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智慧瑜伽:商羯罗的《自我知识》 第三版(关于智慧瑜伽:商羯罗的《自我知识》 第三版的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智慧瑜伽:商羯罗的《自我知识》 第三版(关于智慧瑜伽:商羯罗的《自我知识》 第三版的简介)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密教的形成
印度的密教,要从印度七世纪初的王朝说起,在耶牟那(朱木那)河上游的塔尼斯华尔(坦涅萨尔)出了戒日王(公元六○六至六四八在位),建都曲女城,强有势力,恢复笈多王朝时代政治统一及文化昌盛。戒日王殁后不久,王朝旋即瓦解,再次陷入众多小王朝对峙局面。戒日王文武双全,著作好几首诗及戏曲。他在中年以后信奉佛教,相传著作《八大灵塔梵赞》、《晨朝赞》二篇作品,赞叹佛德、佛迹。唐朝玄奘留学北印度,将其所见闻的佛教情景,记述在《大唐西域记》及《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慈恩传》)之中。戒日王在位与中国唐朝有交换使节,当时保护印度教、佛教,在首都有很多佛教寺院与僧尼,那烂陀寺作为佛教的研究中心,在当时最为繁荣兴盛。
戒日王殁后,直至回教徒在政治上建立安定局面的十三世纪以前,在北印度存在着比较有势力的三个王朝,是德干高原地方的拉修突罗库达朝(公元七五○至九七五)、及经西印度以占领恒河上游地区的波罗提哈罗朝(公元七五○至一○○○)、东印度孟加拉国奥立沙地方的波罗朝(公元七五○至一○○○)。此中,对佛教进行保护,特别对密教的发展极大影响是波罗王朝。
七世纪末叶,北印度在政治及文化上,对全印度已丧失影响力。反之,周围各地王朝的势力消长受到显著的影响。在戒日王以后,以曲女城为都的波罗提哈罗(巴利哈尔)王朝,从西北进入印度的诸民族混血的后裔建立的。他们蔑视农商,自称武士阶级的子孙,故被称为拉及普都(拉奇普特)。他们确立封建的支配制度。这在印度史上被看作中世纪开始。拉及普都采取以封建的武士阶级为中心的支配制度,对回教徒入侵以武力对抗,但部族之间,激烈对峙严重,彼此不能团结。无法有效抗敌。他们对印度的传统很忠实,但对佛教没有好感。因此,佛教的中心移到当时商业和西方贸易据地,西印度卡提瓦半岛的伐腊毘地方。此时,在印度留学的玄奘结束,到净义赴印度求法以前的三十年间,此期佛教急速密教化。
波罗王朝以前的七世纪至八世纪之间,代表佛教不同学说的论师,可分为二个系统。净义将他在印度时的佛教分为婆沙、经量、中观、瑜伽四派,但其主流派是后二派。属于后二派的学者以月称、寂天、法称等人较为有名。此外,月官是七世纪顷的人,对于印度古典文法学作出很大贡献,而且是多罗菩萨、观世音萨菩萨的信仰成为密教的论师。
东印度孟加拉国地方,在八世纪中叶兴起的波罗王朝。到九世纪初,其势力徧及恒河上流地域,定都华氏城(一说:帕塔里普特拉)进入全盛期。由于西方波罗提哈罗王朝,南方拉修突罗库达王朝的抗衡,乃不能再扩张其领域。波罗王朝统治延续到十二世纪中叶,被塞纳-马恩省王朝所灭。塞纳-马恩省王朝原在南方,受到十世纪以后逐渐强盛的南印度恰罗(朱罗)王朝逼迫而北迁,被北进的臾那王朝所灭。现有关波罗王朝的系谱及年代等,今人仍有很多不明了之处,大约经历四百年的存在,经历十五、六代国主,该王朝一贯保护佛教。
波罗王朝始创者瞿波罗(噶帕拉)公元七五○至七七○在位,在摩揭陀建立了欧丹多富梨寺(飞行寺),该寺遗址今人还不详其所在,古来相传十分华丽。据说西藏模仿该寺建立大佛教寺院于桑鸢(桑耶寺)。其后达摩波罗公元七七○至八一○在位,也同样在摩揭陀的恒河边建立超戒(超岩)寺,此寺院面积广,居住僧侣人数在印度佛教史上具最大规模。不单是佛教寺院,也传授佛教以外论理学、文法学、哲学、逻辑等印度一般古典文化,从印度以外的留学僧云集此寺。以那烂陀寺,欧丹多富梨寺(飞行寺)、毘鸠摩尸罗寺(超岩寺)这三个寺院为中心,当时印度的佛教教义,全以密教为主,尤其是毘鸠摩尸罗(超岩)寺,是印度佛教最后据地,此寺的佛教组织、教学、典籍等有很多原封不动依其原形传到西藏,促成西藏佛教的形成。
继达摩波罗之后,提婆波罗王(公元八一○至八五○在位),在北孟加拉国的巴哈普(巴加尔普尔)再建特来库达加(托兰库达卡)寺院,改名为苏摩普利寺。又,十一世纪中叶,罗摩波罗(拉马波罗)王,在北孟加拉国建立加克陀罗(阇迦达拉)寺。十一至十二世纪顷也在北孟加拉国建立德维哥达(德瓦科达)寺,在东孟加拉国琦塔贡(吉大港)建立庞帝达(班底达)寺等,护持许多僧尼居于各寺,使之成为密教的修学中心。
一 密教的特点
「密教」是「秘密佛教」的简称,混合复杂的因素而成立。要简单下定义是很困难的,它的特征有如下两点:一、为系统组织化的礼仪的咒术;二、为神秘主义。所谓咒术,是向神与命运及自然现象等(即对我们的幸与不幸能给予很大影响的对象),通过运用神秘的手段加持祈祷,以达到愿望实现圆满的一种意图方法。所谓神秘主义,能够感受得为宇宙中心,绝对的神等存在,与自己内心结合的心理状态;简单说,就是对神的直接感知。咒术与神秘主义虽然不是完全同一,却是彼此互相结合而难分的,无论如何,宗教无不包含这种咒术及神秘主义要素。在佛教内部中,早期的经典也可以认出这两个要素的痕迹,随时代的演进,其存在逐渐表面化。在大乘佛教经典中,咒术及神秘主义两个要素,密教与其根本教义密切相结合,逐渐成本质化。此事一面可说是大乘佛教对于各种的宗教立场的极其宽容的思想倾向,同时也可视为反映各种大乘经典成立的社会背景。
由于佛教兴起,受到极大打击的婆罗门教,混合民间信仰,与印度社会组织结合更密切的必要,以印度教的形式复兴。印度教的宗教特征以毘瑟笯神、湿婆神为中心的一神教信仰,而与泛神论的倾向并存。此等印度教的影响下,大乘佛教从七世纪中开始急剧地密教化。传统向来的礼拜佛、菩萨之外,取入许多密教的诸尊像于佛教中,成为礼拜的对象。
二 真言乘
从初期佛教经典所看到的密教,主要的是护身、禳灾及招福而唱颂念咒文的礼仪。大乘经中,为了此等目的而述有不少陀罗尼(咒)。相对于这些所谓的杂密,而另有依据被认为系在七世纪后半期成立在西印度的《大日经》以及被认为继此立于西或南印度的《金刚顶经》两经为其根本经典,称为「真言乘」亦称「纯密」,是中国、日本的真言密教教义的基础。
此两经所说的中心思想是智慧与方便,大乘佛教的空思想,在密教也成为教义的根本。密教认为,空性的认识是智慧,此智慧的实现就是现实状态的肯定,密教经典是宣说追求智慧心(菩提心)与救济众生的慈悲与达到此一目的的手段(方便)。密教的修道方法是瑜伽,瑜伽是印度佛教共通而广用的修道方法。在密教中,把瑜伽与陀罗尼(咒)、母陀罗(印契、印相)、曼荼罗(坛场、轮圆具足)等相连结起来解说,这是大特征。陀罗尼是咒文,与曼陀(怛)罗(真言)是同义语;母陀罗是印契即手结印的印相状;曼陀罗是瑜伽的对象,即坛或图像作为礼拜。这些真言、印契、曼荼罗、更与佛、菩萨、明王等复杂地组合起来,并作有详细的规定。这样,密教的形式,无论在教义及仪礼、崇奉尊像,都渐渐地变形,与向来的大乘佛教迥异不同,发生巨大变化。
密教又名密宗,修行持袐密真言,故又名真言宗。以《大日金刚顶经》为依据,传三密之法,即口诵真言(语密)、身结契印(身密)、心作观想(意密),谓三密同时相应,可使凡身成佛。此宗在印度最后,盖自龙树开南天铁塔,受法于金刚萨埵,始开宗而传法于世;唐朝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一行等相继抵中土,传金刚、胎藏二果教轨,一时称盛,旋即衰退;至今唯西藏盛行,称藏密,日本颇盛行此宗,称东密。此宗以大日如来为教主,大日如来于色究竟天之界心殿,开始胎藏、金刚两界的袐密(「胎藏」以地、水、火、、风、空五大及清净菩提心为本具之理性,此理性摄一切诸法,具足万德,犹如母胎含藏子体,故称「胎藏」;「金刚」即《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金刚萨埵亲受灌顶即位,为第二祖,金刚萨埵承袐法,待人传弘。一说:龙树菩萨开南天铁塔,亲礼金刚萨埵,受传法仪轨,为第三祖;龙树传龙智,为第四祖;龙智授金刚智三藏,为第五祖;金刚智抵长安,弘密教,为中国密教第一祖(善无畏虽先到中国,未开立宗,无继承者,故不入列祖之数),不空三藏从龙智菩萨传受密法,为第六祖,亦为中国第二祖;惠果为不空门下上首,惠果为第七祖,亦为中国第三祖,惠果以后,中国无继承祖者。而日本空海和尚入唐,亦受不空所传密藏,为第八祖,回国为日本密教始祖。
密教诸宗以如来加列祖中者,密教之相承,以亲就师受灌顶为限,与显教相承仅为法之传承,不问年代之距隔者不同。密教为对未灌顶者不许显示之教法,日本空海《显密二教论》:「法佛谈话,谓之密藏,言袐奥实说。」又「自性受用佛,自受法乐故,与自眷属各谈三密门,谓之密教。」该宗对修其它法门者,称为显教。
密教的三部经《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为金刚界诸经总名。梵本凡十万偈十八会;中国现流行三本:<一>为不空所译三卷《教王经》,详称《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乃于十八会之第一会四品中仅译其第一品者。<二>为施护所译三十卷之《教王经》,详称《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教王经》,尽译第一会之四品者。<三>为金刚智所译四卷《略出经》,详称《金刚瑜伽中略出念诵经》。此三本皆称《金刚顶经》,但普通所云的《金刚顶经》,皆为第一本。
三 金刚乘
七世纪末,奥立沙的三婆罗(萨木波罗)王因陀罗浦谛(因陀罗菩提)公元六八七至七一七年,组织创立金刚乘。金刚乘的金刚是指我与法、具有如金刚石似地不变化的自性之意。实现金刚性的方法叫「金刚乘」。此金刚性被视为与大乘佛教所说的空性同一,金刚乘亦称空性乘。特别是修行法的瑜伽连结于性的快乐结合。真言乘以智慧和方便为教义中心,在金刚乘中,「智慧」具静的性格比作女性,「方便」具动的性格故作男性。把男女的交会,则以瑜伽来表示。这不过是用佛教的智慧与方便的用语加以改写,实是印度教《怛特罗经》中的湿婆与性力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说,两者完全没有区别。然而,智慧与方便所达到的境地看作涅盘,则为两者的混合而不可分别,故名为「般若方便」,此称为「大乐」或「普贤」,实是男女交会的境地。如此可见,金刚乘的瑜伽,全与性行为是为一致,与真言乘的形态显著不同,被称为「左道密教」,与后者「右道密教」不同,也有人视之为堕落佛教。
关于金刚乘的最古文献,可举出《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袐密大教王经》或后一部经称《袐密集会怛特罗》。有人认为这两部经的成立可追溯到公元二、三世纪,实际此两经原型大约出现在公元八世纪前,到九世纪发展成现在的型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中可看到很多印契、咒文、曼陀罗、为最初的有体系的怛特罗。《袐密集会怛特罗》是印度、中国西藏的金刚乘被重视的怛陀罗,为男女两性和合的教义加以体系化开始,也是后来左道教义的根本。此外,在《萨达那摩拉》这部收有三百十二种的短文教义书,名为《成就法鬘》,也含有属于两经同时代的作品。
沙罗诃(七至八世纪),相传为金刚乘最先修行者,其与因陀罗浦谛之间,有学匠数名之传承。其中,卢伊巴被称为魔术师,留有孟加拉国语写的书。因陀罗浦谛,据说有二十三种著作,其中特别重要的是《智慧成就法》简称《智成就》。然此书内容,曾被其妹罗珂修明迦罗(拉克修米迦罗)所著《不二成就》一书,作极大胆的改变。其妹的教仪叫「俱生乘」,其信徒称为「俱生教徒」或「萨哈阇」今尚能在孟加拉国地方发现其痕迹。
四 时轮乘
金刚乘分出的另一支派,时轮乘。在十世纪时已流行,该乘曾言及回教徒的侵入,也是印度密教的尾声。时轮乘的教义,局限于现在、过去、未来三世的迷妄,主张信仰本初佛而得解脱。
十一世纪初叶,大约与摩酰波罗一世(公元九八八年即位)同时代,金刚乘、时轮乘的论师可以举出阿提沙(公元九八○至一○五三年)、不二金刚、宝藏寂、般若迦罗摩谛、那洛巴等人。在他们中,阿提沙于公元一○四○年,担任为超戒寺的首座。公元一○四二年,受西藏王祥秋月(意希沃)邀请,入西藏复兴佛教;不二金刚着有《不二金刚善说集》简称《不二金刚集》。
诸论师的著作,由八世纪至十二世纪被称为金刚阿阇黎者,或称「成就者」的八十四人写成,所著的密教文献(即佛教怛特罗),大部分被译为藏文。并收入在西藏大藏经的经部、论部,其总数达三千数百部之多。这些密教修行者的年代与传记,大部分都不明确,著作的内容也很多不甚清楚,有待日后的研究。
《真我的知识》(Atma bodha)[印] 商羯罗1. 我创作《真我的知识》(Atma bodha)是为了这样一些人:通过苦修,他们已经获得(身心)净化,心中平静,摆脱了感官欲求,他们渴望获得解脱。2. 正如火是烹饪的直接原因一样,(唯有)知识而非其他任何形式的戒行才是解脱的直接原因。因为没有知识就不能获得解脱。3. 行动不能摧毁无明,因为行动和无明并不抵触。只有知识才能摧毁无明,正如(只有)光明(才能)驱赶黑暗。4. 正是由于无明,真我显得有限。真我没有任何多样的可能。一旦摧毁了无明,真我就会自动显露自身,就如同乌云散去,太阳照耀。5. 通过反复实践,知识就净化因无明而受污染的体困的灵魂。接着,无明本身就消失了,这就如卡塔卡果粉净化了浑浊之水,然后(卡塔卡果粉)消失了。6. 这个世界充满了依附和厌恶之物。它就像一个梦:只要一个人还是无知的,这个世界就是真实的。但一旦醒来,这世界就变得不再真实。7. 梵(Brahman)是这个现象世界的基础。只要没有认识到梵,这个世界就显得真实。这个世界就像牡蛎壳银光的幻影。8. 所有的名都存在于知觉者的想象之中。这个知觉者是永恒的、遍在的基础,是毗湿奴,其本性是存在和理智。名和色就像是脚镯和手镯,而毗湿奴就像是金子。9. 由于和不同的乌帕蒂结合,遍在的空似乎呈现为彼此不同的空;一旦摧毁了这些,看似彼此不同的空就变成为一。同样,由于和不同的乌帕蒂结合,遍在的主表现为不同的主:一旦摧毁了这些乌帕蒂,它们就变成为一。10. 由于和不同的乌帕蒂结合,诸如种姓、肤色和地位的观念叠置到阿特曼(注:Atma,也可译为真我、灵或生命之光)之上,就宛如味道、颜色叠置到了水中。11. 粗身是灵魂经验快乐和痛苦的中介,它由过去的业决定,从五个精微元素而来。一个精微元素的一半比例和其他四个精微元素各八分之一的比例结合产生粗身。12. 精身是灵魂经验的工具,它由五气、十个感官,末那(心意)和菩提(觉)构成,这些(元素)都来自五大精微元素进一步细分和相互结合之前。13. 无明(avidya)是难以形容的、无始无终的,它被称为原因,它是叠置在阿特曼上的一个乌帕蒂。要确知阿特曼不同于三个乌帕蒂。14. 由于和五精结合,纯粹的阿特曼就如同五个鞘一样。这就如水晶,一片蓝布或红布与之相触,水晶就好像是蓝的或红的了。15. 通过分辨,一个人就可把纯粹的、最内在的自我和覆盖着它的五鞘分开。这就如同用杵敲谷粒,就可把谷米和谷壳分开。16. 尽管遍布一切,但阿特曼并不在一切中照耀;阿特曼只在菩提(觉、理智)中展示,就如清水或明镜中的映像。17. 阿特曼不同于身体、感官、心意、菩提(觉、理智)和无分别的原质。但它是它们的功能的目击者,可以把它比作国王。18. 空中的云在动,但却好像是月亮在动。类似地,由于缺乏分辨,好像阿特曼是活跃的,而实际上活跃的却是感官。19. 身体、感官、心意、菩提(觉、理智)在阿特曼固有意识的帮助下,从事它们各自的活动,就如人们在太阳光的帮助下进行活动。20. 愚人,没有分辨,将身体和感官的特征与功能叠置在纯洁的阿特曼上,阿特曼是绝对的存在与意识(Sat chit),这就如同把诸如蓝的、凹的等性状特征归之于天空。21. 由于无明,人们会把水的运动归因于反射在水中的月亮在动。同样,人们会把心意的代理、享受和其他限制错误地归因于阿特曼。22. 只要菩提(觉、理智)或心意发挥作用,就可以感知到依附、欲望、快乐、痛苦等等的存在。在深眠中,心意终止了,感知不到它们。所以,它们只属于心意,它们不是阿特曼。23. 阿特曼的本性是永恒、纯粹、实在、意识和喜乐,就如光是大阳的本性,清凉是水的本性,热是火的本性。24. 由于没有分辨,阿特曼的两个方面即存在和意识,与改变了的心意相结合而产生像“我知道”这样的观念。25. 阿特曼绝不会经历变化,而菩提(觉、理智)绝不会拥有意识。但是,人们相信阿特曼等同于菩提(觉、理智),并陷入这样的幻觉之中,好像他就是知微者、认识者。26. 把自身视为个体灵魂(jiva)的大灵魂会被恐惧所压倒,就如同把绳子看做蛇的人一样。通过认识自己不是个体灵魂而是至上大灵魂,大灵魂会重新获得无惧。27. 心意、感官等等都由阿特曼照亮,就如一盏灯照亮一个坛或罐。但是,这些物质对象不可能照亮它们自己的自我。28. 同样,就如一盏灯并不需要另一盏灯去照亮,作为意识本身的阿特曼也不需要另一个意识的工具去照亮自身。29. 在经典的陈述“不是这,不是这”的帮助下,通过伟大的吠陀圣句,使得所有的乌帕蒂失效,从而认识到个体灵魂和至上灵魂的同一性。30. 由无明创造的身体及其性质等,都是易坏的,不持久的,就如泡沫一样。通过分辨,(就明白)你是纯洁的梵,完全不同于它们。31. 我没有诸如出生、衰老、疾病、死亡之变化,因为我不同于身体。我不依附于感官对象,诸如声音和味觉,因为我没有感官。32. 我没有悲伤、依附、恶意和恐惧,因为我不同于心意。“他没有呼吸,没有心意,纯粹,比高者更高,不朽。”33.“从它这里生出呼吸、心意、所有感官、空(以太)、气、火(光)、水、地,它是这一切的支撑。”34. 它没有属性和活动,永恒而纯粹,没有污染和欲望,不变,无形,始终自由。35. 这个梵永恒、纯洁、自由;这个梵唯一、不可分、非二元;这个梵具有喜乐、真理、知识和无限之性质。36. 我确实是那个至上的梵。从里到外,我充满一切事物,就像以太一样。我不变,在一切之中同一,我纯粹、纯洁、不依附、不可改变。37. 因而,连续不断的反思创造出了“我是梵”这一印象,它摧毁无明及其困惑,就如返老还童之药治愈疾病一样。38. 独居一处,心无欲念,控制感官,一无二者——无限的阿特曼。39. 智者只应该理智地将整个客观世界融入阿特曼,经常地把阿特曼看做无瑕的天空。40. 已经达到至上目标的智者,放弃了诸如名和色的所有对象,作为无限的意识和喜乐的化身活着。41. 在至上的自我那里,不存在认识者、认识和认识对象之间的区分。它是唯一的意识和喜乐,它独自照耀。42. 持续的冥想(可以比作钻木取火)点燃了知识之火,知识之火彻底烧掉无明这一燃料。43. 就如黎明驱散黑暗,阳光普照,知识摧毁无明后,阿特曼光芒四射。44. 尽管阿特曼是永远在场的实在,但由于无明,它不被认识到。一旦摧毁无明,就认识到阿特曼。阿特曼宛如一个人脖子上的装饰品。45. 透过无明,梵就好像是一个个的个体灵魂,就如树桩看上去像人一样。一旦认识到个体灵魂的真正本性,个体灵魂性就被摧毁。46. 觉悟实在的真正本性产生知识,这一知识立即会摧毁具有“我”和“我的”特征的无明,就如正确的信息清除了方向上的错误观念一样。47. 透过知识之眼,达到完全觉悟的瑜伽士看到整个宇宙在他自己的真我中,并把一切都视为真我,别无其他。48. 有形的宇宙确定是阿特曼;除了阿特曼根本没有其他东西存在,就如罐与坛确实都是泥土而非其他东西。所以对觉悟者,所见一切都是真我。49. 解脱的灵魂拥有真我知识,放弃了他以前乌帕蒂的特征。由于觉悟到他具有存在、知识和喜乐的绝对本性,他确实成了梵,就如蟑螂成了黑蜂。50. 作为在世获得解脱的瑜伽士,在跨越幻觉之洋,杀死激情和厌恶之怪后,与和平合一,并居于只来自觉悟真我的喜乐之中。51. 放弃对虚幻的外部快乐之依附,坚守真我的解脱,灵魂满足于来自阿特曼的喜乐,独自照耀,就像放置在坛中的一盏灯。52. 尽管与乌帕蒂结合,但他,默观者,并没有被乌帕蒂所玷污,就像天空一样(纯净),并且,在所有的条件下,他都依然保持不变,就像哑巴一样。他行动而不依附,就像风一样。53. 在乌帕蒂被摧毁之时,他,默观者,完全专注在毗湿奴也就是遍布一切的灵之中,就像水在水中,空在空中,光在光中。54. 获得了它就没有更大的获得,有了它的喜乐就没有更高的喜乐,有了它的知识就没有更高的知识——要知道,这就是梵。55. 看到了它,就没有什么需要看的,成为它就不会在这个生成的世界降生,知道了它就没有什么再需要知道的——要知道,这就是梵。56. 它是绝对的存在、知识和喜乐,是非二元的、无限的、永恒的和唯一的,并且它充满四方,上面、下面和中间都充满着它——要知道,这就是梵。57. 它是非二元的、不可分的、唯一的和喜乐的,并且吠檀多哲学指出,它是在否定所有有形对象之后不可还原的基础——要知道,这就是梵。58. 诸神,如梵神、因陀罗神,只是品尝到了一点点无限的梵之喜乐,按照相应的比例,他们就享受到了他们得到的那点喜乐。59. 梵遍及一切对象,因为梵,所有的活动都是可能的。梵渗透一切事物,就如黄油渗入牛奶。60. 它既不是精微的也不是粗糙的,既不是短的也不是长的,他没有出生,没有变化,也没有形式、属性和色彩——要知道,这就是梵。61. 通过它的光,发光的星体,如太阳和月亮就照耀了,但是星体的光却不能照耀它——要知道,这就是梵。62. 至上的梵遍布内内外外的整个宇宙,并照耀自身,就像火内内外外地渗入炽热的铁球,并且照耀自身。63. 梵不同于宇宙。除了梵,什么也不存在。如果似乎有不同于梵的东西存在,那么它是不真实的,就像海市蜃楼一样。64. 一切所感知的,一切所听到的,都是梵,别无其他。一旦获得了实在的知识,一个人就把宇宙视为非二元的梵,绝对的存在、知识和喜乐。65. 尽管阿特曼是实在和意识,并且永远都存在于任何地方,然而只有智慧之眼(才能)感知到它。但是,视力被无明模糊了的人看不见绚丽的阿特曼,就像盲人看不见灿烂的太阳。66. 在通过聆听等点燃的知识之火的加热下,个体灵魂摆脱了不纯,就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67. 阿特曼,知识的太阳,从心中冉冉升起,摧毁无明的黑暗。遍布一切者,维系一切者。它照耀一切,也照耀自身。68. 他弃绝一切活动,在神圣、无瑕的阿特曼之神殿中做崇拜——这个阿特曼独立于时间、地点和距离;他出现在任何地方;他是冷热等对立者的摧毁者;他是永恒快乐的给予者——他成了全知的、遍在的人,并在来世臻达不朽。
关于“智慧瑜伽:商羯罗的《自我知识》 第三版(关于智慧瑜伽:商羯罗的《自我知识》 第三版的简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评论列表(3条)
我是珠升号的签约作者“崔蕴轩”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智慧瑜伽:商羯罗的《自我知识》 第三版(关于智慧瑜伽:商羯罗的《自我知识》 第三版的简介)”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智慧瑜伽:商羯罗的《自我知识》 第三版(关于智慧...
文章不错《智慧瑜伽:商羯罗的《自我知识》 第三版(关于智慧瑜伽:商羯罗的《自我知识》 第三版的简介)》内容很有帮助