抱存侥幸心态,对子玉的出战不坚决加以制止;而子玉虽有一定的政治才干,但治军残暴,刚愎自用,骄傲轻敌;只为消"谗慝之口",不顾国家利益坚持出兵,视战争为儿戏,这就注定他最终被覆灭的悲剧。
战争影响 楚国之前,楚国的势力差不多已经蹂躏了整个中原,黄河下游的大国,如齐如宋都被楚所侵略,鲁、卫、郑、陈、蔡等国都已投降了楚人。一面狄兵也曾攻入王畿,逼得周天子蒙尘。……城濮一战,楚军败绩,南夷的势力即退出了中原,北狄的势力也渐渐衰微下去,于是华夏国家和文化的生命才能维持。
晋国晋国击破了弥漫中原荆楚入侵势力,压迫其退回原有之桐柏山大别山以南地区,使中原复呈安定之象。于是中原诸侯之逼于威势而附楚者,鲁、曹、卫、陈、郑等国皆脱离楚国复回至中原集团,听从晋国之领导。 后,晋国举办"践土之盟"。此次盟会,周襄王策命晋文公为 "侯伯 ",并给了晋 文公"敬服王命,以绥四国 ,纠逖王慝 "的任务,晋拥有了 代表周王室行使征伐大权的 "尚方宝剑 "。
战争评价 胜败原因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在践土(河南郑州西北)朝觐周王,会盟诸侯,向周王献楚国俘虏四马兵车一百乘及步兵一千名。周襄王正式命晋文公为侯伯。晋国终于实现了"取威定霸"的政治、军事目标。
城濮之战初期,晋军兵力劣于对手,又渡过黄河在外线作战,处于不利的地位。但是晋文公能够善察战机,虚心采取先轸等人的正确建议,选择邻近晋国的曹、卫这两个楚之与国为突破口,先胜弱敌,取得以后作战的前进基地。随后又运用高明的谋略争取齐、秦两大国与自己结成统一战线,争取了战争的主动权。当城濮决战之时,敢于贯彻后发制人的作战方针,主动"退避三舍",避开楚军的锋芒,以争取政治、外交和军事上的主动,诱敌冒险深入,伺机决战。同时与齐、秦、宋各国军队会合,集中起相对优势的兵力;并针对敌人的作战部署,乘隙蹈虚,灵活地选择主攻方向,先攻打敌人的薄弱环节,予敌各个击破,从而获得了这场战略决战的辉煌胜利,成就了晋文公中原霸主的地位。
战争结论1、研究城濮之战的历史教训 ,有利于我们从历 史经验中正确看待当下国际竞争特别是中国 "和平崛 起 "过程中"软实力"的问题。
2、城濮之战前晋楚两国的对峙,实质上是两种不同文 化扩张摩擦融合的必然产物。
3、晋国 "一战而霸 "。其关键就是把重点放在了自身 实力特别是 "软实力 "的发展上。晋文公继位后不仅重 视经济 、军事的发展,而且特别注重 "文之教也",教导人 民知义 、知信、知礼 。在物质上、精神上、制度上都做好了 称霸的准备 。所以, 正是晋文公的 "韬光养晦, 有所作 为 "才奠定了 "政平民阜"的称霸基础 。 尽管当前中国的综合国力已经大有提高 ,但中国还 将长期坚持 *** 同志制定的 "韬光养晦, 有所作为"的 方针。中国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国必须首先做好自己的 事情,而这个事情之中的重中之重 。用 *** 的话来说, 就是"埋头实干, 做好一件事 ,我们自己的事 "。当前不 仅要继续稳步增加 "硬实力", "软实力 "的建设也需要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
4、春秋时代大部分时间所谓霸权均赖晋国维持。梁惠 王向孟子所云 , "晋国天下莫强焉",因为这一超级强国 的存在 ,遂能北面阻止狄人南侵,南面阻止楚人北上,西 面阻止秦人东进。 随着当时中原华族与周边少数民族 的融合 ,以地理位置、文化程度、血缘关系三要素为区分 标准的 "华夷观 "逐渐被以文化为区分标准的 "夷夏观" 取代。每当强大诸侯崛起 ,他们都力求摆脱自己的夷狄 身份获得诸夏认同 ( 如 :秦楚吴越 )或者向夷狄开战以服 人心( 如:齐晋 ),体现出当时的共同的 "文化认同 "。可 见晋文公能赢得了周王室和其它中原诸国的支持 ,就是 利用了文化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晋国的胜利本质 上是文化的胜利。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 ,以其博大精深的 文化深深地吸引著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并对这些国家 和民族的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为世界文化的繁 荣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努力提升国家 "软实力",增强中 华民族文化的吸引力,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 ,认同中华文 化,这是构建良好国际环境 ,让中国 "和平崛起"的需要。 就像有学者描绘的那样:"几十万美国、欧盟、日本 、澳大 利亚、南非和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在中国的高等学府求学, 世界顶尖学者竞相申请到北京、上海 、香港、台北进行学 术交流 、开办讲座,各国政界、工商界领袖以获得中国大 学授予的名誉学位为莫大荣幸, ……21世纪中国真正强 盛的标志不是航空母舰在四大洋游弋,耀武扬威,而是孔 子所说的`近者说( 悦 ),远者来' 。"这才是中国真正崛起 时的写照。
1.伐:讨伐,攻打
2.假:借
3.韂(Chan)古代小诸侯国
4.许:答应,允许
5.还:回来
6.敛盂:古代地名
7.居:居住
8.襄牛:古代地名
9.卒:顺利完成
10.释:放弃
11.引:带领,率领
关于“六个经典古代智慧故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珠升号的签约作者“晓桐少女”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六个经典古代智慧故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六个经典古代智慧故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1、聪明的...
文章不错《六个经典古代智慧故事》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